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两联写诗人冒着炎热,前往青龙寺拜谒操禅师,并与其探讨佛理;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拜谒禅师后豁然出疑的体悟。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诗人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作品原文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1
与裴迪同作
龙钟一老翁2,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3,遥知空病空4。
山河天眼里5,世界法身中6。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青龙寺:在唐代长安新昌里南门之东,为密宗的重要道场。谒:拜见。操禅师:一位法号中有“操”字的和尚,生平不详。
2.龙钟:行进不轻松灵活。
3.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楞伽经》: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又:犹豫不决之心者,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于见道断之。迷理之疑,主佛断之。
4.空病:执着于空。《维摩诘经》云:“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鸠摩罗什注:“上明无我无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
5.天眼:即指能见远近内外前后上下之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
6.法身:指佛的二身之一,法身指具有佛德之自身。僧肇维摩经注: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然则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概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
白话译文
与裴迪一同创作
老态龙钟的一个衰翁,徐步而行来参谒禅宫。
要问我心的义是什么,可以遥想空病的病也在空。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眼底,大千世界显现于法身之中。
莫奇怪此地可以消除炎热,因为它能使大地四处起风。
创作背景
位于长安新昌里的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有登眺之美。天宝年间(742-756),王维常爱与他的诗友们结伴前往游览,拜望那里的高僧大德,也往往留下同题而咏的诗坛佳话。天宝初,王维与王昌龄、裴迪、王缙曾聚于青龙寺的昙壁上人院,众人皆有诗,王维且为诗集作序。约数年后,至迟不过天宝末安史乱前,他和裴迪旧地重游(因安史之乱后裴即离开长安),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乃摩诘时界暮年之所作。同是参禅之得,同是五言体制,但与《终南别业》相比风调迥异。虽然《终南别业》也是“晚”来之作,但此诗显然要比之心境更为苍老。《终南》一诗尚多丝丝禅趣,读之浑然有欣欣向荣之感,而此诗则多有老气横秋之意。
人至老境,虽有顽童之痴心,更得夕阳之深沉矣。随月华之流逝,摩诘禅思亦随之精进。世人学佛,均从一“空”字打入,体贴亲切,心向往之。随之曲径通幽,更由此“空”字打出,回顾来途,“遥知空病空”,云烟均又是一场空幻耳。如此层层盘旋,可至佛思之圣域。臻至于此,人生也将界枫火漫天之际耳。登高临远,可见大千万象。人界暮年亦是人生之最高峰,于此环视大地苍生,其心胸之壮阔、气宇之开张,远非踽踽前行者可比。此际正是人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时,由是虽同感“山河” “世界”,但此已非《汉江临眺》之“俗眼”所见,乃“天眼”而观。与其言此“天眼”为像教所开,实不如言,此乃人生岁月之寸寸历练、片片消磨而铸就耳。由是“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自远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比,眼中景已成意中境耳。山河源自于心中,世界伸缩于股掌。由是冷暖寒温无不自如,“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诚如尼父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焉。
作者友人裴迪有同题诗一首《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乌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裴迪此诗已可算其所作之上佳,然亦如前文所对举之例,若与摩诘相较,优劣自无待言矣。
名家点评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在作者笔下,同样壮美的风景,被写成“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这样把外界景物与禅师的道行学养加以浑融表现的句子。句子诚然漂亮有气魄,但雄阔的风景却变成了抽象的说理。诗的尾联把寺庙的清凉归因于佛教禅旨的威力。作者注意力明显发生转移,而这转移便一定程度地透露出其心情的变化,正与开篇的称老相呼应。(《王维集》)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来随父辈到蒲州(今山西永济)生活。他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尚书右丞等职。但因信佛,为官期间他一直过着半归隐的生活,地点就在蓝田辋川,晚年索一性就隐居在那里。他很有才华,书画俱佳,苏东坡就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最擅长的山水诗更堪称这类诗作的代表,不仅颇具禅韵,而且笔法细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7:4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