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山水指称一种山水绘画,它是山水画家姬子(
王云山)先生在1990年代中期在创作自己的山水画时,对他的一种绘画追求的称谓。
中,墨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材料,而道是中国的古典哲学概念,但人们没有把绘画与道结合起来,而在其他领域倒是这样称谓的,如书道、茶道、医道等等,表明了对一种方式的特殊追求和认同,这样使得这个概念具有了超越的含义。那么,画家姬子把这两个词汇合在一起用,也是意图表明绘画是一种道,只不过对于中国经典的绘画方法是用墨来表现的,那么为什么不从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哲学中去认识绘画呢?所以才有了墨道的称谓,正像海外物理学家有“物理学之道”一说,同样,为了发扬中国真正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需要从绘画形态上去认识一种被遮蔽的精神,这就是墨道的由来。那么,墨道山水就是要通过山水的形态去深化、开掘中国文化中那种深邃久远、浩瀚博大的文化精神,正像禅有禅意,而墨道山水也有中国东方人的对世界的智慧和识见。
“墨道”山水画的探索,基本要点分两方面,其一是作品境界,其二是作品图式。境界方面是以“天地人化一,道物我通悟”(姬子)为气机,“以画入道,以道论画。画是道之衣,道是画之本,宗道以悟画。缘道求法,缘法悟觉,依觉生慧,缘慧立画。”⑷这是以画体道的经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中的强化、延伸、升华的理论总结,也是“画依道立,物化道境”⑸的墨道山水的精髓所在(这种思想正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的新概念——“高峰体验”极为相似)。重点要说明的是,关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从古至今论者颇多,但是他们共同之点都是阐明这是画家的创作心理状态与过程。“无物无我,物我两忘”——画家迹化的作品多是浑而淡的虚静空灵,甚至是醉后的“墨戏”,这是属于一种非理性的超越,被认为是文人画艺术精神得以体现的最高境界。姬子先生认为,这是代表了一种文人画阶层的情怀,作品多是“诗情画意”的境界。他认为,“给人看的是作品。画家的创作心理状态,观赏者是看不见的,那是画家个人的事情,观赏者要的是作品视觉效应。”⑹所以姬子先生所不同的是,不仅升华了这种境界,而且进入一种高度的理性超越。把创作过程中的“天人合一”心理状态,通过直觉把握,直观地在画面表现出来,成为可视的审美对象,“变暗示为直观”(予凡),“物化道境”(姬子)成为可能。这种迹化的“道境”给人以神秘玄妙、崇高悲壮、圣洁之感。张力之大,境界之宽给人心灵震撼,灵魂似乎得到了一种超拔的净化,使你的情感升腾。伫立他的作品前,久视不忍离去,耐人思考寻味。见仁见智,任你审视,姬子说:“我追求的是大真、大善、大美的高度化合,是理性的‘化学反应’,不是物理的‘混合反应’,不追求小情小趣的笔墨玩耍”⑺。
墨道山水基本要点之二是作品图式,包括立象造型、画面构成、具体形迹语言。因为是物化“道境”,那必然是“道”中景物。道中景、道中物是什么样的?没有任何可以资鉴的,只有在“中得心源”中去挖掘,必然由“心中山”去引申——“缘道立象”。更何况先哲已指出“谜底”:“善为道者,微妙玄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既然墨道山水已非通常之水墨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立象,必然是“孔德之容”(老子《道德经》),那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道德经》)。我们说,“大道精神”也就是宇宙精神,那么宇宙意识是一种纯正的文化观念,抽象的学术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它不是物的视觉实在,却是依物而存在的直觉把握,觉悟的感知,悟觉的升华,理性的认知。姬子先生说:“立象,就是创造树立艺术的形象。艺术形象,不仅指个体的形象,而且其涵容有景象、境象的范畴。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在‘墨道’中它的含义应该是艺术立象思维的宽泛统称,也即是缘道树立艺术形象有关的艺术思维问题,其中包括‘缘物立象’、‘缘景立象’、‘依景化境,缘境生象’等。”⑻他集“具象、抽象、意象、心象等多种形象思维,构成境象中的‘道象’,所以墨道山水的形象思维是多维的,这叫‘多维形象思维’。……不象,不是不象;不似,不是不似。”⑼采用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禅语)的立象思维境界。……什么也不是,又什么也是。”⑽
在画面整体构成上,完全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构图,进行立象重组,其中涉及到透视问题,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也即“面面观”,而且为了布局的展开、景物的拓宽,道境的把握,创造了四维空间以上的透视法,姬子先生称这种透视法为“多维透视法”。他说:“宇宙至深至极,其时空没有方位、方向。……尽可能地扩大
作品表现形式的有限度和体现作品精神境界的无限。”⑾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虚实关系,一反传统的虚无淡化,融会贯通了西画的虚实关系,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张力,并溶合版画的黑白关系,光效应,大胆启用被传统视为的“死墨”,加强画面的整体纵深感。同时也借鉴了平面构成的某些因素。
在形迹语言方面,姬子先生追求自然的原创性,是一种“大笔无痕即有痕”(姬子语)的语言境界。他认为“笔墨是手段,精神境界才是目的,不要为笔墨而笔墨,当然传统意味的哪怕是一条线,曲折顿挫、浓淡变化、力度节奏等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它是为‘作品背后要说的话’服务的,墨道山水的语言行迹实现的是‘道法自然’(老子)”。⑿整体画面,多采用传统“积墨法”,层层积染,浑厚天成。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可以这样说,墨道山水是他艺术进入成熟期“宇宙——人生——艺术”的实现。
“古人曾有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箴言。姬子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经过了四十多年的自强努力,对中国画如何走向现代,东西方文化如何融会取舍,科学理性与形上追求如何统一等一系列时代的文化课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就是其墨道画的总体文化内涵”⒀。
“艺术史一再提醒人们:只有富于哲思、潜心学问、勇于不断探索的艺术家,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新的价值。坦途无大成,姬子几十年如一日苦心追求艺术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