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zhěn)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
白居易同科
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2],授秘书省
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
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为
监察御史。因触犯
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
通州(今四川
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
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
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21年)迁
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
州刺史。后出任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
尚书左丞,五年,逝于
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
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
乐府诗创作,多受
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
李绅。作有传奇《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
西厢记》故事所由。有《
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