广府地区
广府民系聚居的地区
广府地区,即广府民系聚居的地区。广府民系又称广府人,是指广东省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是“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
基本定义
“广府”是“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在岭南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所设的广州都督府,隋唐时期设置总管府和广州都督府。都督府是官署,是一个机构,不是行政区的名称。因此,这一时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区划,不能将一个地区称之为“府”,不存在“广府”的区划概念。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上也不存在与“广府”名称相关的情况,直到明代开始设广州府。
广州府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元代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只是由于人口、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政治的需要,这一地域范围内在明代新辟了4县、清代新辟了1县。因此,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广府民系是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而在广府地区除了广府人外,杂居在这一地区的汉族居民还有客家人疍家人等,世居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原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粤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等。
科举文化
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总人数为1283人,其中番禺为260人,占20.3%;南海357人,占27.8%;顺德238人,占18.6%; 东莞193人,占15.0%;江门231人;香山(中山、珠海)138人。明代一朝,广东共出了6355名举人、889名进士、6名一甲进士、3名状元,其中出自广州府者占了半壁江山,有举人3090人、进士457人,而广东6名一甲进士中,5人皆出自广州府。
广东历史上一共出过9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其中顺德、南海各出了3位状元,而且都是2位文状元和1位武状元,番禺也出了2位文状元,分别为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黃士俊庄有恭梁耀枢朱可贞姚大宁。佛山出过7个状元,占广东状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广东状元之乡。这与佛山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大关系,佛山正处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并以南番顺地区最为典型。清代进士吴荣光曾任职湖广总督一职,他曾说:“国朝制科,广东九郡举人中额七十有二名,每科广州郡几居其半,广州十四属,南海又居其半。”
广府菜
广府菜(即广州府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广府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五邑菜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粤剧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曲
粤曲是用粤语演唱的曲艺方式,是广府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艺品种,其音乐曲调、板式等和粤剧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
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艺术,发源于广东新会,流行于珠三角一带,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艺术真正源头在宋代。南宋末年,随着宋室的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来广东,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
清代中叶,广府地区终于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岭南琴派”,成为中国古琴艺术一大流派;新会是岭南古琴艺术重镇,琴家众多,黄景星编的《悟雪山房琴谱》在岭南琴学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岭南派的经典琴谱,他被后世奉为岭南琴派创始人。还有咸丰年间的《古冈蔗湖琴谱》,也是岭南派琴谱稀世珍本。
争议
后来一些学者提出广义的广府人应该是泛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族群,广府文化区包括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和粤西地区。而广府文化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粤方言地区的地域文化还包括西江流域的西江文化,被称为西江地区;以及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被称为高凉地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15:19
目录
概述
基本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