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芳(1871-1914),字粹方。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幼年在上海教会学校读书,后升入清心书院半工半读。曾在《文汇报》、《字林西报》、《捷报》等报馆当排字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集资在江西路创办商务印书馆,初办时以承印商业文件为主要业务,故名商务。光绪二十七年,聘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九年设立编辑所,委任张元济为编辑所所长;次年兴办新学,急需教科书,商务印书馆遂改主要业务为出版学校用书。光绪三十一年,商务印书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夏瑞芳被推为总经理,曾亲赴日本考察印刷技术,引进先进技术。民国3年(1914年),夏瑞芳被人暗杀身亡。
人物生平
夏瑞芳,青浦沈巷南厍人(今属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夏瑞芳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5月13日,幼年家境贫寒,母亲在上海一个外国牧师家中当女佣,一年难得回家一二次。瑞芳9岁时,父亲把家中仅有的一点土地和房屋变卖了,去上海在董家度开了一家小店,把小瑞芳寄养在伯父家中。小瑞芳11岁时随母迁居到上海。母亲的东家见小瑞芳聪明勇敢,倒也十分喜欢,便送他到当时教会办的清心学堂读书。在清心学堂里,他与宁波同学
鲍咸恩、
鲍咸昌兄弟结为好友,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优异,还学会了英文排字。
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瑞芳18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境更为困难,清心学堂的一位监院对他很照顾,介绍他到教会办的同仁医院工作。一年后,夏瑞芳觉得在医院打杂,学非所用,就辞职进了英国人办的外文报纸
《字林西报》当排字工,并学得了一手精良的印刷技艺。不久,夏瑞芳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了。在上海孤身一人的他,后来成了鲍家的女婿,与好友鲍氏兄弟结成了亲密的郎舅关系,相互有了依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瑞芳与鲍咸恩、鲍咸昌及好友高凤池租了两间房子,合股开了一家小印刷所,取名商务印书馆(英文名字CommercialPress),后来商务印书馆的商标就是CP中间加个“商”字,夏瑞芳被推选为经理。当时印英文课本的生意很好,他们都是教会学校出身,精通英文英语,又会排字印刷,业务发展很快。
夏瑞芳十分注重引进技术和重金礼聘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瑞芳亲赴日本,考察印刷业,回国后正值清政府推行新政,广设学堂,国内掀起第一个学习外语的热潮。夏瑞芳抓住时机,聘请专家学者编印大小学堂教科书和《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英语读本,并着手编纂《华英字典》等工具书,使“商务”的信誉日增、营业日隆。商务印书馆除印刷所外,还增设了一个重量级的编译所,曾先后礼聘
蔡元培、
张元济任编译所所长,除编辑出版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外,还出版多种辞书、学术著作和文学著作,并不惜工本审订出版古籍《四库全书珍本》等。一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如:
严复、
郭沫若、
沈雁冰,
黄炎培、
陈叔通、
竺可桢、
叶圣陶等人都为商务印书馆作出过贡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瑞芳为进一步扩大经营,计划广集资金,成立一个出版大公司,但一时找不到合作伙伴。那年冬天,恰有日本商人携巨款来上海谋求发展,夏瑞芳考虑到中国的印刷技术还落后于日本,可利用日资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于是决定吸收日资10万元,用于改进印刷技术,并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
夏瑞芳致力于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改进,使印刷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也设有分支机构。据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一文介绍:最初“商务”的开业资本只有四千元,十五六年之后,已增资为二百万元了。
1914年初,在全国反日浪潮声中,夏瑞芳意识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印刷出版企业的“商务”,此时仍有日股的介入,利源必然外溢,殊为可惜。因此,几次亲赴日本,与日商商议,终于于1月6日达成以50万元购回全部日股的协议。1月10日,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时报》上刊登了全部收回日股的通告。就在当天下班时,夏瑞芳走出发行所门口,正欲跨上马车,突然遭到凶徒袭击,连中两枪,重伤倒地,血流如注,被急送仁济医院抢救无效而殁,年仅43岁。
夏瑞芳之死,当时外界认为与收回日股有关,但据胡愈之等人的回忆,认为此事与当时的上海都督
陈其美向商务筹借军饷未能如愿有关。夏瑞芳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出殡时,执绋者多达数千人。
蔡元培曾为之立传,赞曰:“君信仰基督教,内行甚修,接人甚和易,宜若可以尽其天年,而卒被暗杀,傥所谓天道无知者耶!然君虽殁,而君所创设之事业,方兴未艾,其汲于教育之影响,则辗转流布而不能穷其所届,虽谓君永永不死可也。”
后世纪念
经过夏瑞芳研究会、区文广局、朱家角镇政府等多方努力,2015年11月成立上海市青浦区夏瑞芳研究会。
2017年2月17日,在商务印书馆创建120周年、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逝世103周年之际,夏瑞芳故居开馆仪式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张巷南厍村举行。青浦区夏瑞芳研究会、夏瑞芳后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70余人参加了活动。开馆仪式上,夏瑞芳外孙史济良先生为夏瑞芳故居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