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乐会,前身是
琴瑟乐社,创建于1920年,会址在旧上海法租界爱多亚路(现为延安东路)1004号一间私人住房中。1922年迁至滋山路36号(现改为44号)一挂二层楼房内,一些著名音乐家、京昆表演家如萧友梅、黎锦晖、沈知白、汪昱庭、
李子昭、
王燕卿、
杨时百、
张子谦、许光毅、吴梦非、吴剑。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成立,其前身是1920年创建的“琴瑟乐社”,会址在旧上海法租界一间私房中。当时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京昆表演家,如
萧友梅、
黎锦辉、沈知白、
汪昱庭、李子昭、王燕卿、
杨时百、
张子谦、
吴梦非、吴钊岚、王寂都、
俞鹏飞、
苏少卿、
陈道安等都与“琴瑟乐社”和
郑觐文常有来往,活动频繁。在这些崇尚
高雅音乐的文人雅士支持下,在缪云台、
章士钊、
欧阳予倩、殷太和、郑立三和当地士绅们的参与赞助下于1921年在郑立三公馆内正式成立了郑觐文定名的“大同乐会”,并于1923年迁至嵩山路36号的一幢二层楼房内。为了开展民族音乐事业,他邀请了社会名流
蔡元培、
史量才、
叶恭绰、
梅兰芳、
周信芳等为赞助人,由他自己兼乐务主任,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吸收会员、培训人才,挖掘整理古典乐曲,搜集已经散失的寺庙和失传的古代宫廷和民间乐器并请工匠绘图试制乐器,积极组织演出活动等,反映甚佳。
1920年12月民族音乐团体 一 大同乐会在上海成立。郑觐文(光裕)在
蔡元培、
叶恭绰、
梅兰芳、
程砚秋、
周信芳等人的赞助下创办了大同乐会,并兼乐务主任。主要教师有汪昱庭、杨于铺等。会址设在爱多亚路(现延安东路)1004号。大同乐会有一个30余人的乐队,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民族乐队。大同乐会培养了一大批民族音乐专业人才,其中有卫仲乐、柳尧章、许光毅、郑玉荪、陈天乐等。
这个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大同乐会还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了一批适合于这种新型乐队演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郑觐文、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合奏
《春江花月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七七事变后,部分会员辗转来渝,组成
重庆大同乐会,会址设市区曹家巷16号,留沪会员则于是年转入当地中国管弦乐队。该会以研究整理中国音乐、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以整理国乐
曲谱、研究中国乐器制造、协助国家推进音乐社教工作为具体任务。经费以社会捐助、会员会费、乐器经营盈余为主,政府补助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