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水村》是宋代诗人
陆游于
淳熙九年在成都时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壮志未酬之意。”羽箭凋零“,“燕然勒铭”形成对照。颔联自抒豪情,一句“犹堪”、一句“何至”构成流水对。颈联写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尾联回应首联“太息”,落到眼前,谓此夜泊船锦水,卧闻新雁,报国之情,难以抒怀。表达了诗人至老不衰的雄心壮志,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而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此诗意境沉郁,音情顿挫。
作品原文
夜泊水村1
腰间羽箭久凋零2,太息燕然未勒铭3。
老子犹堪绝大漠4,诸君何至泣新亭5。
一身报国有万死6,双鬓向人无再青7。
记取江湖泊船处8,卧闻新雁落寒汀9。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诗句译文
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
想我老夫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
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
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淳熙九年,陆游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但报国之心一日未灭,便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
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寄慨遥深。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名家点评
《
唐宋诗醇》:“率多胸臆,兼有气骨,可为南渡君臣慨然叹息。”
清人
简朝亮《读书草堂明诗》:“陆务观《夜泊水村》,随地亦老思报国也。”
清人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此十数章七律,著句既遒,全体亦警拔相称,盖忠愤所结,志至气从,非复寻常意兴;较之全集七律数十之一耳。然论放翁七律者,必以此为根本,而以‘数总残灯沽酒市’等诗附之,乃知诗之大主脑,翁之真力量,否则赞翁则翁不愿也。”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与
尤袤、
杨万里、
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
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
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