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托叶山黧豆
豆科山黧豆属植物
大托叶山黧豆(学名:Lathyrus pisiformis L.)是豆科、山黧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具翅及明显纵沟,无毛。托叶很大,卵形或椭圆形,下部有时具圆齿;叶轴末端具大分枝卷须;通常具3对小叶;小叶狭卵形、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或微下凹,具细尖,基部圆或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色。总状花序腋生,有花8-14朵;花红紫色;子房线形,无毛。荚果深棕色。种子扁圆形,光滑,淡黄色,具黑色斑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大可达2米,具块根。茎直立,具翅及明显纵沟,无毛。托叶很大,卵形或椭圆形,长3.5-6.5厘米,宽2.2-2.7厘米,无毛,下部有时具圆齿;叶轴末端具大分枝卷须;通常具3对小叶;小叶狭卵形、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长5.5-9厘米,宽2-32厘米,先端圆或微下凹,具细尖,基部圆或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色,两面无毛,具近平行脉。
总状花序腋生,有花8-14朵,花梗长约1.5毫米;花萼长12毫米,萼筒长5毫米,最下面1萼齿椭圆状线形,长7毫米,上面二萼齿三角形,长约1.5毫米;花红紫色,旗瓣长13毫米,瓣片扁圆形,长7毫米,宽8毫米,先端微缺,瓣柄几与瓣片同宽,翼瓣长13毫米,瓣片长倒卵形,长7毫米,宽3毫米,具耳及线形瓣柄,龙骨瓣长12毫米,瓣片卵形,长6毫米,宽3毫米,具及线形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荚果长4.5厘米,宽5.5毫米,深棕色。种子扁圆形,长3.5毫米,宽3毫米,高2.5毫米,光滑,淡黄色,具黑色斑纹,种脐约为周圆的1/4。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灌丛、山地草甸、河谷及阴湿山沟。
大托叶山黧豆是一种寒中生细茎豆科牧草,山地草甸草地的伴生种。喜湿、耐荫、耐寒,适宜生长的土壤为山地草甸土。在阿尔泰山海拔1500-2100米的中山带林缘、平缓坡地、开阔地区,它做为伴生种出现在由西伯利亚早熟禾(Poa sibirica)、细叶早熟禾鸭茅大看麦娘(Alopecurus pratensis)、草原老鹳草黄花委陵菜块根糙苏等植物组成的山地高草草甸中;在伊犁谷地海拔1600-2400米的中山带山坡、林缘、平缓坡地和谷地,则伴生于由鸭茅、细叶早熟禾紫花鸢尾牛至(Origanum vulgare)、展毛多根乌头(Aconitum karakolicum var. patentipilum)、草地韭(Allium kaschianum)等植物组成的山地草甸草地中。这些草地大多数是产量高、质量优的天然割草场。
分布范围
分布于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布里亚特、北高加索、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图瓦、西西伯利亚、雅库茨克、中欧部分、东欧部分、北欧部分、西北欧部分、南欧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波兰、乌克兰、中国。
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塔城、额敏、裕民、霍城)。
生长习性
大托叶山黧豆于5月初返青,6月底开花,7月底结实,9月中旬枯黄。
主要价值
叶量丰富,茎秆柔软,单株产量高,营养丰富。青鲜时或干枯后均为各类家畜喜食,是一种有栽培前途的牧草。但它在草场中的参与度小,属良等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