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大义章》,又称《
大乘义章》、《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法问大义》、《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三卷。东晋庐山
慧远大师(334-416)问,
鸠摩罗什(344-413)答。民国十九年(1930),中国
佛教历史博物馆重刊,题名《远什大乘要义问答》。
慧远虽然大小乘兼修,
空有二宗并学,但也意识到自己对于
佛典的理解尚有不透彻之处,所以屡次向罗什请教佛学方面的问题。慧远提出数十条佛学疑问,向罗什请益,罗什一一作答。本书就是集罗什与慧远的问答而成,共分三卷十八章。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内容以罗什的覆书占绝大部分,所以又称《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本书以
鸠摩罗什回答
慧远提出的佛教义理疑问,显示出当时佛学的水准,尤其对往后在理解佛教思想史上,不仅具有相当贡献,同时对印度和中国的思维,在程度对比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今收录于《卍续藏》第九十六册、《
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慧远大师为我国
净土宗初祖,庐山
白莲社创始者。雁门
楼烦(山西崞县)人,俗姓贾。十三岁,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老庄之学。二十一岁,偕弟
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
道安大师讲《
般若经》,有所领悟,慨叹“儒道
九流皆糠□”,与弟俱投
道安大师座下,
剃度出家。
师精于
般若性空之学,年二十四即登讲席,时引《
庄子》一书以说明佛法的
实相义,使惑者晓然领解,自是,
道安大师乃听其不废俗书之议。东晋
太元六年(381),南下
庐山,住
东林寺传法,门人甚众。师致力于经典的研究,常慨叹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禅法不闻,
律藏残缺,于是命弟子
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每逢西域
三藏,辄恳恻咨访。太元十六年,迎请
罽宾沙门
僧伽提婆译出《阿毘昙心论》、《
三法度论》等。
元兴元年(402),师与
刘遗民等百余同道创立
白莲社,专以
念佛为修行法门,共期往生
西方净土,三十余年未曾出山。
元兴二年,
桓玄下令沙汰沙门,令沙门尽敬王者,师乃着《
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论出家众对王权并无屈服的必要,针对当时王权统治下的佛教,主张保有佛教的传统性。
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的东林寺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与罗什所居止的
长安中分天下。着有《庐山集》十卷、《大乘大义章》三卷、《明报应论》、《释三报论》、《辩心识论》、《沙门袒服论》各一卷及《大智度论抄序》等。
慧远于庐山名震南北之时,
鸠摩罗什以一代佛教的身份被迎进长安。不久二人即开始通信往来,鸠摩罗什把慧远看作“东方护法菩萨”,慧远在书信中一再表达出对罗什的诚挚之情,并以
袈裟和天漉器相赠。在涅盘常住的说法尚未传入中土时,慧远即主张佛是常住不变的,并撰写《
法性论》,说明究极之道是常住不变的。罗什阅此《
法性论》后,以为
慧远虽尚未见到经典,但其主张都
契经契理,而给予很高的赞叹。
又据《
高僧传》所载,罗什译出《
大智度论》百卷后,秦主
姚兴以此论赠予慧远,并且致书慧远,请其为《
大智度论》撰写序文,以阐扬龙树菩萨
造此论的本怀。慧远此时已七十余高龄,虽然婉拒撰写序文之事,但对《大智度论》的研究,却是兴趣盎然。他觉得百卷部头,份量太多,文句繁杂,初学不易入门,于是摘抄扼要的部分,作《大智论抄》二十卷,让学者较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