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娜,
1991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 同年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师从
闻立鹏、
葛鹏仁、
王玉平先生,探索西方
油画语言与
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校期间习作、创作多次获奖并被学院收藏。
1995年 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
人物经历
夏俊娜,
1971年7月16日出生于
内蒙古,祖籍
山东。
父亲、
母亲均毕业于
北京农业大学机械专业,父亲酷爱文艺,有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家族中最早从事艺术的人是舅祖父李景开,他是
中国第一批赴法学习西方美术的留学生,回国后在
天津美术学院任教。
1979年-
1984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西街小学。
1984年因父母调动工作举家迁往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就读于威海市第二中学,师从美术启蒙老师丛建子先生学习国画人物,初步接触绘画艺术。
1987年 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接受严格的传统学院艺术训练。期间人生观、艺术观受
申玲老师直接影响,对今后绘画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1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 同年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师从闻立鹏、葛鹏仁、王玉平先生,探索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校期间习作、创作多次获奖并被学院收藏。
1995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获得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1996年参加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 ;1997年参加中国艺术大展(上海美术馆) 、中国素描艺术大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 、参加《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98年参加《世纪——女性》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年参加《新锐的目光--九七O年前后出生的一代》艺术展(
何香凝美术馆);2000年参加《女画家的世界——第三回展》(北京国际艺苑)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美术明星
梳棕黄发,着一袭黑的夏俊娜平静地端坐着,在京城美术界,她被称为“市场明星”——是市场明星也好,艺术明星也罢,显而易见的是夏俊娜的画,画一幅卖一幅,画十幅卖十幅没有剩存!无疑,刚过而立之年的夏俊娜,是青年画家中最有作为的代表。 你很难想像,这个被界定在前卫与传统之间的年轻画家,从来没去过酒吧,甚至咖啡馆。“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家里坐着,一日三餐,画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夏俊娜在述说她的生活和理想:“2000年之前,可能我觉得办一次画展挺幸福的,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有些辉煌只是几分钟的事情;而现在,相对自由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家中,女性艺术届已经构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这个群体中,新生的一代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95年登上画坛的夏俊娜,又是这个群体中最年轻,最具潜力,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三年中,她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展览,仅在毕业的当年(
1995年创作风格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夏俊娜的作品中经常存在一个矛盾:那些思想化的,姿态闲适的人物,精神上却常常处在一种莫名的惊恐,疑惑与不安的情绪之中,像是刚刚从惊魂未定的梦魇中走来。绘画的主题虽然是情调浪漫的花与少女,却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明朗轻快的感觉。就连《五月新娘》这样的主题也不例外。她一面想表达女孩子所向往的一种高雅的,充满贵族气的安闲与平静,一面又总是不自觉地将不安的情绪带入她的画面。这种现象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与她心理相关的一些经历。
内蒙古察合中旗,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从她记事起,幼小的心灵就一直在全然不解中承受着上一代人的沉重。直到她离开
内蒙古 艺术颖悟
在夏俊娜还是一个在校生的时候,她的一些素描和油画就远离了在课堂上画模特儿的习作气息(虽然那确实是课堂习作),以强有力的线条和明暗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造型力度和怪异的人生情调。这些素描,使我不由联想到西方大师的一些同类作品。但我从中看到的绝不仅只是技巧,而是一种严峻,冷酷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危机感。她在93年画的一批《大鸟》系列,更是平添了一种超现实的恐怖色彩。如果不是作特意说明,绝对不会想到这些作品竟是出自一位至今仍是学生气十足的,单纯得让人感觉不到有什么重大人生经历的女孩儿笔下。夏俊娜的艺术特质,有一种不断被诱发的过程。在上美院附中时,她曾一度是班里最差的学生。
在
申玲老师的发现和开启下,她一跃成为班上拔尖的学生,进入美院四画室后,又在
葛鹏仁、
王玉平老师的严教和引导下,一步步发现自己,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路。夏俊娜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受到过某些大师的影响: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沉静,
雷诺瓦笔下人物的高贵气质,巴尔蒂斯在造型下的特异品质以及佛莱西斯卡神圣的宗教氛围……但她并没有刻意去模仿谁。她很少进图书馆翻画册,也很少认真地去研究某家某派,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天性本质和艺术颖悟在工作。我不知道这种来自自身的精神资源会不会耗尽,以及会以怎样的方式加以补充,但我相信,除了艺术家,夏俊娜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更适合于她的身份。
她天生属于艺术。
艺术年表
1971年7月16日出生于
内蒙古;1987年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
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毕业创作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作品《秋》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获银奖。
1996年参加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1997年参加中国艺术大展(上海美术馆),中国素描艺术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8年参加《世纪——女性》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0年参加《女画家的世界——第三回展》(北京国际艺苑)、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同年举办《青春组曲》个人油画展(上海
艺博画廊)
2001年参加《世界妇女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成都举办的《中国艺术精英年会》,被评为年度新锐艺术家、参加《成都艺术双年展》(成都)、举办《细数春华》纸上个人作品展(台湾索卡画廊)、作品《樱花》参加《中国女性油画提名展》(北京艺森画廊)
200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今日中国美术展(中华世纪坛)、新具象艺术展(刘海粟美术馆)
出版图书
成就
同年举办《青春组曲》个人油画展(上海
艺博画廊) ;2001年参加《世界妇女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参加成都举办的《中国艺术精英年会》,被评为年度
新锐艺术家、参加《成都艺术双年展》(成都) 、举办《细数春华》纸上个人作品展(台湾索卡画廊) 、作品《樱花》参加《中国女性油画提名展》(北京艺森画廊) ;2002年作品《室内》参加《艺术夏至》艺术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今日中国美术展(中华世纪坛)、新具象艺术展(刘海粟美术馆)。 作品《女孩》系列1、2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作品《瓶子》被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收藏。 分配到北京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同年作品《秋》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获银奖。该作品参加次年春季嘉德拍卖,被香港收藏家收藏。发表于《中国油画》第四期。 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广岛艺术节(日本)。
2005年 4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生命的丰年》大型个展 。
2005年 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生命的丰年》大型个展 。
艺术观
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灵感和机遇是空前的灵,没有比变革时期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社会容纳了很多从前无法想象的东西,青年人格外活跃,同时,这也是一个激进的速食式的年代,勿勿忙忙是它的基本特征。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少年时接受了最无用、最可悲的早期教育,成年时面对的是最纷杂、最动荡的现实生活。最初建立的观念和标准,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一一被打碎,前后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我们无所适从。于是,有人在一笔一笔按照凡·代克的方式画着静物画,有人脱光了衣服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有人在鼓吹传统美学,有人呐喊着与国际接轨。什么都可以存在,关键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或者是我们更愿意接受怎样的艺术方式。
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在纷繁复杂的艺术方式中,我选择了架上绘画。当我面对空白画布时,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可我从不愿在题材、形式、语言中间打转,在社会批判、改造意识形态之间奔波,我的思想远远没有适应当今激进的或前卫的艺术形式。我时常清点我的思路,分析自己,我以为画画是一件单纯而快乐的事情,如同人家下棋饮茶,我是这样一类人,我不能够在爱好上增加重负。我希望能够保持其中纯朴美好的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境,我愿意做一个旁观者,看潮起云涌,尘埃落定,从前如此,今后也如此。
我常常沉醉在自己的想象中,在这个绝对的真空里,一切都清晰可辨。一切又都模糊而未知,似与不似之间,平添了一分想象空间。我喜欢在神秘的臆想中游弋,在似是而非中寻找,我认为这时我发现的东西最真实、最有力量、最打动我。在绘画语言方面,我尝试打破正常的叙述空间和光影秩序,重新解构画面,因为我发现很多古代大师的作品,并不在意实体的存在,在形状和色彩关系的具体特质中更富于人性的趣味,他们可能认为深度和体积的幻觉在美学上才有价值。自然是值得模仿的,首先它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和形状,这是我们画家永远无法创造的。但是怎样从自然中再现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这里会有更丰富的养料滋润我们的创造力。
所有好的艺术都包括了抽象和超现实的成分,就像它既有古典也有浪漫的成分--秩序和惊讶,智慧和幻想,意识和潜意识,艺术家的两面个性都必须发挥出来。我属于那种异常敏感的人,在多数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物或景观,对我都可能产生作用。感性是我探知生活的触角,它能蜕变成曲,化身为歌。潜藏在公开的风格、学派和艺术理论下,不属于任何主义,不服从批评,就是艺术家私下的心态,这是幻想和欲念,梦境、萦念、秘密的需要和公开的计划、意念和偏执狂的领域。
不知不觉中,绘画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要很自然将生活艺术化,重要的不是形式,也不是内容,而是把握和驾驭它们的能力。比起色盲,许多人更是形盲,在我们最初接触造型艺术时,我们首先只能分辨二度空间的形状,还无法判断距离、深度。稍后,为了实际需要,必须发展能力来判断大致上三度空间的距离,但满足了实际需要的要求后,大部分人就不再深入。这样,我们在理性和感性上对形式在完整空间的存在不甚了了。为了使我的思维跨越二维,画面回归二维,我拒绝使用照片,或其他图片资料,并且我从来不画创作草图,因为它妨碍我在幻想和回忆中感受空间和形体,妨碍我更流畅更准确表达自我。我的画很直接,画这是出于某种需要的自然成长,我要表现而不是描绘,一气呵成的运笔过程,轻轻松松,不露痕迹是我的理想状态。我一直就没有养成按照传统方法画画的习惯(写生、草图、放大、定稿等等),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将白画布涂满颜料,然后再考虑画什么。这是我的天性使然。但在思维上,我更愿意接受理性的逻辑方式,这或许是一种内需,一种必要的补充。我希望在绘画的过程中保留有意识的经验,并透过在表达媒介上更有力的控制而加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