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舰队(Great White Fleet)是
美国海军作战舰队的常用昵称。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大白舰队依照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的命令完成了环球航行。大白舰队分为两个分舰队、四个中队,由16艘战列舰以及各种护航舰艇组成。这些船的船体全都被涂成了白色,因此获得了“大白舰队”的称号。尽管在任务开始时,舰队的
战列舰已经落后于时代,但这次任务是成功的,并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美国海军发展。
缘起与目的
在加强国际条约执行力和保护海外控股的愿望下,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划拨了大量资金以加强美国的海上力量。美国海军一开始仅拥有90小型船舶,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木质舰艇,但它迅速成长为包括了新的现代化钢铁战舰的舰队。同时,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也在
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崛起,在击败了大清国和俄国以后,日本海军攫取西太平洋的霸权,两股新兴的海上力量开始在太平洋交汇,并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美国最早的对日作战计划制定于1893年美国人控制夏威夷政权后不久,当时遵从
马汉“不能分散舰队”的理论,美国海军将主要舰队集中在大西洋。根据当时的作战计划,预计大西洋舰队在调到太平洋之前,日军将占据夏威夷、阿留申群岛甚至西雅图南部的港湾,正是由于这样的设定,才使美国加大了开掘
巴拿马运河的决心。不过,当时尚不能称美国以及将日本真正作为自己的假想敌,美国的战略格局还未真正形成,依然受到“
门罗主义”影响的美国决策者才刚刚将目光从西半球抬向整个世界。但是,
日俄战争的结果却使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奥多·罗斯福在听到
对马海战结果后的态度便很生动地说了这点。作为一名大海军主义者,他被这场戏剧性的大海战所倾倒:“我仿佛自己成了日本人,兴奋异常而无法履行公务,整天和来访者谈论这次战斗。”但是,作为一名战略家,他洞悉了战争的意味:“我充分认识到,如果他们取得胜利,这肯意味着他们和我们将在未来进行一场斗争。”在谈到日本时,他明确地认为美国的潜在敌手,即“日本和它的海军是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一支好妒忌、易过敏以及好战的力量,是一支被惹恼后能从我们手上立刻夺取菲律宾和夏威夷的力量。”在美国国内,由于日本海军的威胁变得越来越现实,而且日本在亚洲势力的增加,更是威胁到了美国“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因此,对于日本的反感情绪愈发高涨,在1907年还缔结了限制日本移民的协定。
美国海军也开始制定一旦与日本发生战争的作战计划,在计划中,一旦开战,需要从大西洋调动不少于16艘战列舰支援太平洋。而当时美国海军拥有的所有战列舰也不过16艘而已。为了测试海军的应对能力,同时让国内转变对扩张海军的反对态度,当然更是为了给日本一种无形的压力,罗斯福总统在1907年7月13日向他的密友、以及担任国务卿的
伊莱休·鲁特提出:相比一切事物,我更关心的是当下与日本的问题,谢天谢地,我们的海军状态还不错,然而,是时候做一次环球航行远航了。我想首先,让各国看清我们有能力这么做,这会产生促进和平的效果;其次,在海军总委员会深入讨论了当前的形式之后,我开始相信绝对有必要在和平时期尝试如何让一只庞大的战列舰队进入太平洋,而不是打起仗来才临时抱佛脚。
于是,罗斯福总统最终说服了政府以及海军部内的反对派,以演习为名,让原本部署在大西洋的16艘战列舰绕过合恩角驶入太平洋,而后穿越整个太平洋,并经过印度洋,穿越
苏伊士运河访问欧洲诸国之后,再横穿大西洋回国。通过这次远航,美国向全世界宣示,美国的海军要做得比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更出色,即便完成环球远航后还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去夺取胜利。
这次环球航行在表面上是美国善意的展示,因为舰队访问了的许多国家和港口。海军的礼节性停靠,很多时候是在各个国家君主的生日和其他外国庆祝活动时进行的,这在19世纪已经很常见。随着海军规模的扩大,海军庆典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频繁。更重要的是,大白舰队的航行将在国内和世界舞台上表明,美国在
美西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海上强国。
这些战舰的舰体干舷都涂成了象征和平的白色,并在船头装饰有镀金旋涡饰和红、白、蓝三色旗,因此,这支舰队也被通称为“大白舰队(Great White Fleet)。
准备工作
罗斯福声称其意图是让海军在航行、通讯、煤炭消耗和舰队机动方面得到锻炼;然而,海军专业人士坚持认为,这些问题在本土水域能得到更好的解决。鉴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遭遇,他们对派遣自己的舰队进行远距离部署感到担忧,特别是由于这次行动的部分意图是为了给一支现代化的、经过战斗考验的、尚未知晓失败的日本海军留下印象。舰队在进行这样的航行时未经考验,而且对马海战已经证明了远距离部署在实际战略中不可行。日本海军离加油和维修设施很近;而美国舰艇虽然可以在菲律宾加油,但其停靠设施远非最佳。在航行过程中,美军在西海岸长时间停留、在干船坞中进行大修和整修将是必要的。然而,航行的计划显示,那里也缺乏足够的设施。旧金山附近的马雷岛海军造船厂的主航道对于战列舰来说太浅了,因此只剩下华盛顿州布莱默顿的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可以进行改装和维修。位于旧金山的亨特角民用船厂可以容纳大型船只,但它由于缺乏使用而被关闭,并计划拆除。于是罗斯福总统下令重新开放亨特角、更新设施,并让舰队在那里报到。
此外,还存在着煤炭资源的问题。当大西洋舰队在大西洋或加勒比海远航时,这不成问题。然而,美国并不像英国那样享有一个世界性的煤矿网络,也没有足够的补给船只。美西战争期间,海军上将
乔治·杜威被迫在马尼拉湾海战前在香港购买了一批英国煤炭,以确保他的舰队不会在海上耗尽动力。在日俄战争期间进行远距离部署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航程远,还因为作为一个交战国,大多数中立港口出于国际法而对其关闭。虽然曾担任装备局局长的海军少将乔治·W·梅尔维尔(George W. Melville)指出了补给船只的缺乏,并提出了建造这种舰艇的计划,但他的话直到二战时才被充分重视。
另一个障碍是联邦法限制海军补给舰只供应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加之缺乏足够的美国商船,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罗斯福最初提出将海军补给合同授予出价超过外国船长50%以下的美国船长。但许多承运人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货物来支付回程费用。在舰队出航前两个月,罗斯福命令海军部与38艘船签订合同,为舰队提供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锚地到旧金山所需的12.5万吨煤炭。其中只有8艘是在美国注册的,其他30艘大多是在英国注册的。这显得有些尴尬,因为这次任务的一部分就是给日本留下美国海军压倒一切的印象。
在军舰出发之前,国会对资金问题表示担忧。根据海军历史中心的资料,缅因州参议员尤金·黑尔表示他拒绝为这项工作提供资金。总统的回应是,如果国会不愿意资助这次旅行,他自己也有资金将舰队派往太平洋。但如果国会希望舰队回国,他们就必须资助另一半的行程。正如罗斯福传记作者埃德蒙·莫里斯所指出的:总统不会被吓倒。他说“我是总司令,我的决定是绝对的”。
舰队组成
大白舰队由14000名水手组成。他们航行了大约43000海里(80000公里),在六大洲停靠了20个港口。这支舰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作为美国工业实力的展示(所有战舰都是在美西战争后建造的)。这16艘战列舰中,大部分是刚刚竣工的新舰,全部主力舰共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分舰队,分别配属两个中队。
舰队、第一分舰队及其第一中队由海军少将罗布利·D·埃文斯(Robley D. Evans)指挥。第一中队由四艘1906年的“康涅狄格”级战舰组成。包括旗舰“康涅狄格号”(Connecticut (BB-18)),舰长雨果·奥斯特豪斯上尉(HugoOsterhaus);“堪萨斯”号(Kansas (BB-21)),舰长查尔斯·E·弗里兰上尉(Charles E. Vreeland);“路易斯安娜”号(Louisiana (BB-19)),舰长科苏斯·奈尔斯上尉(Kossuth Niles);以及“佛蒙特”号(Vermont (BB-20)),舰长威廉·P·波特上尉(William P. Potter)。
第一分舰队第二中队由海军少将威廉·H·埃默里(William H. Emory)指挥。第二中队由四艘1904年的“弗吉尼亚”级战舰组成。包括旗舰“佐治亚”号(Georgia (BB-15)),舰长亨利·麦克雷亚上尉(Henry McCrea);“新泽西”号(New Jersey (BB-16)),舰长威廉·H·H·索瑟兰上尉(WilliamH.H. Southerland);“罗德岛”号(Rhode Island (BB-17)),舰长约瑟夫·B·默多克上尉(Joseph B. Murdock);“弗吉尼亚”号(Virginia (BB-13)),舰长西顿·施罗德上尉(SeatonSchroeder)。
第二分舰队及其第三中队由海军少将查尔斯·M·托马斯(Charles M.Thomas)指挥。第三中队由一艘“康涅狄格级”战舰和三艘1902年的“缅因”级战舰组成。包括旗舰“明尼苏达”号(Minnesota(BB-22)),舰长约翰·哈伯上尉(John Hubbard);“缅因”号(Maine (BB-10)),舰长贾尔斯·B·哈伯上尉;“密苏里”号(Missouri (BB-11)),舰长格林利夫·A·梅里亚姆上尉(Greenlief A. Merriam);“俄亥俄”号(Ohio (BB-12)),舰长查尔斯·W·巴特利上尉(Charles W. Bartlett)。
第二分舰队第四中队由海军少将查尔斯·斯佩里(Charles S. Sperry)指挥。第四中队由两艘1901年的“伊利诺伊”级战舰和两艘1900年的
奇尔沙治级战列舰组成。包括旗舰“阿拉巴马”号(Alabama (BB-8)),舰长艾克·德·威特·韦德上尉(Ten Eyck De Witt Veeder);“伊利诺伊”号(Illinois(BB-7)),约翰·M·鲍耶上尉(John M.Bowyer);“奇尔沙治”号(Kearsarge (BB-5)),舰长汉密尔顿·哈钦斯上尉(Hamilton Hutchins);以及“肯塔基”号(Kentucky (BB-6)),舰长沃尔特·C·考尔斯上尉(Walter C. Cowles)。
除了这16艘主力舰,舰队还包括一支由6艘驱逐舰与1艘油轮组成的雷击支队(Torpedo Flotilla),同时还有一支包括有补给舰、修理船、供应舰以及医院船等5艘辅助舰船组成的支援舰队。
航行
第一阶段
从
汉普顿锚地到旧金山,14556海里(26958公里)。
1907年12月16日,美国海军的16艘战列舰在汉普顿锚地集结,罗斯福总统亲自乘坐“五月花”号总统游艇(MayflowerPY-1)前来欢送。舰队在埃文斯海军少将的率领下,以康涅狄格号战列舰为旗舰,于1907年12月16日出发,由于首先前往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而后历经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秘鲁的卡亚俄,墨西哥的马格达莱纳湾,来到了美国西海岸,最终于1908年5月6日抵达旧金山。
到达旧金山之后,由于埃文斯少将健康状况不佳,整个舰队由斯佩里少将(Charles S. Sperry)接任,第四中队则改由施罗德(SeatonSchroeder)海军少将接替指挥。同时,舰队也有了若干调整,“内布拉斯加”号(Nebraska)与“威斯康星”号(Wisconsin)接替了“缅因”号和“亚拉巴马”号(被接替的两舰也没有就此闲着。它们于6月8日先于大白舰队出发,途经夏威夷、关岛、菲律宾、新力坡、锡兰等地到达阿拉伯半岛,然后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访问了欧洲各大港口及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最后又先于大白舰队于10月印日返抵本土);“明尼苏达”号被上调到第一分舰队第一中队,而“路易斯安娜”号则替代它成为第二中队旗舰,第二中队指挥官也换成了温莱特(Richard Wainwright)海军少将。
第二阶段
从旧金山到普吉特湾,然后返回。
1908年5月23日,大白舰队的16艘战舰驶入普吉特湾,在那里他们分开访问华盛顿州的六个港口:贝灵汉、布雷默顿、安吉利斯港、汤森港、西雅图和塔科马。舰队于1908年5月23日抵达西雅图,5月27日离开。
此时,舰队、第一分舰队及其第一中队由海军少将查尔斯·斯佩里(Charles S. Sperry)指挥。第一中队包括旗舰“康涅狄格号”,舰长雨果·奥斯特豪斯上尉(Hugo Osterhaus);“堪萨斯”号,舰长查尔斯·E·弗里兰上尉(Charles E. Vreeland);“明尼苏达”号,舰长约翰·哈伯德上尉;以及“佛蒙特”号,舰长威廉·P·波特上尉(William P. Potter)。
第一分舰队第二中队由海军少将理查德·温莱特(Richard Wainwright)指挥。第二中队包括旗舰“佐治亚”号,舰长爱德华·F·高特拉夫上尉(Edward F. Qualtrough);“内布拉斯加”号,舰长雷金纳德·F·尼克尔森上尉(Reginald F. Nicholson);“新泽西”号,舰长威廉·H·H·索瑟兰上尉(William H.H. Southerland);“罗德岛”号,舰长约瑟夫·B·默多克上尉(Joseph B. Murdock)。
第二分舰队及其第三中队由海军少将威廉·H·埃默里(William H. Emory)指挥。第三中队包括旗舰“路易斯安娜”号,舰长科苏斯·奈尔斯上尉(Kossuth Niles);“弗吉尼亚”号,舰长亚历山大·夏普上尉(AlexanderSharp);“密苏里”号,舰长罗伯特·M·多伊尔(RobertM. Doyle)上尉;“俄亥俄”号,舰长托马斯·B·霍华德上尉(Thomas B. Howard)。
第二分舰队第四中队由海军少将西顿·施罗德(Seaton Schroeder)指挥。第四中队包括旗舰“威斯康星”号,舰长弗兰克·E·贝蒂上尉(Frank E. Beatty);“伊利诺伊”号,舰长约翰·M·鲍耶上尉(John M. Bowyer);“奇尔沙治”号,舰长汉密尔顿·哈钦斯上尉(HamiltonHutchins);“肯塔基”号,舰长沃尔特·C·考尔斯上尉(WalterC. Cowles)。
舰队的辅助部队有:库尔戈阿(军需舰),指挥官约翰·B·巴顿(John B. Patton);扬克顿(补给舰),指挥官查尔斯·B·麦克维(Charles B. McVay);冰川(军需舰),指挥官威廉·S·霍格(William S. Hogg);救济(医院船),外科医生查尔斯·F·斯托克斯(Charles F. Stokes);以及黑豹(维修船),指挥官瓦伦丁·S·纳尔逊(Valentine S. Nelson)。
第三阶段
从旧金山到马尼拉,16336海里(30254公里)。
舰队经过
檀香山,然后南下访问了新西兰的奥克兰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以及奥班尼。在澳洲,舰队受到了热烈欢迎。10月2日,舰队终于到达了美国在东南亚的领地菲律宾马尼拉,又在18日到达了日本
横滨港。原本这次大白舰队的远航,其深层意义是包含着检验美国舰队远渡太平洋的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对日作战的。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舰队在日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日本海军派出了16艘最好的军舰前来迎宾。此后,舰队不仅受到了
明治天皇的召见,而且庆祝活动整整持续了一周,当时在世界上最有威望的海军将领
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也与美国海军官兵交欢。事实上,舰队的访日将日美之间的对抗情绪大大降低,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得以和美国国务卿鲁特签订了保持太平洋现状、共同维持中国的门户开放以及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协议,日本也接受了协议中限制向加利福尼亚移民的内容。
访问日本之后,大白舰队一度分为两路,第一分舰队返回马尼拉,第二分舰队则访问厦门。清政府对此也极为重视,以最好的旗舰“海圻”号巡洋舰为首,巡洋舰“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和鱼雷炮舰“飞鹰”号等历经甲午惨败后重建的海军精锐汇聚厦门,“飞鹰”号出港迎接,军机大臣
毓朗、外务部尚书
梁敦彦、当时总理南北洋海军的广东水师提督
萨镇冰等高官“结彩楼于演武亭海边”,隆重欢迎来访的美国舰队。
附:访问日本的美国大白舰队和日本接待舰队的具体组成如下,1908年10月18日到25日在横滨港分为4列各8艘停泊,其中括号内为军舰的竣工年份。
第一列:康涅狄格(1906),堪萨斯(1907年),明尼苏达(1907年),佛蒙特(1907),佐治亚(1906年),内布拉斯加(1907年),新泽西(1906年),罗得岛(1906年)。
第二列:路易斯安那(1906年),弗吉尼亚(1906年),密苏里(1903年),俄亥俄(1904年),威斯康星(1901),伊利诺伊(1901),奇尔沙治(1900年),肯塔基(1900)。
第三列:三笠(1902年),富士(1897年),朝日(1900年),相模(1901年),吾妻(1900年),八云(1900年),日进(1904年),春日(1904年)。
第四列:香取(1906年),鹿岛(1906年),筑波(1907年),生驹(1908年),宗谷(1901年),音羽(1904年),新高(1904年),对马(1904年)。
美国大白舰队的主力16艘全部为
前无畏舰,接待停泊的日本舰队则是前无畏舰6艘,装甲巡洋舰6艘,防护巡洋舰4艘。其他,包括的跟随大白舰队军辅船通报舰“扬克顿”号,补给船“卡尔高”号、“冰河”号,运煤船“埃阿斯”号,修理舰“豹”号、驱逐舰供应舰“水神”号,日本方面通报舰的“最上”号,“龙田”号,“淀”号也在横滨港接待停泊。
第三阶段的舰队编制和上一阶段相同。
第四阶段
从马尼拉到汉普顿锚地,12455海里(23067公里)。
这以后,大白舰队途径
锡兰(今斯里兰卡)首府科伦坡,于1909年1月3日抵达了苏伊士运河南端入口处的苏伊士城。为了让这支庞大的舰队通过,运河不得不对其他舰船临时关闭了4天。1月7日,舰队的最后一组战舰通过运河,抵达了埃及的塞得港。此后,舰队解编成几个小队,在3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分头行动,所到之处包括法国的维尔佛朗什和马赛、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土耳其的士麦那(今伊兹密尔)、希腊的雅典和萨洛尼卡、英属马耳他以及当时属于叙利亚的贝鲁特、利比亚的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和摩洛哥港市丹吉尔等地。恰在此时,传来了西西里岛发生大地震的消息,这是岛上第二大城市
墨西拿的一场7.5级大地震,地震引发近海掀起局部浪高达12米的海啸,遇难人数高达8万以上,是欧洲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和海啸。当即,“康涅狄格”号与“伊利诺伊”号率领两艘补给舰赶赴墨西拿,将援救物资带到灾区。此举后来赢得了意大利国王的感谢和表彰。舰队于1月9日离开墨西拿,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停留,然后前往直布罗陀。21日,圆满完成了对各处访问的大白舰队齐集于直布罗陀,稍作休整,于2月6日准备横渡大西洋踏上归途。
自从大白舰队离开汉普顿锚地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又有几艘新的战列舰加入了美国舰队,这些新战列舰在大西洋编队迎候其归来,其中有最新的“康涅狄格”级战列舰6号舰“新罕布什尔”号(New Hampshire (BB-25)),还有两艘较小的“密西西比”级战列舰“密西西比”号(Mississippi (BB-23))和爱达荷号(Mississippi(BB-23)),加上曾经一度参加过舰队的“缅因”号,还有两艘大型装甲巡洋舰“北卡罗莱纳”号(NorthCarolina (ACR-12))和“蒙大拿”号( Montana (ACR-13))以及侦察巡洋舰“切斯特”号(USS Chester (CS-1))、“伯明翰”号(Birmingham (CS-2))与“萨勒姆”号(Salem (CS-3)),使得2月22号返回汉普顿锚地的舰体数量一共达到了25艘。
1909年2月22日,正当这支舰队缓缓历经14个月多的远航,绕地球一圈返回它们的启航地汉普顿锚地时,其主要缔造者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任期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届满了。罗斯福总统最后一次作为陆海军总司令登上“五月花”号的舰桥,迎接这支舰队的返航。他于1904年在与一名上尉在拳击练习中伤了左眼,以致在1908年这只眼睛完全失明了。此时,他举起海军双筒望远镜,竭力用右眼凝望那透过弥漫着雨雾的海面,忽然高声喊了起来:“他们在那儿”,于是,随着声声礼炮,军乐队齐声高奏《
星条旗》。看着这些年的努力结出了硕果,罗斯福自言到:“又是一个篇章的结束,这对于我的政府而言是一个最好的落幕。”
结果和影响
对美国主力舰设计的影响
虽然由于英国
无畏舰的建造所带来的战列舰革命,大白舰队的主力舰已经显得过时了,但它们在海上的表现提供了影响未来军舰建造的宝贵信息。例如,在适航性方面,除了在最平静的海面航行之外,舰队中所有的主力舰舰艏都是湿漉漉的,这导致了后来美国战列舰的舰艏外扩、增高
干舷、以及拆除锚部的公告牌和舷侧炮台等减少水花的措施。提高干舷要求增加船宽和总尺寸。在“佛罗里达”级战列舰和“怀俄明”级战列舰之中(在获得远航数据之前完成的最新一级美国主力舰),每艘战列舰的排水量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成本都增加了三分之一。
适航性方面的缺陷又进一步降低了舰队的战斗力。事实证明,主炮的炮塔高度太低,需要提高。副炮在速度上,特别是在大风条件下(风速在10节(19公里/小时)或更高)是无法使用的,需要在船体上移得更高。美国在“怀俄明”级战列舰上开始改进布局,并在“内华达”级上进一步完善。较新的前无畏舰的舰艏3英寸炮的炮架由于潮湿而无法使用,因此被拆除。另一个发现是,即使在满载的情况下,战列舰的侧舷装甲的底部也是可见的,因此在平稳的海面上,战列舰很容易被弹道偏下的炮弹击中,以达到其机械装置和弹药库。一些战舰的波峰和波谷的轮廓也造成了这个问题。埃文斯上将得出结论,标准的8英尺(2.4米)宽度的水平装甲对于战列舰来说是不够的。
远航还带来了对战术同质性的需求。在远航之前,诸如当时的威廉·西姆斯舰长(罗斯福总统听取了他的意见)等批评家认为,美国军舰的设计仍然过于保守,没有考虑舰队作为一个有效单位运作所需的效率,这次远航证明了这一观点,促使美国海军建造一种标准型的战舰。当罗斯福总统在1908年召开海军军事学院的纽波特会议时,他将美国战舰设计的任务交给美国海军总委员会,这使得相关人员得以直接掌握战舰的设计,并一直延续至今。
对美国海军建设的影响
这次环球远航总共耗时432天,航程达46000海里,这支实力强大的舰队,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无言地展示了美利坚合众国新海军的威容。大白舰队的远航传递给日本一个信息:美国海军可以部署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即使从大西洋的港口出发,也足以保护美国在菲律宾群岛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日本国内的反美情绪开始下降,澳大利亚、新西兰则开始将美国而不是其宗主国英国作为他们自身安全的保障力量。对于美国而言,这场轰轰烈烈的海军环球大游行成功地唤起了美国民众及政客们对海军的关心,对海军建设基于更大的支持。
大白舰队这次近似实战状态下的远航正是对自己战舰的续航力、机械装置的可靠性以及舰员的素质和耐受力的一次实际检验。远航为美国海军人员提供了海上执勤和船舶操作方面的实际经验,还显示了美国战舰在远程作战方面的适应性,炮击演习使舰队的射击精度提高了一倍。然而,虽然这次远航发现了设计上的缺陷,但它并没有测试出舰队的战斗和机动能力。事实上,这次部署的成功可能有助于掩盖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得到解决。同时,这次任务也强调了舰队对外国货船的依赖性、以及对补给站和辅助船的需求。
在这次远航中,美国海军还测试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在当时刚刚兴起的
无线电通信。整个舰队各主要战舰上一共装设了24套无线电收发机,并为各舰规定了各自的无线电呼号。在航行途中,舰队除了与本土进行通信,还和各个国家的无线电爱好者进行了广泛联络,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
在罗斯福开始担任总统的1901年,美国海军拥有883名军官和25050名士兵,而到了1909年则上升为1096名军官和44500名士兵。在同一时期,海军的年度拨款已由8500万美元增至1.4亿美元。在技术上,舰队已经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此外,还有27艘潜艇正在建造,一支主力舰队也已经集中配置起来,美国海军开始形成一支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