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镇,隶属
山东省泰安市
岱岳区,地处岱岳区南部,东与
房村镇隔河相邻,南与宁阳县
华丰镇、
磁窑镇隔河相望,西与
马庄镇接壤,北与
满庄镇、
北集坡街道相连,全镇行政区域面积90.7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大汶口镇户籍人口72791人。
历史沿革
夏商时,境域属徐州。
周时,为齐鲁交界地。
汉时,为钜平县,隶泰安郡。
清时,为大汶口乡。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第八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汶口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泰西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属泰宁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泰西县临汶区。
1949年6月,复归泰安县;同年10月,改属泰宁县。
1951年,改为第七区。
1953年,改建大汶口镇。
1958年,改设大汶口公社。
1984年6月,改为办事处。
1985年,复建大汶口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大汶口镇辖颜东、颜南、颜西、颜北、申东、申西、柏子、东大吴、西大吴、中大吴、北大吴、车家洼、兴华街、太平街、山西街、和平街、曹家庄、土门、武驾庄、送驾庄、卫驾庄、王家院、彭徐店、石家庄、前周、后周、北西遥、南西遥、尚家院、焦家庄、郝家石墙、杭家石墙、扈家石墙、陈家石墙、庞家庄、南臭泉、东庄、岳家庄、郭家楼、杨家庄、程家庄、孙家庙、双杨店、王庄、大侯4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大汶口镇辖4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太平街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汶口镇地处岱岳区南部,东与
房村镇隔河相邻,南与宁阳县
华丰镇、
磁窑镇隔河相望,西与
马庄镇接壤,北与
满庄镇、
北集坡街道相连,全镇行政区域面积90.7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汶口镇地势东高西低。东北部是沙丘、山岭,面积约占15%;西南部是大片河谷冲积平原,面积约85%。最高点云亭山,海拔141.5米;最低点大汶河王庄段,海拔84.2米。
水文
大汶口镇有主要河流6条。其中大汶河境内长28.2千米。
自然资源
大汶口镇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膏、钾盐、钠盐、硫磺、河砂等。其中石膏储量达300亿吨,品位均在90%左右,居亚洲第一位;钾盐7.5亿吨;地下水资源丰富,约10亿立方米,是主要水源地。
人口
2011年末,大汶口镇辖区总人口7.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城镇化率46.9%。总人口中,男性37599人,占50.4%;女性36955人,占49.6%;14岁以下10191人,占13.7%;15~64岁54928人,占74%;65岁以上9335人,占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74332人,占99.7%;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195人,占0.15%。2011年,人口出生率8.3‰,人口死亡率8.7‰,人口自然增长率-0.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2.6人。
截至2019年末,大汶口镇户籍人口7279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汶口镇财政总收入2922万元,比上年增长26.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27万元,增值税2084万元,企业所得税1647万元。
截至2019年末,大汶口镇有302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76个。
农业
2011年,大汶口镇有耕地面积7.2万亩。
大汶口镇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78万吨,其中小麦4万吨,玉米4.78万吨。
大汶口镇的主要经济作物以花生、大白菜为主。2011年,花生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300吨。
大汶口镇的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和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5万头,年末存栏2.48万头;牛饲养量0.74万头,年末存栏0.7万头;奶牛饲养量0.18万头;家禽饲养量440万羽。
工业
大汶口镇的工业以机械电子、服装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四大产业为主。2011年末,工业企业123家,职工5000余人。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优产品1个。
2011年,大汶口镇工业销售产值32.9亿元,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商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商业网点2347个,职工7041人。
2011年,大汶口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0511万元,比上年增长42%;城乡集贸市场37个,年成交额14737万元。工商户2753家。工商总税收3033万元,同比增长26.9%。
2011年,大汶口镇出口总额24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1万美元,主要产品为服装,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金融
2011年末,大汶口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1.77亿元。
邮政业
2011年,大汶口镇邮政收入140.4万元。
交通运输
大汶口镇境内有
京台高速公路、
104国道、S801省道济微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穿越。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室45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0户。各类图书室48个,藏书15.6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65人。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1135人,专任教师103人;小学9所,在校生5477人,专任教师182人;初中2所,在校生2416人,专任教师133人,高中1所,在校生2550人,专任教师232人。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大汶口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722万元,比上年增长57.45%。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协会2家,各类科技人才102人,承担省级星火计划1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个,其中门诊部(所)32个,病床100张,固定资产1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4人,其中执业医师57人,执业助理医师44人,注册护士23人。
2011年,大汶口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万人次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学校体育场6个,有5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活动的人占常住人口的10%。
社会保障
2011年,大汶口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5户,人数363人,支出82.85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90元,比上年增长5%;医疗救助8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82人次,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10户,人数1554人,支出143万元,比上年增长2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8人,支出1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福利费50万元,社会服务单位2个,收养农村五保老人54人。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3万元,使451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基金支出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万人,参保率达42%。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广播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2.6万户,入户率100%。
2011年末,大汶口镇有邮政局1个。报纸、期刊累计征订2.6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全镇固定电话用户1.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万户,宽带接入用户6000户。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大汶口镇因处于大汶河的牟汶、羸汶、石汶、泮汶、柴汶五条支流汇聚之口,故名大汶口镇。
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镇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2处,区级3处。
风景名胜
大汶口遗址分布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的汶河边上,位于大汶口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在岱岳区卫驾庄东。
大汶口遗址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59年首次发现,
山东省博物馆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64年,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于1974、1977、197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位于大汶河明石桥北桥头,包括关帝庙和戏楼两部分。据《重修庙记》记载,关帝庙为清
康熙三十四年(1693年)建。据《重建关圣帝庙记》记载,因地隘制狭,庙貌残破,有感于关夫子圣德,由会首李桂蟾、李义兴、张太来等人约会积财,鸠工重建,立于清
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十四日。另据《关帝庙置地建戏楼志》记载,捐资购地,以广庙基,清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初七立。可见大汶口山西会馆分两期建成,随后又修建围墙、东西门,使关帝庙与戏楼融为一体。修庙建戏楼由山西人出资,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山西官员、商贾乡人之所,故定名为山西会馆。山西会馆总面积2283平方米,南院为戏楼,坐南朝北,面积1540.5米,能容3000余名观众;北院为关帝庙,面积742.5平方米,坐北朝南,庙门居正中朝南,山平门式样,东有钟楼,西有鼓楼。进庙门,过厅即是关圣帝大殿,供奉关羽圣像。东殿供为财神,西殿供为火神,内有壁画。整个建筑重檐叠瓦,雕梁画栋,成为大汶口镇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的见证。
大汶河古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全桥65孔,总长度221.8米。据传说这大汶河古老的渡口,开始是简易木桥,直到明代隆庆年间才建成一座横贯大汶河的整体石板桥,清代又进行重修。据《泰安县志》载:“清姜桂松,字阑如,粥店人,不知书以攻石起家。豁达好施,于贫乏多所赈贷。大汶口石桥,长亘里许。清雍正八年(1730年)冲毁,工费不赀,无敢承其事者。松捐金倡修。不期而告竣。行人快之,又自捐修津河石桥。前后约费二千余金。”石桥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修成,大汶口一带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记其事,并题曰:“姜公桥”。后此碑在修建汶河拦河大坝时被损毁。姜桂松所修建的这座石桥,无论在高度、长度、石料和建造质量方面,都好于明代原桥。此桥板面全系泰山花岗岩,桥板每块长3米多,宽50多厘米,厚30多厘米,用5块桥板并排组成一孔桥面,桥面宽度2.5米。板桥的纵横相接处,均用铁锤形扒锔相钳接,每孔长度3.3米,桥墩均用大理石磨制成。
文姜城在大汶口镇驻地东北约500米处。今有一高出地面1.8米,面积约2600平方米的平台一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迹四周堆积有近两米厚的文化层,有盆、罐、板瓦、瓮豆、壶、碎陶器片。据考证,为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古建筑遗址。文姜是春秋时期鲁桓公夫人。文姜城是为文姜从鲁国回齐国修建的行宫。据史书记载,文姜回齐国时“共从如云,共从如水”。可见当时随从队伍是何等庞大,场面是何等壮观。据传,时修建的文姜城是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行宫大小及毁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云亭山位于大汶口镇北3千米处。是古代帝王封禅之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曾“封此神为之禅侯”。《史记·封禅书》云:“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唐玄宗《纪泰山铭》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云云,或禅亭亭。”古时的云亭山,山顶修有庙宇。庙门朝东。南有奎星阁,过奎星阁进山门。过二门有二层楼殿堂。殿堂内塑有神像,前有奶奶庙,后有皇帝祭地的平台。
皇营位于大汶口镇卫驾庄西200米处,是清康熙南巡时修建的一座行宫。皇营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竣工。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次南巡,历时23年,每次南巡均在此处落脚休息。其间留有数十名下僚、奴仆看守、清理、护卫宫室,而后几代皇帝除乾隆皇帝来过两次外,行宫再未使用。约在清
咸丰十年(1860年)该行宫被人为破坏殆尽,今只剩下隆起的地面和废墟。皇营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四周环有宽1.2米,高6米多的红色围墙,殿堂、宫室近百间,三进三出,前后3个院落。
荣誉称号
大汶口镇为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中国黄淮海开发明星镇、山东省城镇建设中心镇、安全文明镇、科技推广镇、泰安市计划单列镇。
2019年1月,大汶口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21年6月,大汶口镇委员会被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