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大战爆发,日本生丝、丝织品、棉纱、棉布等出口中断,银行停止支付、兑现,陷入危机状态。1915年后欧洲各交战国停止出口,并且需要大量军需物资,大批消费物资和军需物资的订货涌到日本。日本对曾是欧洲各国出口市场的亚非各国的输出也急剧增加,其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特别是由于美国繁荣,对丝织品的需要飞跃增长,让日本生丝出口量提高到战前两倍。历来进口的武器、舰艇、电机、机器、化学药品突然变为出口,促进了这些部门的设备投资。结果原有财阀有了发展,并向重工业、化工部门投资;同时出现了铃木商店等新兴财阀。过去是
债务国的日本,由于认购英、俄的战时公债,变为
债权国。陆军增建两个师团、海军创建“
八八舰队”的计划得以实施,这是战后日本成为五大强国之一的军事基础。
然而随着大战结束,欧洲重新开始出口,“大战景气”遂宣告结束,并于1920年爆发战后经济危机。战时赚得的外汇也因
西伯利亚干涉而用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生铁‘钢材的进口中断,同时造船业,机械工业不断发展,因此日本的钢铁工业出现异常兴旺的情况。战前的1913年(大正2年)只有一家官营企业(
八幡制铁所)个21家民营企业,1918年官营1家,民营激增到208家。产量方面,生铁达到战前的2.4倍,钢铁2.1倍。尽管出现这种兴旺局面,但真正的实现钢铁连续制作的只有八幡制铁所。民间企业的规模大都在年产5万吨以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很少有转炉生产钢材的高级设备。随着战争的结束,多数企业停产、倒闭。1917年政府按照资本家的要求公布《钢铁业奖励法》,采取保护政策:具有年产3.5万吨以上的炼铁或者制钢能力的企业适用《土地征用法》,免缴所得税、营业税、地方税和进口税。但未能使民营钢铁业达到国际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破坏和扣留船舶事件日益增多,航行船舶吨数不及战前的57%,大型船只无从进口。欧洲订货蜂拥而来,遂使得日本造船业兴旺发达,1913年能够建造1000吨以上船舶的造船厂只有5家,1918年增至53家,职工总数由2.6万人增至10.7万人,造船吨位由1914年的78艘8.2万吨增至1918年的443艘54万吨。1917年美国禁止钢材出口,日本造船业受到很大打击,但通过两次船铁交换摆脱了困境。战后经济危机时,接受八八舰队造船计划企图恢复,但1922年签订《华盛顿裁军条约》后,停止造舰计划。工厂相继倒闭、合并。1923年末工厂和职工人数比1918年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