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统舆图》(Atlas of Qing Dynasty),据《
皇舆全览图》和《
乾隆内府舆图》改编而成的中国地图册。
初为
胡林翼在湖北巡署任内请
邹世诒、晏启镇绘制。图成胡林翼死,
严树森继任,遂请李廷箫、汪士铎校订,于同治二年(1863)刊行。
它除吸收《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的长处外,还参照了
李兆洛的《
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的画法,将经纬网与画方融于一图之中。内容比李兆洛图详细,增加了一些山川城邑及重要镇堡地名;区域范围也比李兆洛图大,北抵北冰洋,西及
里海,东达日本,南至越南,远超出中国范围,故又名《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此图采用书本形式,冠以总图,下分31卷,以南北400里为l卷,每卷包括纬差2°。该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大清一统舆图》南七卷东二/三图,图上只有
钓鱼岛和
黄尾屿。作为中国领土地图的《大清一统舆图》,每一张图必然全部或部分为中国领土,既然此图中只有钓鱼岛和黄尾屿,它们必然全部或部分为中国领土。这对于确定钓鱼岛的归属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作者在跋文中还特意注明,“名从主人,如属于四裔,要杂用其国家语”。这是我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重要依据之一。
日本外务省也只能认定钓鱼岛划入其版图是1895年。这便是中国政府最早将钓鱼岛划入我国版图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