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箫,苗语称“寥”,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它用无节的细竹管制成,管长50厘米左右,外径约11毫米,内径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为吹口,竖吹。在吹口的正面,开有一个长方形缺口,为夹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芦苇片做成。吹口的背面开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时气流自弧形缺口进入管内,振动簧片而发音。制作夜箫时,因所用竹材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以它也有高、中、
低音之分,但由于箫管细小,只能轻轻吹奏,可吹出两个八度音程。
简介
夜箫,苗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
吹奏而得名。苗语称寥、良或果林 趋。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 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在吹口的正面,开有一个长方形缺口,是虽开有4个音孔,但能实发从e1~c2 五个音。
制作夜萧
夜箫的音色柔和、优美,非常动听,和西洋乐器
单簧管相似,但较之细腻有余而明亮不及。它的低音和中音比较圆润、甜美,高音有些尖锐刺耳。夜箫最适于演奏悠缓抒情的曲调,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
形制结构
管身竹制,多采用管细、节长的芦笙竹(即苦竹、金竹)制成,上端稍粗,中空无节、两端通 透。管长50厘米~60厘米、上端管口外径1.1厘米~1.2厘米、内径0.7厘米~0.9厘米。先将管首2厘米长管壁修削去3/4,使其呈哨形吹口,余下的1/4管壁顺竹纹向下劈为两片 ,中间两侧垫以竹篾,外用线绳捆扎而成进气孔道,在吹口正面距管首7厘米处,开有一个 长1厘米、宽0.5厘米的发音孔,发音孔下半部置一薄竹片或苇片作为分气阀。管 身上端管口堵以木塞或用棉布卷塞紧,管身正面下部 开有四个圆形按音孔(图)。有的还开有一个背孔成为五孔夜箫。
普遍流传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夜箫深受人们喜爱而普遍流传。 尤其男青年对它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的习惯,吹夜箫已成为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信号。在劳动之余或农闲之际,每当夜幕降临,微风拂 面,苗族的小伙子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邻近的村寨旁,轻轻吹起夜箫,邀 请姑娘们出来对歌。在恋爱的最初阶段, 一般都是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活动,所以夜箫除独奏 外,常 用两支音高相同的一起齐奏。所奏的乐曲多为有词的情歌,如《游方调》、《月亮出来 了》和《姑娘你睡着了》等。
在贵州一些苗族村寨里,每到明月当空、 万籁俱寂的夜晚,苗家小伙子便带上自己做的夜箫 ,来到心爱的姑 娘住房附近或窗前,用箫声诉说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那质朴委婉的曲调在 夜空中飘荡,有如仙乐一般动人心弦。当姑娘听到小伙子的“邀请曲”后,便会马上出门和 他相会。他们双双坐在树丛旁或草坪上,小伙子继续吹起 夜箫,姑娘则弹响竹簧,双方相会 不说一句话,
完全用乐声来表达爱慕、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流行于桂北融水一带的果林趋
,苗族人民多在上山生产、赶坡行路或歌唱伴奏时吹奏, 并且一年四季不论白天或黑夜均可吹奏。
乐器历史
夜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早在
《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
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夜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如今的夜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夜箫已用于独奏、
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夜箫的形制与如今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乐器定调
夜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夜箫的
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还有F调、C调等。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
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高音区发音紧张。箫的音量较小,乐队用几支箫同时演奏效果较佳。单用一支箫演奏时,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对比适度。
在夜箫传统的调名称呼上,不管夜箫的长短,还是调的高低,凡是六孔箫以第三孔作“1” ,八孔箫以第四孔作“1”,都称为“小工调”,凡是六孔箫的第六孔作“1”,八孔箫以第八孔作“1”都称为“
正宫调”,凡是六孔箫以第四孔作“1”,八孔箫以第五孔作“1”,都称为“凡字调”,凡是六孔箫以第五孔作“1”,八孔箫以第七孔作“1”都称为“六字调”,凡是筒音作“1”,都称为“乙字调”, 凡是第一孔作“1”,都称为“上字调”,凡是第二孔作“1”,都称为“尺字调”。
演奏姿势
夜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时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
立式
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吹萧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演奏方法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
无名指、
食指按第一、二孔,左手无名指、食指按三、四孔,五孔夜箫由左手拇指按背孔。嘴含吹口,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分气阀,使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 因 制作时管身长短不一、管径大小有异,所发筒音也不尽相同。一般筒音?g-e1,通过平吹和超吹,音域近两个八度。音色柔和、优美,非常动听,有些和西洋乐器单簧管相似,但较之 细腻有余而明亮不及,它的
低音浑厚,
中音圆润而甜美,高音则有些尖锐刺耳。常用于独奏 、合奏或为歌唱伴奏,最适于演奏悠缓抒情的
曲调。据苗族老人回忆,过去的夜箫曲调曾有几十种,可惜流传的不多,其间的差别也不大。它多是通过吹奏带有内容的民歌,来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所以夜箫曲的取材,也多半来自民间歌谣。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
滑音、
叠音和
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
《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夜箫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夜箫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
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①胸式呼吸: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
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②腹式呼吸方法: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③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
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
胸腹式联合呼吸。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
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现存状况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夜箫深受人们喜爱而普遍流传。尤其男青年对它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的习惯,吹夜箫已成为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信号。在劳动之余或农闲之际,每当夜幕降临,微风拂面,苗族的小伙子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邻近的村寨旁,轻轻吹起夜箫,邀请姑娘们出来对歌。在恋爱的最初阶段,一般都是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活动,所以夜箫除独奏 外,常用两支音高相同的一起齐奏。所奏的乐曲多为有词的情歌,如《游方调》、《月亮出来了》和《姑娘你睡着了》等。
在贵州一些苗族村寨里,每到明月当空、万籁俱寂的夜晚,苗家小伙子便带上自己做的夜箫 ,来到心爱的姑娘住房附近或窗前,用箫声诉说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那质朴委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有如仙乐一般动人心弦。当姑娘听到小伙子的“邀请曲”后,便会马上出门和他相会。他们双双坐在树丛旁或草坪上,小伙子继续吹起夜箫,姑娘则弹响竹簧,双方相会不说一句话,
完全用乐声来表达爱慕、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流行于桂北融水一带的果林趋
,苗族人民多在上山生产、赶坡行路或歌唱伴奏时
吹奏,并且一年四季不论白天或黑夜均可吹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苗族夜箫多支,管身竹制,全长50厘 米-55.5 厘米,除上端开有一个吹口和方形发音孔外,下设四个按音孔,这些夜箫系1958年来自贵州 省丹寨县。其中一支被载入
《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