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藻是甲藻门的一个海产属。细胞圆形呈囊状,没有外壳,具有一条能动的
触手。细胞无色或绿色,大量密集时呈红色。具有发光能力。属表层沿岸种类,分布广,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
繁殖过剩并密集在一起时,形成“赤潮”,此时,每毫升海水中可达1000个以上,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呼吸器官发生阻塞,使生物致死。形成“赤潮”的种类:如: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
夜光藻的最适盐度应在29-33之间,但盐度的变化一般与夜光藻的种群变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过暴雨或梅雨季节造成的表层水体盐度急降显然对主要分布于表层的夜光藻种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夜光藻的生存水温的高限可达28.6℃左右,但其最适水温范围为如一22℃,而适温范围可扩至l6-25℃。所以,每年夏季高温季节,
大鹏湾的夜光藻因无法忍受高温(30℃)而自然死亡,秋后再由外洋海流将其
营养细胞带回。
本种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该藻曾在
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
赤潮是一种局部海域灾害性生态破坏现象。不仅会使
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而且因其疯狂增殖大量耗氧,阻断阳光入射,使海洋环境恶化,导致大量鱼、虾、贝类等海产物窒息死亡。同时,许多藻类还会分泌毒素,直接毒死海域
水生动物,并通过生物链,富集于鱼、贝体内,人类误食后,则可引起中毒,乃至死亡。
夜光藻虽然它本身不含毒素,但是由于它形成赤潮时,大量的夜光藻粘附于
鱼鳃上,阻碍了鱼类呼吸并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
硫化氢,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此外,它还能渗透出高浓度的
氨和磷。因此需警惕在网箱养殖区发生夜光藻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