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学名:Eucalyptus robusta Smith)
桃金娘科桉属密荫大乔木,高约20米;树皮深褐色,厚2厘米,有不规则的斜裂沟;嫩枝有棱。幼态叶对生,卵形,有柄;成熟叶卵状披针形,厚革质,侧脉多而明显;叶柄长1.5-2.5厘米。伞形花序粗大,有花4-8朵,总梗压扁;花梗短、粗而扁平;花蕾长1.4 -2厘米,宽7-10毫米;萼管半球形或倒圆锥形;帽状体先端收缩成喙;花药椭圆形,纵裂。蒴果卵状壶形,上半部略收缩,果瓣深藏于萼管内。花期4-9月。
形态特征
叶
密荫大乔木,高20米;树皮宿存,深褐色,厚2厘米,稍软松,有不规则斜裂沟;嫩枝有棱。幼态叶对生,叶片厚革质,卵形,长11厘米,宽达7厘米,有柄;成熟叶卵状披针形,厚革质,不等侧,长8-17厘米,宽3-7厘米,侧脉多而明显,以80度开角缓斜走向边缘,两面均有腺点,边脉离边缘1-1.5毫米;叶柄长1.5-2.5厘米。
花
伞形
花序粗大,有花4-8朵,总梗压扁,长2.5厘米以内;花梗短、长不过4毫米,有时较长,粗而扁平;花蕾长1.4 -2厘米,宽7-10毫米;萼管半球形或倒圆锥形,长7-9毫米,宽6-8毫米;帽状体约与萼管同长,先端收缩成喙;雄蕊长1-1.2厘米,花药椭圆形,纵裂。
果
蒴果卵状壶形,长1-1.5厘米,上半部略收缩,蒴口稍扩大,果瓣3-4,深藏于萼管内。花期4-9月。
分布范围
桉树在原产地澳大利亚主要分布于沼泽地,靠海的河口的重粘壤地区,也可见于海岸附近的沙壤。邻近的
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
菲律宾群岛也有分布。在中国的福建、
雷州半岛、云贵和四川等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生长环境
一般能生长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生长较好。适生于酸性的红壤、
黄壤和土层深厚的冲积土,但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好的地方生长良好。
生长习性
喜光,喜湿,耐旱,耐热,畏寒,对低温很敏感。大多数要求年平均温度15℃以上,最冷月不低于7-8℃。主根深,抗风力强。多数根颈有木瘤,有贮藏养分和萌芽更新的作用。一般造林后3-4年即可开花结实。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桉树的种子繁殖过程涵盖了一系列步骤:首先是苗床的准备,接着进行播种,随后是发芽期的管理,紧接着是小苗期的照顾,之后便是移栽及移栽后的管理。在此期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桉树种子破土发芽的阶段,必须维持苗床的湿润状态。进入小苗期,桉树对肥料的需求并不迫切,但需要及时清除杂草,并在除草后给予适量的水分。在准备移栽之前,播种的苗床需要充分灌溉,移栽完成后还需浇灌定根水,并覆盖上一层薄膜。
扦插繁殖
桉树扦插基质应选用深层、无菌无杂草的黄心土。插穗需为半木质化、健康无虫害的枝条,夏季约需一月,冬季时间更长,从萌发至修剪。剪切时靠近主干基部,高温大风时需遮荫避风,并及时扦插。穗条先以高锰酸钾消毒,再蘸IBA溶液几秒后插入营养袋,保持叶面湿润及适量光照。约70%营养袋底部见根时,移苗至户外或掀开遮荫网进行断根处理。
栽培技术
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水肥管理
各种桉树对土壤肥力要求,虽不很严格,但对土层深度、坚实度以及土壤湿度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造林时要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较为肥沃的地方。栽培桉树整地很重要,深耕整地有利于主根伸展,加速生长。整地最好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挖大穴。穴深要达50厘米,穴径60厘米。造林密度可根据培育目的确定。
病虫防治
病害
桉扦插苗腐烂病
危害症状:病菌侵染插条嫩叶,迅速从上而下变黑干枯;若从切口处侵入,则从下向上腐烂,表皮剥离。但也有些插条感染后只导致部分损伤,并形成愈伤组织,阻止病菌蔓延,长出根系,地上部亦能抽芽展叶。病菌若从叶痕、芽鳞或微伤处侵入,则出现不规则斑点,病斑扩展连结,茎条干枯。染病的插条后期长出白色霉点或灰褐色点状物,即为病原菌的子实体。
防治方法:
焦枯病
危害症状: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和枝梢。叶片感染初期出现针头状大小的水渍斑,病斑逐渐扩大,组织坏死如被灼伤,边缘有一赤褐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灰褐色,多数病斑连结造成4叶尖或叶缘枯,病叶卷曲、脆裂脱落。枝条染病,表皮层遍布近圆形或长条形的小点,扩大后若病斑环绕枝干,可造成枝干干枯死亡。在雨后或高湿环境,尤其在靠近地面枝叶的坏死部分,出现密布的白色叉形点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防治方法:
虫害
大毛虫
生物特性:福建省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茧中越冬,第一代幼虫出现于3-6月,第二代幼虫出现于7-11月。7月中下旬孵化的幼虫,10月中旬在寄主枝杆上、杂草从中、石缝中、墙壁下等地结茧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
白蚁
危害症状: 桉树常见的虫害是土栖
白蚁,主要是黑翅大白蚁,其次是黄翅大白蚁。其它蚁种虽在林内有发现,但不足以造成危害。 在桉树幼林里,白蚁先是危害根颈部,再逐步从土层转向地表和地上部分,然后沿表土一圈剥食主根、倒根,以及树干基部皮层,使幼树营养不能上下输送而死。严重时,沿树干上下修筑“泥被”,将树干树枝全部包裹起来,使每株幼树的外观如“泥塑”一般,白蚁在“泥被”内将桉树韧皮部剥食一光,使木质部暴露,从而导致林木死亡。
防治方法:以防为主,药饵诱杀。
金龟子
危害症状:幼虫(俗称鸡乸虫)为害幼树根部,特别是一些甘蔗地、番薯地等熟地造林幼虫较多,为害较重。成虫会对幼树树叶造成伤害。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医用价值
桉的叶子性味苦、辛,睡凉。归肺、胃、脾、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收敛生肌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桉叶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杀虫、降血糖的作用。桉叶为提取桉叶油的原料,桉叶油可药用,具有抑菌、杀虫、抗氧化等功效。
经济
桉树的纤维平均长度0.75-1.30毫米,它的色泽、密度和抽出物的比率都适于制浆,许多大型的造纸厂用桉树制造生产
牛皮纸和打印纸。桉树木材大多即重且较坚硬,抗腐能力强,可用于建筑、枕木、矿柱、桩木、家具、火柴、农具、电杆、围栏以及碳材等。
环保
桉树具有很强的萌芽更新能力,种植一次可砍伐利用2-3次。通过加强对萌芽林抚育管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桉树萌芽林仍可达到丰产效果。
生态问题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物种保护
保护现状
在悉尼西郊的哈伯菲尔德地区,罗布森公园内仍保留着若干桉树,它们是悉尼西部内陆郊区与沿海河口沼泽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中难得一见的最后残存。
致危因素
桉树生长环境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宅与城区扩张、商业与工业区域的发展、旅游及休闲用地的开发,以及为种植一年生和多年生非木材作物而进行的大规模农田开垦和耕作活动。
保护级别
桉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野生物种红色名录》属于近危(NT)。
科技成果
2022年6月26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其中,构建了重要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攻克了杉木、杨树、桉树等速生树种良种壮苗工厂化育苗。
植物文化
桉树文化起源于生活在澳洲大陆的原始土著,在西方殖民者进入澳洲大陆后得到继承和发展。经过200余年的发展融合后,桉树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的能在艰苦条件下生长进化、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奋力拼搏、顽强发展的精神,已成为澳大利亚人的精神追求和
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