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
壮族文化
壮族民歌,是壮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现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言简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交歌的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历史与现状
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应该看作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遗产信息
项目名称 壮族民歌
所属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 67
申报地区 上思县
申报日期 2008年
民歌
民歌种类
形式上
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内容上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尤其著名。
民歌活动
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歌圩的来历,据传说古时候有一年大旱,田中的禾苗都快枯死了,人们万分焦急,便聚集在一起敲锣打岐,唱歌求神,求天下雨。不几天,天果然下起雨来,这一年,人们获得了大丰收,于是便认为唱歌可以乐神,可以免除天灾人祸,所以遇到灾难时,便聚集在一起唱歌,这种仪式慢慢地就发展成歌圩。每当歌圩之期,善于唱歌的青年男女,除唱歌乐神之外,自然地唱及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就像一首山歌中唱的,“天旱庙中去求神,你盼雨来我盼晴(情)”,这样一来,歌圩又渐渐变作以歌唱爱情为主了。
按传统习惯,歌圩要举行3天,三月初三是歌圩的始日,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用三月花、枫树叶等植物染成的五颜六色的饭。据说这是吉利的象征,吃了它可以使人像树本花草一样兴旺发达,健康长春,到了中午12点,举行歌圩开台式。在歌圩中,一对对青年人,无论对方是怎样素不相识,各处异地,只要是怠中人,唱上一支“引路歌”,立时就会在山坡上、溪水旁展开一场对歌的持久战。
高高棉山一朵花,
香过福龙到宜山,
有心想把花来来,
爬山涉水不怕难。
歌的闸门打开后,整个棉山沉浸在歌的迷恋之中,无论你走到那里,都可见一对时青年男女用心对歌在比聪明、智慧,因为对歌中一旦被对方唱倒,那是十分丢人的事情。三月初四,是歌圩的高潮。男女青年通过唱盘歌,来盘问身世,最终达到互相了解和表示真正的爱情。剩下的最后一天,定情的一对对互赠礼物,唱起“送别歌”,等到明年歌圩再相会。三天歌圩,唱三天情歌,由此可见,情歌是壮歌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壮族情歌非常优美动听,常采用比喻、暗示、影射、衬托和双关语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他们唱花歌、育花歌、果歌、乌歌、蝴蝶歌等,用歌唱虫鱼鸟鲁、赞颂草木山川、描绘各种花卉和星星月亮来表达彼此爱慕之心,互相倾吐友情,共同培植爱情之花。往往经过“初遇歌”、“试探歌”、“对问歌”、“初恋歌”、“深交歌”,最后“定情歌”,定情后要山盟海誓。唱完了山盟海誓,就要分手了,于是双方约定下一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还要再三嘱咐对方分手后要恪守信誓。唱完了“约会和嘱咐”,就真的要分手了,双方依依借别,难舍难分,唱起“送别歌”。
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民歌特点
格律
壮族是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用唱歌来表达情感,表现生活的传达室统,“歌圩”就是这一传统的集中体现,壮族民歌的音调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异造成民歌音调色彩的变化,形成南路、北路、中路、等不同风格。壮族民歌以词不达意的格律分类可分为:欢、加、西、比、伦。
“欢”: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五七言嵌句和杂言等;从句数上讲有四句、十二句和不定句等几种;其中主要特点是押腰脚韵;
“加”:基本形式为七言四句,其主要特点是押脚韵;
“西”:长于叙事性的长歌,一般以六、八或十二句为一段,押脚韵;
“比”:格式比较自由,不限于押腰脚韵,有五言、七言两种;
“伦”:其格式多为五、七言句型加衬句,句数不定;句式特点
音阶
壮族单声部民歌大多有两个或者四个乐句构成,常用徵调式、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壮族民族的主要特点:
1.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四音音列,三音列也常见。其四音列主要为三种:宫、商、角、徵、(羽):强调宫、角和角、徵的三度进行;(徵)、羽、(变宫)、宫、商、角:强调羽、宫、角三度进行,落音为羽或宫。添加徵成五声音音阶,但徵仅为经过或者辅助音;加变宫只为增加色彩;(变徵)、徵、羽、宫、商、(角):强调商、徵、羽,多结束于证,也可结束于商。加变徵为加强徵的稳定和倾向:加角常为商的辅音;
2.多声音乐中多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各声部音乐形象统一。对大二度的运用是其和声方便的重要特点,结束往往也是由二度向同度的解决。
歌曲特点
壮学宗师黄现璠在《谈僮歌》(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一文中认为,壮族民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二、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为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三、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民歌精华
壮族民歌100首
以现代化手段,立体式搜集、录音、录像、研究、整理、翻译、制作、出版的第一本壮族民歌集《壮族民歌100首》,近日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备受学界同仁以及广大乐迷欢迎。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幼善歌,广西又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有着“壮乡歌海”的美誉,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口头传歌,缺乏一部详细介绍和记录壮族民歌的著作。《壮族民歌100首》以及配套的DVD光碟的出版,为广大热爱壮族民歌的读者以及研究壮族文化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学习的最佳途径。
壮族民歌100首》由“壮学丛书”编委会策划、“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 直接指导、壮族音乐家范西姆主编,《壮族民歌100首》DVD光盘则由课题组成员摄像、录音,全书汇集了各方面专家的心血。《壮族民歌100首》的采风、考察工作从2006年3月开始至2007年8月,历时一年半。两个调查采风小组深入到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区的10个市、38个县进行采风,行程数千里,通过录音录像,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2008年7月,整理、编写工作结束,工作人员一共整理记录了风格独特的各个壮族聚居区壮族的优秀民歌作品,其中单声部壮族民歌77首,多声部壮族民歌23首。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这些作品交由广西民族出版社编校出版。本书从立项到出版历时3年多,是一套经 过千锤百炼的文化产品。张声震表示:“《壮族民歌100首》是壮族民歌的精华,它的最大价值是它保存了壮族民歌原生态的特色。”该书所选民歌均属民间原创、原唱,并由民间优秀原生态歌师、歌手用壮语南北方言土语演唱。每一首歌曲的排序按简谱、国际音标、壮文、壮语直译、汉译唱词来排列,每首歌或一组同类歌曲,由专业人员撰写释文,阐明歌曲特色、演唱的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具体详细地展现了壮族民歌独有的音乐特性和唱词艺术形式。
该书采用“音、谱、图、文、像”综合形式,从壮族丰富、多种、多样的民间歌曲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特点突出的100首壮族民歌汇编成集,在全国同类 课题中属首创,填补了壮学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壮族音乐艺术提供基础资料。广西天运时行壮学文化传承发展公司、广西石薇民族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出于对弘扬、传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片热诚,主动承担《壮族民歌100首》的总包销工作,并决定投资1000万元来支持、推动壮族民歌事业。
《壮族民歌100首》的出版面世,对于保存壮族原生态民歌、传承壮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开辟出了一条保护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子。
对保护与繁荣壮语,记录和传播优秀壮族民歌,保护和传承我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广西、文化广西,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坡芽歌书》
《坡芽歌书》是一部山歌体作品,运用图案识别歌名,以八十一个图案对应八十一首山歌,其表现形式是男女青年见图便使用壮语对唱出相应独立成章的单体山歌,七百八十二行歌词联为一体,一气呵成。自二〇〇六年由学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发现整理后,《坡芽歌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界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一部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最优美的篇章。
据文山州宣传部长熊荣元介绍,《坡芽歌书》被发现后,文山州立即组建了强有力的研究和编辑队伍,对歌书进行全面翻译整理,在中央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坡芽歌书》被列入中国“九八五”工程少数民族古籍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付梓出版。
《坡芽歌书》的发现者之一刘冰山介绍说,《坡芽歌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自由恋爱的情歌,第二部分是对封建礼教童年订婚陋习的叛逆绝唱,第三部分是对于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誓言。第一部曲由第一首歌到第三十二首歌组成男;最长的为第三十一首,歌名《衣角卷》,图案亦为“衣服”,表示了一位女性对其钟情男性的思念之情。第二部曲由第三十三首到第六十七首歌组成,表现了男女双方由于对歌而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恋。第三部曲由第六十八首到第八十一首一共十五首山歌组成;第八十一首《连根笋》是全歌中歌词最长的一首,也是全歌的高潮和亮点。
中国语言学专家周有光将《坡芽歌书》定位为“文字之芽”,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则认为《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09:23
目录
概述
语言简介
历史与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