壸门,壸读音为kǔn,在
宋代李诫所编的《
营造法式》中写作“壶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
壸门,壸读音为kǔn,在宋代李诫所编的《
营造法式》中写作“壶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作为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的壸门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而作为装饰样式的壸门自商代就已经在本土出现。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
张驭寰认为,“壶门实际上是
佛教常用的
佛龛,将龛窟形象取下,进行线刻,就出现了壶门。”壸门的轮廓有圆弧形、长方形、扁长形等,通常是在上端中间有突起,形状犹如葫芦壶嘴。壸门常常雕刻在佛塔
须弥座的束腰部位和门窗部位,也会使用在香炉等器具上、床榻、桌椅等传统家具上。佛教建筑中能显示尊贵的入口之处一般都会采用壶门样式,如佛道帐、佛龛和佛堂,其内部常常雕有佛像、
菩萨、佛教题材的故事以及植物、动物等图案。
《营造法式》是
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
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
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此书于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编成,
崇宁二年(1103年)颁发施行。由
将作监少监李诫所作。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全书357篇,3555条。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原书《元祐法式》于
元祐六年(1091年)编成,但因为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
材”的用法,而不能对构建比例、用料做出严格的规定,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李诫奉命重新编著,终成此书。
须弥座是
东亚传统
建筑和
雕塑的基座,宫殿、
寺庙、
塔、
华表、
石碑、
石狮子、
门墩都有须弥座造型。须弥座源于
印度佛教,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
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因此须弥座上经常雕刻有佛像造型和佛教
故事。
宋李诫《
营造法式》定下须弥坐的规范:“叠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并立,以此为例。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角砖一层,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砖一层,比牙角出三分。次上合莲砖一层,比罨牙砖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砖一层,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次上仰莲砖一层,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壶门柱子砖三层,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次上罨涩砖一层,比柱子出一分。次上上方涩平砖两层,比罨涩出五分。”。
须弥座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宗教的建筑物上,一般将座的四角及束腰等部位有
雕刻(其他部位也常有花纹装饰)的石
浮雕都划属这个范围。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安装在碑身下须弥座的束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