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从东面看岛呈圆盘形而得名。另说,西岙口原有礁石似盘,岛因礁名。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已有“大盘岙”名称记载。明《海防类考》作“弹丸”,也以形状命名之。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将之与庄海岛、小盘山合称为马缰岛。
大盘山岛位于
舟山群岛东北部海域,位于
嵊泗县政府驻地
菜园镇东北30.9千米,
马鞍列岛东部,
壁下山岛西北海域,与壁下山岛岸距500米。距大陆最近点75.8千米。俯瞰岛呈头东尾西的蝌蚪形,长1050米,宽450米,海岸线长3.65千米,陆域面积0.487平方千米,最高点坐标为北纬30°47.7′,东经122°45.9′,海拔129.2米。
出露岩石为侏罗纪上统茶湾组
熔结凝灰岩、
凝灰岩,间杂凝灰砂岩,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
流纹斑岩岩脉,贯穿全岛。海岸陡峭、曲折、破碎,多
海蚀崖和
海蚀穴。土壤为
红壤与
粗骨土类。植被面积28.3公顷,生长
黑松16.1公顷,林下有灌丛,另有
白茅草丛8.7公顷,森林覆盖率32.7%。有耕地0.6公顷,种植蔬菜和番薯。
岩滩生长有
藤壶、
贻贝、螺等贝类和藻类生物。南岸陡峭,海蚀崖林立。周围水深4~12米。周围海域盛产乌贼、虾等水产。岛南与壁下山岛、蟹拉钳屿之间为大盘门水道,能通行500吨以下船只。
元代已有人居住。明初“海禁”,渔民内迁大陆。清光绪时为渔汛居民点,村民祖籍为宁波、温州。西部有一个渔村,村名大盘,也称大盘大岙。1950年与壁下、安基合建翻身村,属
嵊山镇。1953年析置大盘村,属
壁下乡。1962年与张其合建大盘生产大队。1980年分置大盘生产大队。1985年建大盘村委会。2001年,壁下乡并入嵊山镇,与安基、壁下合并为壁下村。现属嵊山镇
壁下社区(村委会)。
村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以张网作业为主。2010年有机动渔船17艘,总吨位1880吨,总功率2860千瓦,渔业总产量6470吨,产值2070万元。西岸有小湾,可泊船,建有防浪堤1条,船埠头1处,上有自然村,对外无固定航船。有山塘1座,坑道井3口。20世纪80年代,有村办发电厂和村办鱼粉厂,有村校、文化站、电影队、商店等,是嵊泗县最早致富的渔村之一。1992年劳均收入6072元,人均收入2990元。2010年,劳均收入36016元,人均收入14462元。1956年秋,舟山专署水产局在嵊泗县大盘山岛试验洒石灰水增殖紫菜,获得成功。
大盘山像一只小蝌蚪,圆圆大大的头、粗壮的尾巴旁边还伸出一条小腿。当地岛民称蝌蚪为癞丝,故大盘很久以前叫小癞丝山。小癞丝山海拔不高,却经常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山上郁郁葱葱,野果飘香,可谓“山清水秀白雾飘,踏遍仙境也难找”,如同仙境一般。有一天,观音菩萨从南海普陀山北上,想数数翁山县内的千座山峰,她从东数到西,从南点到北,数来数去,只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又从北数到南,从西点到东,还是九百九十九座山峰。观音菩萨不肯作罢,想休息一下再数一遍,便降落在小癞丝山盘腿打坐。岛民因此将小癞丝山改名为“大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