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不惭
汉语成语
大言不惭(拼音:dà yán bù cá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宋·朱熹《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言不惭”。
成语典故
孔夫子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他最反对言行不一的行为。有一次,他对学生说:“那班口出大言的人,似乎一点不觉得惭愧,若是要他们干出点事来,就有困难了。”还有一次孔子又说:“话说得多,做的很少,这是一个正人君子认为可耻的。”
宋朝的朱熹对孔子的有关言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朱熹在注解孔子的这句话时说:“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大言不惭,那么他一定没有什么客观实际的志向,所以也就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能够实现。如果要他去践行自己大言不惭的诺言,怎么可能不困难呢!
成语寓意
说话不感到惭愧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真正有能力的人,说出的话有根据,能够依自己的能力给人承诺,说出来就能做得到,言行一致,因而不觉得心虚,也就不会惭愧;另一种人,其言语可以称为大话,也就是浮夸而不切实际的话,这类人善于吹牛皮,但牛皮吹出去了往往不能兑现。对于第二种人,人们要时刻警惕。
不管君子还是小人,说话都要慎加注意,不要随便开口,更不要胡言乱语。只有慎慎地注意了自己的言行,只有认真考虑后再开口说话,才不至于因舌头的乱动而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陷入困境。这样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从不稀奇。孔子的这一告诫,也提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要相信那些喜欢信口开河,甚至大言不惭的人。如果相信了这些人的许诺,并且天真地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计划之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自己深陷困境。
成语运用
“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连动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八七回:“闻庞涓自恃其能,大言不惭,知其无援引孙宾之意。”
巴金《秋》一九:“我吃,我吃!你给我斟酒,再有多少我都吃得下!’克安大言不惭地说。”
逸闻趣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江湖方士,他没有别的本事,就会吹牛说大话。他吹起牛来,信口开河,丝毫也不感到难为情。有一次,艾子故意开玩笑问他:“先生有多大岁数了?”方士居然以长者自居,摆出一副老年的姿态,吹嘘说:“要问我有多大岁数嘛,我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小时候,与一群小孩子见过伏羲画八卦,他长着蛇身人首,吓得我回家就生了场大病,后来还是吃了伏羲的草药,才治好了病。后来到了女娲时代,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翻江倒海,洪流遍地,人畜死者难以数计。而那时,我家正好住在中央平稳的地方,所以嘛,所以没受到一点伤害。等到神农氏培植成五谷杂粮之时,我已经修炼成仙,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一粒粮食也没有吃过。”艾子听他吹得漫无边际,鄙视地离开了。
过了不久,赵王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肋骨。宫医说:“须用千年以上的血浆凉成血粉,敷在伤口才能治好。”赵王下令在全国寻找千年血浆。艾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赵王说:“咱赵国有个方士,活了不止数千岁,把他杀了取血疗伤,就可治愈大王的伤了。”赵王听后,立即派人把方士捉了起来,要杀头取他的血。
方士一听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他跪在地上求饶说:“前几天我父母过五十岁生日,邻居老太太带酒过来给二老祝寿,我喝醉了,就胡编乱造吹了牛,实在没有活到一千岁。”赵王听罢,把方士痛骂了一顿。然后,把他交给当地官吏,罚他做苦役三年,以示惩戒。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8:5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