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蛱蝶
鳞翅目昆虫
大紫蛱蝶,是鳞翅目、蛱蝶科的节肢动物。成虫雄前翅正面基半部具紫蓝色光泽。中室端有1个亚铃状白斑,中室外下方有2个白斑。2a区有1条纵白带;端半部黑褐色,亚外缘有1列淡黄斑。亚顶端有2个白斑。中域有5个横排列的淡黄斑。后翅基部中域紫蓝色,中室端有2个大白斑,亚外缘有1列黄斑。中域有淡黄色弧形排列。臀角有2个半月形相连的红斑,翅反面斑纹同正面。但无紫蓝色区。雌虫个体较大,翅面黑褐色。无紫蓝色光泽。大紫蛱蝶是蛱蝶科中体型最大的蝶种之一,翅展93-120毫米,墨蓝色的翅面上饰有点点白色的斑纹,雄蝶的翅基部还有一大片蓝紫色的闪斑一直扩散到翅的中部,大紫峡蝶因此得名。
形态特征
翅展约为80~110mm。体型巨大,翅表具深蓝色金属光泽。
成蝶前翅外观大致呈现三角形,外型稍微横长。后翅卵圆形,外观接近三角形,外缘呈轻微锯齿状。雌蝶翅形较为宽圆。
雄蝶前、后翅表底色为灰黑色,翅基部位约占整个翅面二分之一为带有金属光泽的蓝紫色,各翅室有一至三枚白色斑纹。前翅第1b室翅基部位有一细长白斑,后翅肛角部位有一小型橙色斑。翅下大部为淡绿色,前翅深褐色区具白色斑点。雌蝶翅表色泽花纹与雄蝶相似,但翅表不具蓝色金属光泽。
栖息环境
幼虫平时停栖于寄主植物叶片丝座上,冬季会爬行至寄主植物根部附近落叶堆中静止越冬。成虫活动范围介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区。
生活习性
成虫飞行快速。喜欢活动于茂密树丛间,喜吸食树干流出发酵汁液或腐熟落果汁液,长可见混杂于其他多种蝴蝶中。寄主植物为榆科的朴树
天敌为蜘蛛、螳螂、青蛙、蜻蜓、鸟类蜥蜴等。由于飞行快速,天敌捕捉不易,但常常忘我的吸食树干流出汁液,忽略周遭危险。
该种生活史一年一代,冬季以幼虫越冬,夏季才可见到成虫活动。
分布范围
原产于古北界的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浙江、台湾。
繁殖生长
卵:为底部稍微扁平之圆球形,表面有明显纵脊,呈淡绿色。卵期约为5~6天左右。天敌为各类卵寄生蜂、蜱等节肢动物
幼虫:终龄幼虫体呈长筒状,头顶部位有一对“Y”字形分叉角状突出,腹节末端有尖细,有一分对合并之突出物。
终龄幼虫头部绿色,头顶角状突出分叉末端为绿色或黄褐色。幼虫体呈绿色,体表密生黄色细小疣点,各体节体侧气门线附近有一不明显黄色斜纹,躯体背方有三对黄色三角形鳞片状突出物,气门为淡绿色。
终龄幼虫体长约为58~65mm。
冬季越冬幼虫会爬行至寄主植物根部附近落叶堆中静止越冬,而生长期间之幼虫平时停栖於寄主植物叶片丝座上。
天敌为寄生蜂、寄生蝇、小茧蜂、椿象、蜥蜴及鸟类等。
该种生活史一年一代,冬季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长达半年以上。
冬季越冬幼虫会爬行至寄主植物跟部附近落叶堆中静止越冬,而生长期间之幼虫平时停栖于寄主植物叶片丝座上,外观拟态蛞蝓,藉以混淆多数天敌之耳目。另外幼虫头部长有著生小刺之角状突起,当遇到骚扰时会左右扭动头部,防御各种捕食性天敌。
蛹:蛹体外观侧扁,接近叶片状。头部前端有一对短角状突起,中胸背方隆起不明显,腹部末端梢为弯曲。
蛹体底色呈淡绿色,头部前端之角状突出物末端为黄色。中胸至腹节末端中央背线部位有一淡黄色纵纹,翅芽、胸节及腹节皆有绿色斜纹,模拟叶脉纹路,气门为黑色。
蛹体长度约为38~43mm。
蛹期约为20~30天,视温度而定。
老熟幼虫化蛹于隐蔽之植物丛间,外观拟态植物叶片,藉以躲避天敌。
蛹期天敌为寄生蜂、胡蜂、姬蜂及各种真菌等。
成虫:寿命约为 2~3 个月。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
全球种群未量化,种群趋势未知。
大紫蛱蝶曾遍布台湾北部,就连平地的台北市万华区与台北县三峡地区的草丛间,都能随处见到大紫蛱蝶追逐、采蜜的踪迹,但因其雄蝶背翅在阳光照射下,会散发出蓝紫色的金属光泽,遭到职业捕蝶人滥捕贩售牟取暴利,如今只剩下北横公路沿线巴陵、角板山的尖石与五峰一带,还有零星种群。
大紫蛱蝶每年仅一个世代,而且生长速度缓慢,而幼虫赖以越冬的落叶层遭人为无情破坏,可能已导致台湾大紫蛱蝶的断代危机。
保护建议
大紫蛱蝶野生种群锐减,生态面临严重威胁。建议设立“大紫蛱蝶自然公园”,由当局与民间共同保护此种美丽的蝴蝶。
保护级别
列入台湾《野生动物保育法》:濒临绝种(保育级别)。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
参考资料
大紫蛱蝶.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
Sasakia charonda.Butterfly Corner.
日本国蝶 - 大紫蛱蝶.中国科普博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21: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