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博物馆,是现代化、综合性的文化场馆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府佑路138号,建筑面积6544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84年8月,增城县博物馆正式成立。
1990年,增城县博物馆迁至图书馆大楼,同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增城县博物馆更名为增城市博物馆。
2009年,增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科技文化场馆(现增城城市馆),博物馆新馆即为其一;同年12月奠基兴建。
2017年7月,竣工;同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2024年8月,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建筑布局
增城博物馆整体建筑层高5层,建筑面积6544平方米。
增城博物馆基本陈列由“领海澳区山川会汇—增城文明史展(上)”、“领海澳区山川会汇—增城文明史展(下)”、“荔乡仙境—增城民俗民风展”、“专题艺术陈列—文房四宝”、“李守真专题陈列展”等五个艺术专题组成。
馆藏文物
综述
截至2019年末,增城博物馆馆藏文物有219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件(套)。
重要藏品
清咸丰榄雕《赤壁游舫》:清
咸丰四年(1854年)微雕艺人
湛谷生之作。在小小的榄核上雕有6个各具神态的人物;船身有6扇可开合、雕通花的门和窗:船顶雕红梅与白鹤图案;船底雕“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就连衣针大小的摇橹杆上也刻有“咸丰甲寅时年五十三·谷生作”的落款字样,其字笔画微如蚤爪,肉眼难辨。榄雕长4.5厘米、宽2.1厘米、高2.2厘米。
明代湛若水墓出土彩绘陶俑:共7件,其中3件较为完整,是广东省在明墓中首次发现。陶俑高17厘米,宽5.5厘米。
唐代端砚:为端州(今
肇庆)端溪朝天岩砚石刻制,呈“凤”字型,长17厘米,宽13厘米、高5厘米。
藏品保护
增城博物馆展厅内陈列文物及库房内文物的保护,采用保持空气对流、减低空气湿度的传统方法,四周安装排气扇、吊扇和吸湿器械。对字画的收藏,采用两个大型樟木箱,加放樟脑除虫剂,并在置有空调的地方摆放。安装了直通110报警中心的电子安全防盗系统,并增设和更新了一批消防器材,24小时安排人员轮值。
文化活动
增城博物馆在电视台配合下,先后拍摄了《雁塔》《飞泉洞摩崖》《坑贝古村落》《历史名人崔与之》《历史名人湛若水》《报德祠古建群的风采》《明进士胡庭兰墨砚鉴赏》等有关文物知识的电视宣传片播放。博物馆每次组织举办临时展览活动,都通过当地报纸《增城日报》,让更多市民参与展览活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增城市博物馆都参与广州市文化局举办的各种宣传活动,派发宣传单张,挂图宣传该馆情况与特色,组织参加文艺节目表演。
1990年7月,增城博物馆撰写出版了《增城县文物志》。
1992年6月,增城博物馆参与整理编辑《湛甘泉研究文集》。
1995年5月,增城博物馆协助收集、整理了由专家、学者撰写的45篇论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崔与之研究文集》。
2000年3月,增城博物馆副馆长康瀚垣参与了《广州文物补查成果汇编》撰写工作。
2008年3月,由增城博物馆副馆长蔡美新撰稿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成果汇编——增城市卷》出版。
2009年,馆长何其钊执行主编,编印出版了《增城博物馆馆藏集》。
1998年末,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广州、北京、厦门、江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专家、学者参加“广州‘十九世纪的岭南’国际学术研讨会”,一行30多人在增城进行了为期4天的传统乡村社会历史文化考察。
2005年,选派一名副馆长参加广州市文化局在中山大学举办的文博高级研究班。通过学习与互动,提高馆内人员的专业素质。
所获荣誉
1994年10月,增城博物馆被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10月,增城博物馆被中共增城市委宣传部、教育局、文明办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
增城博物馆是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
增城博物馆经费由地方财政核拨。
增城博物馆设有办公室、文物保护管理部、陈列研究部、教育推广部共4个部门。
增城博物馆派发宣传资料,免费供广大市民进馆参观,并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2004-2009年,增城博物馆共接待观众93.7万人次。
参观信息
增城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府佑路138号。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免费参观。
在增城区市区乘坐增城3路、4路、6路在图书馆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