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府之战
1547年至1549年缅甸和暹罗之间发生的战争
大城府泰语音译为阿犹地亚(Ayutthaya),曾是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国都,从1350年至1767年,曾繁荣辉煌数百年。大城府之战是缅甸暹罗的泰国1547-49年之间的战争的战争。暹罗人战败,暹罗人每年要向缅甸进贡30头大象,并缴纳一笔象征性的钱款。以后的13年缅甸与暹罗都将保持和平。1562年时,莽应龙才再次发动入侵战争,差点整个泰国吞并。
征战不止
1547年,东吁王朝缅甸大军从孟加拉海岸败退后撤(妙乌之围),但中南半岛的战争却没有立刻停歇。由于王朝本身完全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所以国王莽瑞体很快就将目标瞄准了当时还被叫做暹罗泰国
当时的暹罗大城王朝刚刚经历内乱,并且向来与缅甸存在纠缠不清的边界问题。加上与缅人是世仇的掸族泰人是近亲,新的战乱也就一触即发。
在从阿拉干王朝撤退的途中,莽瑞体得知有暹罗军队进驻存在争议的塔沃伊地区。虽然两个王国之前都没有对当地拥有实际控制,却因为地缘矛盾而逐步剪除彼此间的缓冲区。泰人军队的西进,也是为了防御缅人可能的进攻而加强边界防御。
但这个举动却给了莽瑞体以开战借口,他非常需要用新的胜利来冲淡自己没能征服阿拉干的阴霾。因此,在本人和主力军得以动身前,就已经派遣了8000人的陆军与4000人的海军向东进行增援。
慑于缅甸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优势,暹罗军队很快从新的控制区内撤出。但莽瑞体却在此事上不依不饶,并积极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打击活动。他用一年时间巩固内政,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物力准备粮草、武器和其他补给品。到1548年时,已经让缅甸足以支撑起120000人的远征军规模。迫不及待的缅甸国王,立刻在秋季宣布开战,并制定出一举消灭大城王朝的计划。如果能够成功实施,那么许多泰人封建主将在得以反应前就发现自己的王城陷落。
10月14日,缅甸人从他们集结的南部滨海城市马尔塔班(莫塔马)出发。他们就和往常一样,选择利用下缅甸勃固地区的海运力量积极物资,并使用中南半岛上密布的水网系统进行远距离行军。由于暹罗北部的开发程度一直较低,所以没有足够面积的农垦区支撑大型城市。任何实力充足的军队,都可以顺流攻击那些紧要的关卡和设防城镇。当全军必须渡河时,则分为几路同时进行,防止遭到对手可能的集中堵截。由于军中有1000多骑兵、48头大象,所以行军进程并不轻松。数千海军士兵与至少40艘各类船只,也有不少需要用人力在河流间拖拽。只是因为缺乏重型火炮,他们的东征速度才没有受到太大延缓。
一路碾压
莽瑞体还特意将全军分为三个分队,平均向前-中-后各军都部署了40000人的兵力,以便更加灵活地应对敌军反击。大部分重型辎重则尽量以船只运输,余下重要部分才依靠畜力和苦工的脊梁。他自己还需要带着非常庞大的私人扈从队伍,在前线各处展现强势君主所应有的排场和体面。那些属于皇室个人的大象,也都有专门的木筏护送渡河,免得绕道浅滩进行泅渡。
通过之前和各类掸人武装的交锋,莽瑞体预感将面对的敌人不会太过坚韧。沿途有很多中小城镇也因为觉得抵抗无望而直接投降,进一步助涨了缅甸君臣们的信心。但暹罗方面的策略,其实在于不断拉长东吁王朝的物资供给线。准备在最合适的位置,才组织部队进行决战。加上他们原本以为战争在1547年就宣告结束,所以对这场大战没有多少应急准备,很多兵源还需要从四方的封建领和寺庙管辖区赶来集中。作为补救措施,他们也尽可能的在敌军抵达前疏散本地居民,不让他们落入缅人之手。
经过一个多月的拉锯与追逐,莽瑞体的军队也逐渐逼近了对方王都--大城府。作为14世纪才出现的新城市,大城府是当时泰国湾沿岸的最大贸易中心。利用海洋与河流的帮助,直接连通着远方的马六甲海峡云贵高原。因此,当地同样是可以集中大量的物资的军队驻地,丝毫不害怕遭到长期围攻或突然袭击。这也是国王玛哈-查克拉帕特坚持在本方腹地才迎战的重要原因。等到莽瑞体的先头部队靠近大城府的外围平原,完成初步集结泰人军队终于倾巢而出。
查克拉帕特的军队规模在60000人左右,但大部分被派驻大城府内据守。他本人只率领约1/3的力量进行试探性的野战。根据传统的中南半岛战争习俗,一支步兵先遣队被作为诱饵被部署在全军的前方。他们的任务是同缅人的部队交手,并随时准备在败局中充当可牺牲的弃子。至于集中战象、骑兵和精锐武士的主力,又以两个单独分队位于前军的侧后方,预备对敌方的进行钳形攻势。国王自己也亲自出马,带着王子、皇后和公主到战场上鼓舞士气。
莽瑞体的计划与之大致类似,只是因为军队规模超出许多,所以仅先头分队就足以被暹罗人判定为主力军。在数千步兵组成的诱饵先锋队中,包括有苏雷亚斯指挥的400名葡萄牙雇佣军。他们的火绳枪和小型鹰炮,都是当地野战环境下的最强火力。一些本地武士的高级护卫也学会了使用火枪,但绝大部分人还是要依靠长矛和弓箭作战。20头战象和200名骑兵被部署于左右两翼,并同样得千名步兵支持。他们将会在前方部队陷入胶着时,进行恰到好处的两翼合围。为了尽可能吸引对方注意,缅甸国王自己也乘坐战象指挥,并处于中军后方的位置。
战斗很快以双方的火力投射拉开序幕。规模更大的缅甸前军,很快就压制了充当诱饵的暹罗步兵。后者要面对葡萄牙枪炮和弓箭的密集投射。眼看对方的军队不断前进,查克拉帕特下令两翼进行展开包夹。但当他们刚刚开始收割陷入重围的缅甸人,就发现自己已经被莽瑞体的其余分队完成了反围困。此时,自己的中军已经被火器和武士冲锋所撕碎,两翼骑兵也根本不是来自上缅甸的阿瓦人对手。暹罗国王只能下令全军后撤,并为拖延时间而接受了对方普通贵族的战象单挑邀请。
根据中南半岛的贵族传统,任何国王逃避对方的战象挑战邀请,就会被视为是怯懦的软蛋。但这个习惯法的前提是双方地位对等,也就是说除了东吁王朝的莽瑞体外,没有其他人有资格同查克拉帕特进行单挑。缅甸将领居然违反约定俗成的传统,更可能只是出于对暹罗国王的一种侮辱。但为了给麾下军队以足够时间撤离,后者还是欣然接受了挑战。只是,因为自己技不如人,大象很快因为受到惊吓而失控。
王后苏丽约泰(素丽瑶泰)为了保护夫君,下令象夫驱使自己的坐骑冲到前面,挡在国王与敌方将领之间。随后,这位女贵族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又同缅甸人爆发了激烈的象背战斗。对方因看到来者身穿男性盔甲而没有迟疑,用手里的长矛将其心脏刺穿。同时也重创了穿戎装陪伴母亲出征的暹罗公主。目睹此情此景的拉姆苏安王子和马林王子,立刻也上前加入混战,并引导周围的步兵一起奋力反击。在暂时阻挡了缅甸军队的攻势后,确保国王安全离开,也为不少部队撤回都城争取到了时间。但更多充当诱饵的普通步兵,还是在东吁大军的追杀下被消灭殆尽。
艰难的返程
1549年1月,完成短暂休整的缅甸军队抵达了暹罗首都--大城府。面对这座四面都河道拱卫的坚城,国王再次下令全军分三组进行围攻作战。
但莽瑞体很快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暹罗人战备状况。大量装有小型火器的暹罗船只,已经密布在城市周围的各条河道中,阻挡着任何可能靠近的敌军。也因为有他们的存在,缅甸军队实际上无法切断大城府的对外联系和运输补给。所以除了直接强攻,很难靠饥饿迫使守军就犯。苏雷亚斯的雇佣兵团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他们只将小型火炮带入缅甸,无法有效破坏大城府的坚固城墙。守军却同样有一支以佩雷拉为首的佣兵部队,装备着从马六甲带来的大型火炮。通过部署在城头的炮位,足以用更远射程解决击败缅甸军队里的更小型号。
鉴于围困和强攻都没有效果,莽瑞体决定向佩雷拉的小型炮兵部队行贿。但后者不仅拒绝报价,甚至回敬以蔑视的嘲笑。城中的泰人也很快知道消息,主动打开门进行嘲讽,要缅甸国王亲自把钱送上门来。但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如果战争继续拖延下去,有效的水路补给还是无法解决全部城市所需。于是,查克拉帕特国王便向驻守北部的总督女婿求援,让对方将完成集结的地方军带往南方。这招也正中缅甸人的痛处,他们的士兵已经因为长期驻扎一地而爆发传染疾病。战事的时间延长,更让补给品即将耗尽。当莽瑞体得知有更多暹罗军队赶来后,便无奈地宣布结束围攻与撤军。
1549年2月,损兵折将的缅甸军队开始向西返回本土。考虑到沿途的补给问题,莽瑞体不得不选择一条更靠北方的线路,避开先前已被麾下士兵蹂躏过的南方各地。沿途的大量泰人武装,都不愿意放过任何袭击落单敌军的机会。因此在这趟回程中,东吁王朝的损失比之前的正面进攻更大。在途径位于两国边境的美索镇时,莽瑞体下令展开围攻,以便为自己的远征捞得一些功绩。但守军在一些葡萄牙佣兵帮助下,再次以大炮挫败了他们。
同时,由两位王子率领的追兵也一直跟随在缅甸人的队伍后面。暹罗君臣得出结论,只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才能重创野心勃勃的对手。但东吁王朝的军事水平,还是在那个时代更胜一筹。他们在通往美索镇的半路上设置大量伏兵,将急于为边境重镇解围的泰人击溃。两位王子也在伏击圈中成为了俘虏。
既然大家都无法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正式的和平谈判便在缅甸和泰国之间展开。查克拉帕特首先向莽瑞体赠送私人礼物,并以国家名义将手中最好的2头战象送给东吁王朝。好战的缅甸君主也将包括王子在内的大部分俘虏释放,并带领全部人马退出边界。但在他的要求下,暹罗人每年还要向自己进贡30头大象,并缴纳一笔象征性的钱款。以至于在后世的缅甸人始终觉得,自己其实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若是参考他们的当初战略目标,显然是自己在邻国境内遭遇了失败。
1547-49年之间的战争,只是缅甸与泰国长期交恶史的开端。但因为策略得当,大城王朝暂时逼退了对手,并让莽瑞体在短暂的余生中都陷入消沉。这位好战之主在东西两头都遭遇扩张瓶颈,并因此开始沉迷于葡萄牙酿酒师带来的微醺快感。
之后的13年里,缅甸与暹罗都将保持脆弱的和平。直到1562年时,莽瑞体的继承者莽应龙才再次发动入侵战争,并险些将整个泰国都彻底兼并下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5:43
目录
概述
征战不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