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即
三国时期,名将
关羽失去荆州三郡(
南郡、
武陵、
零陵)的典故。
词语解释
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三国时期,
诸葛亮派
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
曹操,
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
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如: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
成语典故
梗概
三国时期,
刘备派
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
曹操,而
孙权又趁机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这不能不说是关羽的一大失误,是足以致命的失误。荆州十分重要,它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地,也给他自己提前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
故事起因
荆州,《
三国志》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赤壁鏖战
曹操败北,
刘备迂回百折,方达到“
刘备借荆州有去无还”的目的。
刘备所以会言而无信(直把
鲁肃做掌上观的态度后人当有评述)一而无信、再而无信,荆州已不仅是
诸葛亮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
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点以带面,面关全局。刘备借荆州后,谁来镇守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诸葛亮也是刘备的思考轴心。诸葛亮是联吴的倡导者,昔司马德操言之曰“此间有
俊杰。得卧龙即得天下”,雄才大略、惊天地泣鬼神!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既是发现者,也会是全力守护者。但诸葛亮的哥哥
诸葛谨恰是江东
孙权的谋士,刘备私下以为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荆州恐不大超脱(也就是不大自然,谁知道刘备怎么想的。不大超脱含义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来了,没准因为你哥哥你再还回去!那可不是
刘备的本意。
只有
关羽了。刘备善于政治手腕,为不引起诸葛的怀疑(一说为当时刘备器重
庞统甚于诸葛,故把庞统带于身边侍侯),决定由诸葛协助关羽共同管理荆州。但是很快,庞统命丧
落凤坡,刘备悲痛之余,当即调诸葛至西川。至此,荆州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关羽。
历史记载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作《三国志》时,大抵关羽的名头还没到神的境界,故指其:“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是关羽对儿子说的原话。他只是说了交战的能力。但是处理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关羽素质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地方。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侮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为联和刘备对抗曹操(也是政治目的),将自个的小妹妹嫁给刘备;娶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妇,本是巧妙的政治联姻,关羽也应以大局为重权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绝也可。可是关羽不仅侮骂其使,更说出“吾虎女岂配犬子!”的话。这个时候,关羽和盟友的关系已是岌岌可危。在下属面前,关羽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骄气,“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外不足连接,内尚难和谐。这样,关羽的失败已经注定。在荆州貌似稳定的气氛中,已掺杂了某种凶兆。
后人评价
大意失荆州,悲哉
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
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他的上一级的领导
刘备包括
诸葛亮也应承担一定责任。当然,千年后的今天,说是谁是责任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不难理解,古人的整体寿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关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岁退休吧。即便说
关羽独当一面,那么他也没从下属中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
刘备和诸葛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有选派恰当的官员来协助或者说等候接替关羽。相反,长期和关羽对峙的
东吴,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整整经历了几代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年龄的不平衡客观加快了关羽的悲剧发生。尽管不是他一人的错。
“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
重大缺陷。晚年的关羽“攻拨
襄阳郡”、“决战
庞令明”、“放
水淹七军”,似乎当年“千里走单骑”的感觉。吕蒙、陆逊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
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按理说,刘备和
诸葛亮应该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刘备不然,尤其是诸葛亮,又来个“雪上加霜”!刘备封
马超,
关羽“刚而自矜”的毛病犯了,于是插手说“超之才可与谁比”并打算与
马超一比。亮答之曰:“~~~~~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据说关羽阅读此信后,捋着自个的“美髯”硬是兴奋了半天,并撤消了与马超比武的念头。至此,可以说,
关公必败无疑。
无论如何评价关羽,关羽都是因为大意而走向死亡的,
但是,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关羽的悲剧也不只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意失荆州是作为神的关羽的败笔。主席说过“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小平同志也说“
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
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虽讲的是纪律,但对于藐视别人的人却起效。陆看透了关羽的性格,关羽却只看透了他的表面。至于刚才那句话,言外之意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
隆中对》把荆州作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一个
战略据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
吴国的安顾,
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
刘备、诸葛亮在
夷陵之战以前,对此始终无深刻认识,从而反复同吴国争夺荆州,把
蜀军主力10余万消耗在荆州战场,刘备、关羽也为此丧命。故蜀国庞统、
法正、
赵云,皆主张放弃荆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
关中,并有吴国为援,如此蜀国形势当会改观。既然刘备、
诸葛亮未觉察其
战略计划的错误,所以对吴国必全力争夺荆州,毫无思想准备。他们把
蜀汉两大战略据点之一的荆州重任,只交给
关羽一人担当,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对付魏、吴两大敌对强国。而且,在
关羽北伐紧要关头,又不给予一兵一卒支援。所有这一切,皆源于《隆中对》所包含的错误因素,未据政治形势发展而加以修改。明乎此,再看前述关羽败亡的五条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条。另外,第一、二、四、五条,皆属客观因素,而非关羽的主观力量所能克服。因此,荆州的失守,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而是蜀国
战略方针失误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