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Zhaoqing),古称
端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东和东南分别与佛山、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及西北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贺州市交界,北和东北与清远市相邻。全市辖3区4县1市,总面积1.49万平方千米,2023年,常住人口413.17万人。市内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名称衍变
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端州,端州始得名。宋徽宗赵佶登基前曾封端王,其封爵地为端州。当时,广东转运使燕瑛向宋徽宗提议改名肇庆,寓意开始带来吉庆之意。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亲书“肇庆府”三字赐予肇庆,“肇庆”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肇庆市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秦朝前,现肇庆区域属百越地。,当时聚居在广东地区是被称为“
南越”(
百越的一种)的
少数民族,包括
壮族、
畲族、
黎族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时所置四会县为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区城含现高要区、四会市和广宁县的全部及怀集县的一部分,还包括今江门市东半部、佛山市三水区西半部;隶南海郡。德庆县和封开县域属桂林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区域所设置的广信、高要、端溪、封阳等县隶属苍梧郡;四会县隶属南海郡统属交趾刺史部。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行政区划承袭西汉,改属交州。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此区划属广州。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端溪、高要3县隶苍梧郡。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四会县隶南海郡;广信、高要2县隶苍梧郡;端溪县隶晋康郡;统属广州。东晋元熙二年(420年)置封兴县,属晋康郡。
南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分封阳县置开建县。梁天监六年(507年)九月,高要由县升郡,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梁普通四年(523年)析广州置成州,治所梁信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废郡置州。开皇三年(583年)广信改称苍梧县;开皇九年(589年)置端州,高要废郡改为县,端州辖高要、端溪等4县。开皇十年(590年)改成州为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信县为封川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大业五年(609年)肇庆境设17县,分属5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废郡置州信安郡复称端州,辖高要等2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全境设20县,分属7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至德二年(758年)废高要郡复置端州,仍以高要为治所。
宋朝,肇庆区域属广南东路。开宝五年(972年)废平兴县入高要县;废康、泷、勤等州置端溪(并晋康、悦城、都城入端溪,治今德庆县)、泷水2县,端州辖高要、端溪、泷水3县。熙宁六年(1073年)端溪县从端州分出,复置康州;原属广州的四会县划入端州,端州辖高要、四会2县。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为兴庆军。政和元年(1111年)高要县、四会县隶兴庆军;怀集县隶广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端溪县隶康州;统属广南东路。政和三年兴庆由军升为府。政和八年(1118年)十月兴庆府易名庆府,辖高要、四会2县。绍兴元年(1131年)康州升为府,称德庆府,辖端溪、泷水2县。
元朝,今肇庆区域称肇庆路,属广东道。至元十六年(1279年)肇庆改“府”为“路”(辖高要、四会2县),置总管府,隶广西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属广东道。至顺元年(1330年)设5路8县,统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南昌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贺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肇庆府,属广东布政司。肇庆府领5县1州。万历十年(1582年)肇庆府领1州11县,即德庆州(辖封川及开建县)和高要、四会、广宁、新兴、阳春、阳江、高明、开平、恩平县。时怀集县属广西布政司梧州府。
清朝,沿袭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雍正八年(1730年)封川、开建2县改隶肇庆府;肇庆府辖德庆州和高要、四会、广宁、封川、开建、新兴、阳春、阳江、高明、恩平、开平、鹤山12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怀集县由梧州府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废府设绥靖处,现肇庆地属肇罗绥靖处。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设6道,其中粤海道驻番禺县,辖30县,属粤海道的肇庆区域设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川、开建、新兴、罗定、云浮、郁南10县。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设善后督办处,今肇庆地属肇庆善后督办处;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称绥靖公署肇庆属西区绥靖公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肇庆属地改称西江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改隶西北区绥靖委员会公署。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春西北区绥靖委员会公署改称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未变。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10月设西江行署,辖原第一三行政督察区,行政机关驻广宁县,辖区不变。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改称第四专署行政督察区,辖县未改,驻高要县肇庆镇。1949年5月广东省重新划分政区,第十一区行政机关驻高要县肇庆镇辖高要、四会、广宁、新兴4县;第十二区行政机关驻郁南县都城,辖德庆、封川、开建、罗定、云浮、郁南6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8日,高要县肇庆镇解放,高要县属西江专区管辖。11月20日,肇庆镇改为肇庆市(县级市)。西江专区辖肇庆市(县级)和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川、开建、新兴、罗定、云浮、郁南10县。1950年3月,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广东省西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肇庆市并入高要县改称城关区。同年9月,广东省西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广东省人民政府西江区专员公署,辖区不变;城关区改称肇庆镇。1951年5月,政务院批准广西省怀集县委托广东省西江专区代管;1952年3月批准怀集县正式由广西平乐专区划归西江专区管辖。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决定撤销西江专区,所属县并入粤中行政区。1956年1月撤销粤中行政区成立高要专区,辖高要、四会、广宁、怀集、封川开建、德庆、郁南、罗定、云浮、新兴10县。1958年4月,肇庆镇改称肇庆市(县级);12月,肇庆市并入高要县,复称肇庆镇(县级)。1958年12月,高要专区所辖各县与佛山专区管辖4县1市合并,成立江门专区。江门专区管辖高要、广四、德封、怀建、新云、罗南、新会、台山、开平(含恩平)、高鹤10县及江门市(县级)。1961年4月,江门专区改称肇庆专区;肇庆镇从高要县划出改为县级肇庆市;各合并县恢复合并前建制。肇庆专区辖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新兴、云浮、罗定、郁南10县和肇庆、江门2市(县级,1963年6月江门市划归佛山专区)。
1968年3月,肇庆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肇庆专区行政专员公署职能。1970年10月,肇庆专区改为肇庆地区,辖肇庆市(县级)和高要、四会、广宁、怀集、德庆、封开、新兴、云浮、罗定、郁南10县。1979年4月撤销肇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肇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肇庆地区,将肇庆市升为地级市,设立端州区和鼎湖区,肇庆市辖端州、鼎湖2区和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新兴、云浮、罗定、郁南10县。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介于北纬22°47'-24°24'和东经111°21'-112°52'之间,东部和东南部分别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部及西北部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东起肇庆高新区的一村,西至封开县平凤镇的古石村,东西宽156.5千米;南起高要区活道镇的姚村,北至怀集县洽水镇的石莹村,南北长175.38千米。北回归线横贯封开县、德庆县、广宁县、四会市境域。全市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31%。
气候
肇庆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地区,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境内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由于北回归线横贯,境内丘陵、盆地、谷地、台地纵横交错,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化。
市境内年平均气温21.8℃,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极端最高气温40.6℃;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4.2℃。年平均降雨量1652.6毫米,77%集中在雨季的4-9月,以5-8月为多。年日照时数1627.8小时,集中在夏、秋季的7-10月,月平均在180-2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9%,以3-6月最大,达83%;10月至12月最小,接近75%。年平均风速1.5米每秒,终年盛行偏东风;年内各月风向有交替,大致以5-8月盛行东风,9月至次年4月转为东北风。
地质
肇庆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境内地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整个地质演变过程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大陆边缘活动带的发展阶段。
境内地层发育,自19亿年前的震旦系至第四系(250万年前)均有出露。
震旦系地层以西江为界,江北属粤北区,江南属粤西区。粤北区有上统乐昌峡群及下统鹰扬关群,主要分布在广宁、四会县及高要县的西北部;粤西区有云开群,主要分布在云浮市和罗定、新兴县一带。
寒武系地层以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为主,主要分布在封开、怀集、郁南县八村群和零星分布于德庆、高要、四会县以及云浮市等地。区域变质较浅,多为绿片岩相,局部达角闪岩相,并有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条痕混合岩。
侏罗系地层马梓坪群属中侏罗统,出露于怀集高山顶,为内陆山间盆地相碎屑岩。高基坪群属上侏罗统,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白垩系地层罗定群属下白垩统,分布于罗定盆地之中,为内陆山间盆地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岩性亚群有以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泥质砂岩、状砂岩及砾岩;以紫红色长石、石英粉砂岩为主夹含钙质粉砂岩,下部见砂岩。大堋山组属上白垩统,分布于高要县白土和鼎湖区永安。闸岗群属上白垩统,分布于罗定、郁南、怀集等地。岩性以含火山碎屑及火山熔岩夹层为特征。
第三系地层莘庄组属古新统,在鼎湖区永安的下部以砂砾岩为主与大期山组呈平衡不整合接触;中部以含石膏为特征;上部为棕红、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呈互层状,以湖相沉积为主。布心组属始新统,分布于怀集县小型内陆山间盆地中,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及粉砂岩。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山间盆地及低洼的地带,有洪积、冲积和洞穴堆积等类型。
震旦纪、志留纪发生的加里东运动和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在肇庆境内都伴随有火山喷溢活动。
喷出岩
加里东期喷出岩形成于震旦纪和志留纪。震旦纪喷出岩分布在罗定—云浮一带的震旦系云开群第二亚群中,多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变安山岩、变中酸性凝灰岩和流纹岩等。其间夹硅质岩,大理岩透镜体,变质砂页岩和磁铁矿层。志留纪喷出岩出露于罗定县分界一带的志留系连滩群中,为变质酸性流纹岩。岩石为变余品屑斑状结构,条带状构造。成分有石英、绿帘石、钠长石、碳酸盐、绿泥石、绢云母等矿物。从变质矿物的共生组合,显示为绿片岩相中的石英纳长石绿帘石亚相。
燕山期喷出岩形成于侏罗纪和白垩纪,主要分布在封开县和郁南县。岩性以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为主,夹酸性凝灰岩、凝灰角砾岩。超浅成喷出岩有花岗斑岩、细粒斑状花岗岩。晚侏罗纪形成的超浅成喷出岩,分布在德庆县悦城一带,呈北东向不规则状,其西部发育有火山穹窿构造。岩性为石英斑岩、花岗斑岩。
肇庆市的地壳活动,在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具有多旋回特征。境内主要地质构造为沉积建造、褶皱、断裂等。
沉积建造
震旦纪—志留纪属于加里东构造旋迴,整个肇庆市经历从下沉—稳定—回返—封闭的过程,沉积物由粗—细—粗,岩浆活动由强—弱—强,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沉积旋迴。这一时期,区内全面接受海槽沉积,以沉积巨厚的类复理石碎屑岩、含炭质页砂岩建造。本市准地台开始发育。
泥盆纪—中三叠世为肇庆准地台发展阶段,包括华力西和印支构造旋迴。华力西运动,早石炭世为升降运动,境内测水组下部为含铁砂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夹煤线,显示海退沉积特征,上部煤质较差且含较多的黄铁矿结核,表现海进沉积特点;早、晚二叠世之间,为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境内全面抬升;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以振荡为主。印支运动使肇庆地域地台盖层发生褶皱并伴随深、大断裂发生发展;导致岩浆活动和变质—交代作用的发生,形成云浮市以及广宁县石涧至五和混合花岩、混合岩体。
晚三叠世—全新世为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包括燕山、喜马拉雅、新构造运动。本境沉积有复陆屑式、火山复陆屑式、复陆屑式夹火山复陆屑式、杂色复陆式建造组合。燕山运动对肇庆地壳影响强烈,发生断裂以及有岩浆侵入活动、火山活动。喜马拉雅运动,本境陆地缓慢上升,罗定盆地、白土盆地有断陷和拗陷。
褶皱
在加里东运动时期,由于海退和地层隆起,肇庆地壳产生褶皱构造。印支运动,使肇庆地台盖层发生褶皱。褶皱的表现与分布有三:一是基底褶皱,有广宁复背斜、封开至德庆复背斜、腰古至云浮复背斜,均星北东向;二是盖层褶皱,有湖南郴州至怀集复式向斜(北东向)、贵子孤形褶皱(分布于罗定以南的船步、罗镜至信宜贵子一带)、清远至高要“S”形褶皱;三是断陷盆地,有罗定盆地和怀集盆地(均呈北北东向)、白土盆地(呈东西向)。
断裂
加里东运动时期,肇庆地层褶皱构造的产生,伴随断裂构造的出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肇庆地台盖层发生深大断裂,形成主要的断裂带有5条:四会深断带,呈北东向,自吴川向东北经阳春、云浮、四会、广宁插入英德犀牛一带;佛冈至斗良深断裂带,呈东西向,经怀集;高要至惠来深断裂带,呈东西向,分布于罗定、高要、广州、惠阳、海丰、惠来一线;郴州至怀集大断裂,呈北东向,分布于怀集等粤西北区;罗定至悦城大断裂,呈北东向,分布于高要、德庆、云浮、罗定一带。主干断裂见于罗定盆地西北侧,主要有禄步、六都至榃滨、大湾、涌坑断裂。云开大山以北的孤形大断裂,以东—东西—北西自然弯曲走向,北段被罗定至悦城大断裂所切。
地形地貌
肇庆市受地壳活动、沉积建造、褶皱、断裂等影响,形成山地、盆地、丘陵、冲积平原等形态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地势西北高,南部和东部较低,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呈西北往东南倾斜走向。中低山和丘陵占全市土地面积81%,山地和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怀集、东北部的广宁和西部的封开与德庆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40多座,主要山峰有大稠顶、北岭山、鼎湖山、百册山、烂柯山(斧柯山)、螺壳山、三宿山、麒麟山,其中位于怀集县北部新岗林场内的大稠顶是全市最高山,海拔1626米;海拔最低点位于高要区金利镇仕隆村,海拔1.4米。平原和河川水域占总面积19%。岩溶地形发育较好,形成石林、溶洞、孤峰等地貌,如肇庆城区的七星岩、怀集县的燕岩、封开县的白石岩等。境内有两条喀斯特岩溶地带:一条由怀集县的梁村镇、桥头镇向封开县的金装镇、渔涝镇延伸;一条从端州区的七星岩往南偏西走向高要区。
水文水利
肇庆市境内有西江干流和北江干流,属珠江水系。境内集水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西江及其一级支流贺江,新兴江及其二级支流东安江,北江及其支流绥江和二级支流凤岗河;超过100平方千米集水面积的河流50条,其中属西江水系的25条、北江水系25条。西江干流水量在全国各大河流中仅次于长江;高要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224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7107立方米。
肇庆市无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有23座。2021年末肇庆市水库蓄水量为2.91亿立方米,2022年末蓄水量为2.6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23亿立方米。
截至2024年4月,全市无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有26座。
九坑河水库
九坑河水库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凤凰镇,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水库。它于1957年规划、测绘,1958年动工,1960年建成投入使用。库坝全长310米,其中主坝长200米,副坝长110米,坝顶宽5.5米,大坝顶高程(珠基)45米,大坝最高38米。
杨梅水库
杨梅水库位于肇庆市高要区西北部,北靠肇庆市中心,西靠云浮市。水库在西江大桥处与肇庆市中心隔江相望。杨梅水库管理工程于90年代末期建成,是一座防洪、发电、养鱼为主的中型水库。
土壤
肇庆市自然土壤分为9个土类,12个亚类,21个土属,87个土种,自然土壤成土母质较好,海拔高度较低,土层以厚层(80厘米以上)及中层(40厘米-80厘米)占大多数,比较肥沃,有机质含量一般达3%-4%。土壤分布概况:本市地处南亚热带,以赤红壤最多,占近七成,基本是赤红壤地区,这与本市大部分为丘陵地貌,又受地带性的南亚热带气候影响相关。从非地带性垂直分布角度来看,由高至低海拔1300米左右为南方山地草甸土;1300米-700米为黄壤土;700米-400米为红壤土;400米以下以赤红壤为主,间有小面积石质土、紫色土等。
自然灾害
肇庆市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气象灾害,其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主要有暴雨、台风、强对流、寒冷、干旱、高温、冰雹、龙卷风等。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市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2024年4月19日8时到20日20时,肇庆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到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131.5毫米。4月20日22时30分,市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截至20日18时,经初步统计,全市受灾人口共7224人,紧急避险转移人口224人,累计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3人。
2024年9月4日18时肇庆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启动防风IV级应急响应。9月6日22时20分前后,第11号台风“摩羯”以超强台风级在广东省徐闻县角尾乡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5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25百帕。9月6日23时53分,肇庆市气象台将台风黄色预警信号降级为蓝色。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2年,肇庆市地表水资源量167.9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多60.9%,较常年偏多16.8%。地下水资源量为49.7亿立方米,受降水影响,地下水资源量比上年增加56.3%,比常年偏多23.7%。水资源总量168.2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0.7%,较常年偏多16.8%。全市产水系数0.60。
2022年,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40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62.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6.4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69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218L/日。
土地资源
2022年,肇庆市土地总面积148.9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34.96万公顷(包括:耕地面积10.69万公顷,园地面积6.26万公顷,林地面积110.02万公顷,牧草地面积6.64公顷,湿地面积2.90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7.99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9.96万公顷(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36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39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0.2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99万公顷(包括:水域用地面积2.69万公顷,其他草地面积1.12万公顷,湿地面积0.11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0.06万公顷)。
矿产资源
肇庆市地处粤西重点成矿区带北东段,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22年,发现矿产60种,矿产地、矿点486 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矿产地30处;金属矿产21种,矿产地137处;非金属矿产35种,矿产地304处、水气矿产2种,矿产地15处。
金属矿产中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铁、铜、铅、锌、锡、钼、金、银、铌、钽、稀土等,其中金矿在省内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分布有高要河台金矿、长坑金矿、广宁黄泥坑金矿等大型金(银)矿床。金矿矿产地21处,资源储量(金属量)140.82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92.17吨,占全省的七成以上。铌钽矿是优势矿产,矿产地8处,主要分布在广宁县、德庆县等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金属量)3670吨,居全省之首。
非金属矿产开采价值较大的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等。建筑用花岗岩分布广、资源丰富,矿产地38处,资源储量8.3亿立方米,预测潜在资源量60亿立方米。水泥用灰岩资源条件较好矿产地21处,主要分布在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区、怀集县等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4.3亿吨。陶瓷土矿产地共56处,集中分布在广宁县、德庆县、高要区交界区域,资源储量0.8亿吨。
生物资源
肇庆市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物丰富多样,是广东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生物物种起源古老,种类繁多,区系复杂,特有种多,植被类型丰富多样。
2022年,全市植物区系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科数量比例最多,温带成分科次之。市域范围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54科1242属31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台湾苏铁、水松、水杉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毛狗、黑桫椤、水蕨等24种,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有穗花杉、观光木等7种;《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珍稀植物鸡毛松、长叶竹柏等9种,CITES附录II兰科保护植物有多花脆兰、金线兰、竹叶兰67种;肇庆市特有植物草地越桔鼎湖鱼藤等10种。
2022年,全市共记录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40种,其中哺乳纲70种、鸟纲274种、爬行纲63种、两栖纲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有中华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黄胸鸡等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中华鬣羚、凤头鹰、黑疣大壁虎等76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小麂、白鹭、金环蛇、封开角蟾等65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版纳鱼螈、赤狐等90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有豺、小爪水獭等17种;被列入CITES附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中华鬣羚、藏酋猴等51种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标准,肇庆市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均呈现出以东洋界种类为绝对优势的区系特点。鸟类以东洋界成分最多,其次为广布种,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特征。
2023年,肇庆市境内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1133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25989.08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11482.9公顷;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面积2756.64公顷。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56年6月30日,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负责管理。保护区于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中国三个首批成为“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保护区的网络成员,199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度高,新物种和新记录种不断涌现,不完全统计,共发现有新物种57种、新记录种120余种。
星湖国家湿地公园
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境内,总面积935公顷,其中湖泊湿地面积677公顷,同时还包括森林沼泽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及内陆岩溶洞穴水系等多种湿地类型,是广东省西江流域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现有植物604种、鸟类151多种、鱼类45种。
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
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怀集县冷坑镇、马宁镇、梁村镇三镇交界,以保护低丘库塘群湿地景观和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功能,周边山体以阔叶林为主,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构成了湿地公园区域山水相间、山水相依的分布格局。
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
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肇庆市四会市西南部,总面积1301.24公顷,湿地率为98.54%。公园内河流宽广、岸线优美、沙洲频现、植被丰富,为国家保护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景观资源丰富,是集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中南部,面积4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黑桫椤种群、封开蒲葵等特有种。黑石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9.8%,最大贮水能力为7043万立方米,是粤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生态屏障。
怀集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怀集大稠顶自然保护区位于怀集县北部新岗林场境内,总面积为2728.5公顷,保护区有着翠绿浩瀚的林海。其森林覆盖率达93.9%,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别是喜树群落),珍稀野生动物和水源涵养林。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怀集县蓝钟镇,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野生动植物。森林覆盖率达92.6%,有野生维管植物183科631属1239种,其中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16种。
广东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西江烂柯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高要区东北郊,总面积为7961.5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烂柯山的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还有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针叶林、山顶矮林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主要保护对象是以保护过渡地带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9月,肇庆市下辖3个市辖区(
端州区、
鼎湖区、
高要区)、4个县(
广宁县、
德庆县、
封开县、
怀集县),代管1个县级市(
四会市),另设
肇庆高新区、
肇庆新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3个功能区。市政府驻地为肇庆市端州区城中路49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末,肇庆市常住人口413.1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9.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09%。全年出生人口3.77万人,出生率为8.2‰;死亡人口3.36万人,死亡率为7.3‰;自然增长率为0.9‰。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2.16%;15-59岁人口占61.43%;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1%。男性人口占52.05%;女性人口占47.95%。
参考资料:
民族
肇庆市境内主要民族为汉族。2022年,肇庆市有壮、瑶、回等少数民族类别39个,人口6.9万多人。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是全省7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全市唯一的民族乡,总人口11698人,其中壮族6746人,瑶族1377人,壮瑶两族占总人口的69.44%。有距今近四百年历史的世居回族主要生活在端州区,约700人。怀集县中洲镇会龙村(民族聚居村)总人口1862人,其中壮族804人,占总人口的43%。其他少数民族散居各县(市、区)和肇庆高新区。
语言
肇庆市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府话(俗称白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府片,分布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肇庆高新区。全市总人口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客家方言以四会市最多。怀集、封开2县部分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及标语,使用壮语的主要居住在怀集县西北部的下帅壮族瑶族乡和中洲镇的部分村庄,属壮语北部方言,因与操粤语的汉族同胞交往密切,故又与壮语北部方言有所区别。全市操标语的分布在怀集县永固、诗洞、桥头、大岗、梁村等镇和封开县河儿口镇、金装镇,长安镇的一些村寨。改革开放后,肇庆语言也发生变化,学校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逐渐成为公务活动的主导用语。
宗教信仰
肇庆市主要信奉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022年,肇庆市有宗教团体10个,其中市级5个,即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天主教“两会”(即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市基督教“两会”(即“三自”爱国会、市基督教协会);县(市、区)级5个;寺观教堂和固定处所40个;备案的教职人员118人,信教群众3.89万人,其中佛教3.21万人、基督教0.34万人、道教0.15万人、天主教0.12万人、伊斯兰教0.07万人。
经济
综述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与大西南接壤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的城市。肇庆农业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贡柑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罗非鱼之乡”“中国罗氏虾之乡”“中国肉桂之乡”的美誉。市内拥有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属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特色产业,形成了“4+4”制造业经济发展体系。
2023年,肇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79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54.56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1139.01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9:41.3:4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7614元,比上年增长3.6%。
第一产业
肇庆是农业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稻米、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南药等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已形成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等农业主导产业,以及油茶、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
2023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9.96万亩,比上年减少0.59万亩,比上年下降0.2%;糖蔗种植面积0.20万亩,下降9.5%;油料种植面积43.35万亩,增长1.6%;蔬菜种植面积151.26万亩,增长5.0%;中草药种植面积14.08万亩,增长20.5%。全年粮食产量122.53万吨,比上年减少0.83万吨,比上年下降0.7%;糖蔗产量1.04万吨,下降9.8%;油料产量9.52万吨,增长2.8%;蔬菜产量333.99万吨,增长3.8%;水果产量224.53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0.97万吨,增长29.7%。
2023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4.49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其中,猪肉产量25.77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18.52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3.35万吨,增长3.1%。牛奶产量1.98万吨,增长2.2%。年末生猪存栏156.43万头,比上年末下降7.0%;全年生猪出栏328.49万头,比上年增长5.4%。
2023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2.93万吨,增长1.3%。其中,养殖产量52.62万吨,增长1.4%;捕捞产量0.31万吨,下降5.6%。
2023年,全年木材产量192.9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3%。
2023年,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8.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
第二产业
肇庆市围绕“4+4”产业体系,全面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拥有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重大项目,拥有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基地和肇庆(高要)汽车零部件省级产业园等重大载体,着力打造以小鹏汽车、理士电源、合普动力、嘉利车灯、广东鸿图等为代表的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
2023年,肇庆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0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61.73亿元,增长4.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9.2%,股份制企业增长7.6%,私营企业增长9.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3%,重工业增长5.6%。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2.2%,中型企业增长2.3%,小微型企业增长6.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37.7%,制造业增长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5%。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4%,纺织业增长7.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9%。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5.6%,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6.3%,医药制造业增长11.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49.8%。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4%,比上年减少1.3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下降7.6%,石油化工业增长1.8%,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下降1.3%,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9.8%,先进轻纺制造业下降3.6%,新材料制造业增长20.4%。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2%,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2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8.7%。
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43.0%,金属制品业增长3.6%,食品饮料业增长8.4%,建筑材料增长2.6%,纺织服装业增长9.0%,家具制造业下降47.6%。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5.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8.96%,比上年减少0.4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2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45%,增长0.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5.15%,下降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1.62万元/人年,比上年提高4.7%。实现利润总额18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2.17亿元,增长28.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64亿元,增长26.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21亿元,下降0.8%。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27亿元,比上年下降56.0%;制造业165.84亿元,增长16.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5.78亿元,增长218.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22元,比上年减少0.9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26%,增长0.68个百分点。
2023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11个,比上年增长19.9%;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2.35亿元,增长5.1%;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比上年减少41.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亏损0.77亿元。
第三产业
肇庆市第三产业以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为重点,以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城区(含空港经济区)、四会城区和肇庆新区西部为核心,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康养、休闲等幸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202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89.7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1.69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2.1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32.94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37.04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0.33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1.74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516.51亿元。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9.16亿元,利润总额14.47亿元。10大行业门类营业收入“九增长一下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53.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9.0%;教育增长17.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9%;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增长7.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0.3%;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0.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3.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44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28.86亿元,快递业务量2.32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4.7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按2022年不变价计算)42.58亿元。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3.0万个,其中4G基站约2万个,5G基站7345个。电话总用户477.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27.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4.0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6.8万户,其中500M速率及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43.9万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681.7万元。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4.6%。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上升2.6%,民间投资下降17.8%,港澳台投资增长23.6%,外商经济投资下降9.5%。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5.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9%。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下降1.4%,基础设施民间投资下降29.4%。工业投资增长20.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1.1%,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下降49.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0.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33.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先进制造业投资上升10.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0%,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上升13.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4.3%。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2.3%;办公楼投资同比增长12.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同比下降47.9%。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10.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13.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6%。年末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490.0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199.29万平方米。全年二手房交易网签面积229.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9%。
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60亿元,比上年增长5.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47.80亿元,增长4.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32.80亿元,增长8.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1114.74亿元,增长5.2%;餐饮收入65.86亿元,增长10.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2.2%,饮料类增长29.7%,烟酒类下降1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化妆品类增长1.5%,日用品类增长18.7%,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28.0%,书报杂志类增长1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8.3%,中西药品类增长10.0%,通讯器材类增长24.1%,汽车类下降15.3%,家具类下降11.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2.9%,金银珠宝类下降13.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从限额以上零售业业态看,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下降0.9%。
2023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71.98亿元。其中,出口275.86亿元,进口96.12亿元,货物进出口顺差(出口减进口)179.74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33.4亿元,其中,出口96.1亿元,进口37.3亿元。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124.53亿元。全市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28.75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05.25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5.2%。
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7家,比上年减少30.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4.88亿元,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肇庆直接投资金额1.08亿元。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0.5亿元。全市新核准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0326.59万美元。
2023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税收收入77.90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6.91亿元,增长4.9%。其中,教育支出87.9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47.9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04亿元。民生类支出323.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6%。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1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9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7%,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6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29.5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21.7亿元。
年末全市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64.5亿元,增长3.9%;各项贷款余额731.9亿元,增长7.1%。全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3207.5亿元,增长9.7%。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92.9亿元,增加79.5亿元。人民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4.4亿元,增加54.5亿元。
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1家,市场总值645.22亿元,比年初增长8.2%。全市证券营业部19家,股票账户119.61万户,证券交易额7499.96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3788.48亿元。期货营业部2家,全年代理交易额2827亿元,增长24.9%。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63.42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9.03亿元,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17.08亿元,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2.18亿元。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6.67亿元,增长39.9%。其中,人身险业务赔付支出20.04亿元,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16.63亿元,健康险赔付支出8.23亿元,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69亿元。
经济功能区
肇庆高新区设立于1998年,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火炬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全区总面积约98平方千米,全部为国有土地。2023年,全区实现GDP269.0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8.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95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07亿元。截至2024年3月,有常住人口约23万人。
肇庆新区于2012年10月挂牌成立,规划面积115平方千米,2023年全区常住人口约为10.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5.88亿元。肇庆新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连通东盟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咽喉位置,是广佛肇连接港澳最大的连片开发区域,同时也是肇庆东南板块的区位中心,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大湾区功能疏解承接地和大西南要素集聚地的基础和潜质。省委、省政府对肇庆新区寄予厚望,将肇庆新区列为广东省重大发展创新平台,赋予广东探索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广东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核心载体的战略定位,新区也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2022年9月20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以下简称“试验区”)将原试验区江南片区、江北片区和社学片区,原广西梧州高新区以及梧州综合保税区进行整合,推行“一园三区”运行管理模式。该园区由粤桂两省区共建,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横跨东西部省际流域合作试验区。
试验区江南片区、江北片区于2014年10月启动建设,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交界处,面积140平方千米,广东广西各70平方千米;试验区高新片区成立于2000年,2012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复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6.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5平方千米,规划面积6.6平方千米的高新区二期正在开发建设;梧州综合保税区位于江南片区内,规划面积1.02平方千米,2021年8月7日获国务院批复设立,2023年3月31日封关运营正式开展业务,是广西第五个综合保税区,也是西江黄金水道上首个综合保税区。
试验区聚焦新能源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截至目前,累计注册企业2069家,大湾区落户企业1759家,占比达85%,高新技术企业49家,规上工业企业91家。2022年合并后,试验区“三区叠加”优势显现,科工贸产值为439亿元,预计将提前实现“500亿元园区”目标。固定资产投资为147.6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位列全市第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肇庆市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顺利收官,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3所、公办幼儿园9所,分别新增学位3.52万个、2325个。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增加到12个。撤并农村小散教学点171个。肇庆学院实施扩容提质,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升本”获高校设置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
2023年,全年研究生教育首次招生,共招生73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5.71万人,在校生14.42万人,毕业生4.4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8万人,在校生6.64万人,毕业生1.8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76万人,在校生8.43万人,毕业生2.75万人。初中招生6.87万人,在校生20.23万人,毕业生5.9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66万人,在校生40.31万人,毕业生6.8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02万人,在校生0.10万人,毕业生0.02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4.50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4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90%。
医疗事业
肇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中山三院肇庆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要人民医院新院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肇庆正大国健康复医院等11个项目建成使用。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一,德庆入选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肇庆市被确定为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疾控体系改革持续深化。
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67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69个,卫生院9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村卫生室2103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在岗职工38290人,比上年增长3.5%,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470人,注册护士14082人;拥有医疗床位21527张,其中,医院16054张。全市90家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93人,床位3187张;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7人,7家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3人。甲乙类传染病19867例,死亡50人,发病率为481.26/10万,死亡率为1.21/10万。全年总诊疗人次3067.59万人次,出院人次54.79万人次。
科技事业
2023年年末,肇庆市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6个。全年专利授权量7348件,增长18.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81件,增长16.2%。《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4件,增长47.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08件。全年商标注册0.64万件,比上年下降17.6%。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4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3%。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16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7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49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5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
全市共有建成或在建的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7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全市共有建成的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7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1个(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分支机构),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
截至2023年底,全市获得省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177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1333、700和497家,获得强制性产品(3C产品)认证的企业120家,强制性产品(3C产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的企业83家。
文化事业
肇庆市文化事业取得新进步。市非遗展示馆、黎雄才艺术纪念馆建成开放,狮岗—叶挺独立团练兵场遗址修缮、丽谯楼改陈布展全面完成,全市9个公共图书馆全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刊印出版,《独立团长》《小鸟新天堂》《瑞鹤归》等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2个,文化馆9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6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3个,非国有博物馆3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2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0%和1.0%。2023年西江日报发行量约5万份,出版各类期刊1.7万册。全年公共图书馆纸质期刊总藏量为39.1万册,纸质图书总藏量为492.8万册,人均图书拥有量1.19册。全市共有档案馆10个,馆藏档案218.97万卷,其中综合档案馆9个、馆藏档案84.33万卷,专业档案馆1个(自然资源档案馆)、馆藏档案134.64万卷。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94.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
体育事业
2023年末,肇庆市共有体育场地1.2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188.7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8平方米。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17项全国冠军,6项亚洲冠军,2项世界冠军,其中,全市残疾人运动员在2项国内外赛事中获得22个冠军(2项亚洲残运会冠军、20项省残运会冠军),创1项亚洲残运会记录。
肇庆市成功举办、承办全国田径大奖赛、省传统龙舟公开赛、肇庆马拉松、砚阳湖铁人三项等赛事50多场,赛事综合效应持续显现。出色完成第十六届省运会参赛任务,金牌、奖牌、总分三项均排名全省第五。肇庆市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取得4金2银的优异成绩。
环保事业
2023年,肇庆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及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端州、鼎湖、高要)环境空气评价项目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54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5天)的97.0%;首要污染物占比最高的为臭氧,其次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酸雨频率为17.2%,酸雨频率较2022年下降3.4个百分点,降水pH值为5.84,较2022年上升0.24个pH值单位。
2023年,肇庆市11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优于III类标准,达标率100%。15个省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指数为3.3361。8个国考断面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中排名第27,全省排名第一。全市11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体保持优良,水质达标率10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达标率100%,安全保障达标率100%。
2023年,肇庆市中心城区(含肇庆高新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8分贝,属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中的“较好”等级;区域环境噪声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6.7分贝,属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中的“一般”等级。
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达到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中的昼间一级水平;道路交通噪声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2.8分贝,达到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中的夜间四级水平。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均达标;夜间平均等效声级除1类功能区超标外,其余各类功能区均达标。功能区噪声监测点次达标率昼间为97.5%,夜间为85.0%。
2023年,肇庆市新建城镇污水管网357.41千米,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69%,县城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98.21%。全市13519条自然村,9570条自然村完成了农污治理,治理率超过70%。全市11个县级以上及27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肇庆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9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3%。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6.36万人,增长0.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1.56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7.54万人,下降2.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14.02万人,下降3.9%。参加工伤保险72.55万人,增长6.0%。参加失业保险56.58万人,增长4.5%。参加生育保险62.65万人,下降2.6%。
全年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184.0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累计结余70.49亿元,增长1.6%。全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71.55亿元,增长8.3%,年末累计结余59.86亿元,增长20.8%。年末城市低保人数0.41万人,农村低保人数5.75万人。全年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7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1.50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0.13万人次。全年全市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19725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89个,其中养老机构73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16个。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0.87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8285张,儿童福利机构149张,救助机构252张),收养救助人员0.38万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0.47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5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4.19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21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组织2488个,其中社会团体110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81个、非公募基金会4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88.6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68.44小时。
交通
综述
随着珠三角环线高速、二广高速、广昆高速通车,贵广高铁、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铁路的建成以及西江黄金水道航运功能的提升,肇庆构建起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以机场连接全国、铁路辐射各地、公路辐射周边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公路
肇庆将高速公路作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融入广州都市圈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湾区通”路网建设,大力推动高速公路连线成网、连网成片,努力实现与广佛核心区、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高效衔接。
作为肇庆连接广佛核心区的快速通道之一,肇明高速自开工建设以来推进速度不断加快,该项目的新村大桥、都堂大桥、径口大桥、石洞中桥、大田大桥等均实现双幅贯通,大塘大桥、河坑2号桥、芋荚塘大桥均实现单幅贯通,桥梁施工进展平稳有序。
在高速扩建、谋划等方面,广昆高速扩建工程两段均已取得省发改委的立项核准批复,涉及肇庆有关的用地预审与选址等已完成。佛肇云高速肇云段前期工作加快,已完成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初步设计修编,项目核准报告已报送省发改委待批复,惠肇高速项目工可已修改完善,江肇第二高速已完成工可报告。
2022年,全市公路密度96.29千米每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密度4.68千米每百平方千米。
2023年,全市公路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7749万吨,增长9.8%,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0亿吨千米,增长7.3%。全年公路完成旅客运输量5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48亿人千米,增长19.4%。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37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95千米。
2023年,全市全年新增107个村委会通双车道公路。截至2024年6月,肇庆1255个村委会实现村村通客车,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827.17千米、危旧桥梁改造59座、路面自动化检测5342千米、美丽农村公路建设297千米。
铁路
“十三五”期间,肇庆市铁路里程达到336.1千米,有鼎湖东、怀集、肇庆东等铁路客运营业站。
截至2024年7月,肇庆已建成南广高铁、贵广高铁、广佛肇城际、广茂铁路等四条铁路轨道。广湛高铁、珠肇高铁高肇段、珠肇高铁江机段、深南高铁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将实现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广湛高铁建成后将实现肇庆、湛江1个多小时互达,全线完工时间预计为2025年年底;珠肇高铁建成后,珠海至肇庆东最快36分钟到达,项目计划2027年建成;深南高铁途经广西玉林、梧州(岑溪),广东云浮、肇庆、佛山、江门、中山、珠海等地市。全线通车后,深圳前往南宁的高铁最快运行时间有望缩短至2.5小时。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
航空
2024年,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项目开工建设,其场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和肇庆高要区蛟塘镇交界处,距离肇庆城区22千米、高要城区20千米。项目总投资419.39亿元,建设起止年限为2024-2027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场与广州白云机场直线距离95千米。机场规划飞行区等级为4E,共建设2条远距平行跑道,主要服务于佛山、肇庆、江门、云浮、中山等珠三角中西部及周边城市。
水运
肇庆以西江为纽带,参与海上新广东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连接大西南的西江内河航运中心和江海联运枢纽,增强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功能。封开长岗综合码头皮带运输通道的贯通,标志着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肇庆港封开港区长岗作业区公用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包含8个3000吨级干散货泊位,项目位于封开县西江都乐滩河段左岸,此次通道贯通是封开综合码头首条通道贯通。
肇庆已拥有新港、高要、四会、德庆、封开五个港区,其中四个外贸码头积极开创推广“组合港”和“一港通”联运新模式,肇货出口全程只需“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外贸码头实现“组合港”航线全覆盖。
肇庆港
肇庆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集装箱喂给港,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的物流中心,规划港口岸线37.6千米,已利用8.38千米,规划未利用港口岸线29.22千米(其中客运及旅游岸线4.1千米)。2022年,全市有西江、北江、绥江、贺江等主要通航河流,通航里程714.5千米,其中西江肇庆段225千米达到内河I级(3000吨级)标准,北江按照III级(1000吨级)航道试运行。全市港口企业17家,船舶412艘,共有码头泊位48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4个、3000吨级15个、2000吨级15个、1000吨级14个。
2023年,全市水路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263万吨,增长33.0%,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8亿吨千米,增长40.3%。全年水路完成旅客运输量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4.1%,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0.01亿人千米,增长91.3%。全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049.55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23.20亿吨,增长31.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1.14万标准箱,增长24.3%。
公共交通
2023年,肇庆市新增微循环公交2条,优化调整常规线路12条,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为了解决物流园区、偏远地区、新建小区、新建学校乘车难问题,市公汽公司已开通“公交+”定制专线136条,以快速直达的方式为学生和上班族提供通学、通勤服务,接送专线乘客超800万人次;为春运、高考、环星湖嘉年华、肇马等专项工作提供服务超336万人次,延展了交通服务内涵,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出行需求。
人文
综述
肇庆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既是岭南土著文化、
西江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肇庆美食与文化习俗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其中美食有疍家糕、德庆竹篙粉、山坑鱼等,民俗节庆有春牛舞、包公诞等民俗节庆。
少数民族文化
下帅壮族瑶族乡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是广东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特色文化有壮瑶
山歌、春牛舞、采茶舞、马舞、竹竿舞、牛王诞等。
西江文化
西江地区作为岭南开发自西往东空间推移的第一站,文化发源比许多地区要早,故封开、梧州一带有“初开粤地”之说,后来又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中心。
西江文化体现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山地文化与水上文化相结合、现代先进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特征。
西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产生于西江流域特定地理环境之内。西江流域在广东境内包括封开、郁南、怀集、广宁、德庆、罗定、云浮、新兴、高要、四会、肇庆等县市(原肇庆地区),分属西江及其支流贺江、新兴江、罗定江、绥江等流经范围。这些河网比较稠密,且多为河流中下游,与北方南下交通线联系非常方便。其北可溯桂(漓江)、贺江通荆楚、中原;南下北部湾出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西联滇黔,与大西南沟通;东可直下番禺。
西江地区以广信(封开)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容易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先进文化,融合、吸收为西江文化的构件。广东春秋到战国晚期墓葬发现的青铜器主要分布在西江沿线附近,也是受楚和中原文化影响所致。秦始皇进军岭南,在湘漓二水分水岭间开凿兴安运河(灵渠),首先打通与岭北交通。西汉初南越国与巴蜀的枸酱贸易也是假道西江上游河道,东下番禺的。此外,还有“从涨海(南海)出入”的海道,其中最重要一条是经南、北流江,从合浦徐闻港出发的海上交通线,这些都成为历史早期西江文化发展先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一个优势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7月,肇庆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端砚制作技艺、悦城龙母诞、高要春社)、省级29项。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宾日村一带。端砚的原料端溪石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端砚创兴于唐初,唐代中期已风行全国,因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护毫等优点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众砚之首。端砚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
龙母诞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德庆县的悦城龙母祖庙都会有一个被誉为四海朝宗的盛会,那就是悦城龙母诞的祭祀仪式。关于龙母的民间传说,始于秦时;正式见于文献,最早见于唐代;宋以后历代悦城龙母均受敕封,纳入国家祀典之中;至清代出现官民并祭格局。
据《悦城龙母庙志》记载,龙母姓温,生于楚怀王辛未年(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龙母原是广西滕县人,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父母将她放在一个大盆里,放在西江上漂流,被德庆程溪一个姓梁的打鱼人拾起收养,龙母长到十几岁的一天,在西江河边拾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从此她便养了这五龙子,因而人们称她为龙母。龙母有非凡的本事。能耕能织,能渔能牧,能预知风雨,能医治百病,能消灾解祸,能保境安民。龙母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女中英杰便为她立庙,岁岁祭祀。而一些史学家认为,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西江流域龙的传人的始祖。人们对龙母的崇拜体现了一种寻根认同,缅怀祖先,眷恋故土的情感,体现了一种本根文化和“龙”的文化。
其他文化
地区象征
肇庆市的市树是白兰树,市花是荷花、鸡蛋花,市鸟是画眉鸟。
白兰,因其花白色,香若幽兰,故名白兰,为木兰科含笑属乔木。树高可达20米,枝广展,呈阔伞形树冠。白兰花期很长,从4月陆续开到9月,其中6月、7月为盛花期,通常不结果。花洁白清香,与栀子花、茉莉花,被称为“初夏三白”。
荷花的象征意义丰富,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被誉为花中君子,具有圣洁、吉祥、祈福的寓意。
鸡蛋花主要在岭南地区栽培。它有雅致的别称,如印度素馨、缅栀子,又另有通俗的叫法如蛋黄花。花的四周是乳白色的,像蛋清,中间是嫩黄色的,像蛋黄。鸡蛋花具有希望、吉祥、幸福的寓意。
画眉鸟,是鸟纲、画眉科的中型鸟类,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雄鸟在繁殖期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极善鸣啭,声音十分洪亮,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8月,肇庆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39处,全省排名第五,已公布1517处。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省排名第7;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全省排名第7;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
截至2024年8月底,全市已完成“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复核568处,占总量的22.37%,调查新发现文物数量10处。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书法家李邕途经端州,在七星岩执笔挥毫写下《端州石室记》,由此开启了七星岩摩崖石刻的文化序章。此后的1000多年中,历代名人在此寄情泼墨、题咏记游不可胜数。2001年6月,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7月14日,七星岩摩崖石刻群的8方石刻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华南地区保全较好、数量最集中的一处石刻群,在国内亦属罕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肇庆古城墙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旧城区内,是肇庆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周长2801米。肇庆古城墙始筑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初为土城,宋政和三年(1113)拓为砖城。古城墙扼西江黄金水道,历史上,在南北交流、沟通中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肇庆古城墙是广东唯一城基整体保存完好的古城墙。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文化
古广信文化,又称广信文化,即广信县(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一带)的文化,两汉时期的苍梧郡广信县地处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汉武帝在广信设交趾,使广信成为当时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也是沟通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枢纽,为海陆丝绸之路最早和最主要的对接信道。
古广信时,中原的货物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经潇贺古道沿贺江到达广信,后或西南沿北流、南流江至合浦出海,或东南下南江至船步而穿群山,出信宜高州而下徐闻港,并让中原文化学术,由交通孔道,向岭南传播。东汉时,印度佛教,以至海外各国的文化、亦多自越南河内以及广东的徐闻、合浦与番禺等地的港口传入,而扼西江要冲的广信,遂成为中原学术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重心,从中原迁入的文人学者也在此著书立说,设馆授徒,传播汉文化,开启了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广府人主要自唐宋时期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因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广府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美食特产
肇庆特色美食有广宁云吞、怀集岗坪切粉、乐城思可烧肉、茶油鸡、裹蒸、山坑鱼、德庆竹篙粉、疍家糕等。
风景名胜
综述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分布在城区内的重要文化景点有三百多处。截至2024年7月,全市有肇庆市星湖旅游景区、七星岩景区、鼎湖山景区5A级旅游景区3个,肇庆市悦城龙母祖庙景区、肇庆市德庆学宫景区、肇庆市盘龙峡景区等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景区34个。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国内交流
国际交流
著名人物
历史上,汉代广信县陈钦、陈元父子被称为“岭海之儒宗”,是岭南汉族地域文化最早在肇庆地域出现的标志。牟子在广信撰写中国第一篇佛教论文,首先将梵文“Buddha”译为“佛”。六祖惠能在肇庆地区诞生、活动。中国清官典范包拯在端州清廉公正事迹、传说流传千年。“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在肇庆绘制了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南北朝时期,陈霸先曾驻高要郡八年。宋朝时期,端州曾为宋徽宗赵佶封地,康州曾为南宋高宗赵构封地。明清之际,朱由榔在端州成立南明永历王朝。明清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共182年,期间明代两广总督设置澳门为中国对外商埠。孙中山为谋划统一中国大业三到肇庆,将在肇庆的李济深粤军第一师作为国民革命的中坚力量。叶挺独立团在肇庆阅江楼成立,该团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队。
古代有禅宗一代宗师石头和尚希迁,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翰林直学士李积中,兵部尚书李大性,刑部尚书李质,江南提督张国梁,书法家、诗人彭泰来,东河总督苏廷魁,陕西巡抚、书画家冯誉骥,翰林院编修吴桂丹。近代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炳辉,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黎仲实,广东四大农运领袖之一周其鉴,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薛六,中共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肇庆第一位留学博士、孔学大师陈焕章,中共粤桂湘边工委副书记钱兴,华侨领袖彭泽民,中国第一个共产国际代表刘泽荣,国民党中央常委梁寒操,篆刻大师吴子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敏求,陆军一级上将余汉谋。现代有开创专业承包经营的先锋陈志雄,南拳王邱建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邓兆祥,昆虫学家赵善欢,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名老中医梁剑波等。
古往今来,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唐代书法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学僧人荣睿、唐代宰相、诗人李绅,北宋名臣包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叶挺,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朱德、张闻天、郭沫若、叶剑英、胡耀邦、习仲勋等,均在肇庆留下足迹。
重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