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融资溢价
经济术语
外在融资溢价是指信贷传导机制说认为,由于不对称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干扰了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外部筹资资金成本(如发行债券等)与内部筹资机会成本之间裂痕加大的情况。这种裂痕被新凯恩斯主义称作“外在融资溢价”,它代表净损失成本。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的因素包括贷款人评估,监视和筹集资金的预期成本,以及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借款人对他的未来前景比贷款人拥有更多的信息等。
相关理论
按照信贷传导机制说,货币政策不仅影响到一般利率水平,而且还影响到外在融资溢价的大小。外在融资溢价的变化比单独利率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时间和构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有两个渠道可以解释货币政策行为与外在融资溢价之间的联系: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资生产。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的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实质经济活动。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后,例如,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商业银行的头寸,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18 23:2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