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多声部民歌一般指广西壮族二声部及三声部民歌的声部数量及演唱形式。以马山、上林的
壮族三声部民歌为代表。壮族三声部民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保壮族山歌壮语叫“诗”(sei),德保壮族山歌有东、西、北路和南路两大种,东、西、北路的山歌唱法,歌调押韵都基本相近,唯其南路山歌别具一格。东西北路或南路山歌,都是由七言上下句组成一个诗句,又由若干个诗句(大抵是20句至40句之间)联成一个诗节,再由若干个诗节来凑够一晚(或一天)。德保山歌以合唱为主,对歌、盘歌或大众场合都是用合唱形式。合唱一般是按四至六人为一歌组,分高低音两个音部,选一音色清脆甜润的歌者唱高音,其余皆以低音衬托。高低音的区别在下句第二个音和第六个音,开唱时一般先用鼻音定调。
北路山歌流传于全县除龙光乡之外的所有乡镇,辐射到临近的田阳、靖西、那坡、右江区、田林及云南省富宁、广南等县。南路山歌流传于南部地区的龙光、荣华、燕峒等乡镇及天等、大新、靖西、田东等县。北路山歌为集体合唱形式,一个歌组3人至10多人,由1人唱高音部,其余唱低音部,曲调雄浑豪迈。南路山歌以2人为一歌组,腔调高亢嘹亮。歌词为七言体二句式,四句为一首,押尾韵,自由变韵。其中的情歌独具特色,有一首十来句的排歌,在同一首歌里,后奇句常重复前偶句的1至6字,形成连环式的复沓叠唱,有情深缠绵之感。人们唱山歌就要对歌,一般对歌程序是:求歌、答歌、接歌、斗歌、情歌、别歌。还有一种特殊歌类“抢歌”,即在两组男女对歌时,另一男歌组从中发歌,把女歌组“抢”过来与自己对唱,使对歌活动更加热烈有趣。
马山壮族民歌历史源远流长,远古时在这块土地繁衍的马山各族人民,都以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全县可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东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犷,歌调有蛮欢、三顿欢、卜列欢、呼吁欢、了麻竹、大环欢、加方欢、杨圩欢、白山欢等;西部山歌旋律平衡流畅,高亢奋进,主要歌调有雪欢、嘹欢、高调欢、排欢、思国罗欢等。
特点 马山
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由于它的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个旋律,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歌词一般是五字句和三三五句式。严格要求腰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