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人民体育场初建于
日本统治时期的1925年。1997年,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成为现在的样子。体育场占地10余万平方米,有座席8万多个。大连市的大型集会和体育活动大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曾是大连万达实德足球队的主场。
简介
大连市人民体育场是
大连市体育局直属、市财政差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体育场原址坐落于西岗区新华街107号,始建于1925年,大连解放后,分别于1983年和1996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成为当时大连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集训练、比赛和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曾经成功举办过多年的
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
大连国际马拉松赛、第四届
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十七届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等诸多大型活动。
主要职责
承担大连市田径、足球项目的训练和普及群众性体育运动及承办田径、足球赛事等任务。具体为:
1、提供田径专业训练场地,保障运动员训练;
2、承接、承办国内外各级田径、足球赛事任务;承接、承办市政府及厂矿、大、中、小学校运动会;
3、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挥政府体育场馆的作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基本情况
大连市竞技运动水平在全国是久负盛名的,其中田径、足球、游泳和自行车最为突出,被称为“四箭齐发”。
大连是国家命名的田径之乡,早在1926年就出了一位响当当的长跑运动员,名叫
刘长春。他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此后,大连田径又出过许多世界级运动员,如世界竞走冠军
徐永久,被称为“亚洲飞人”的三级跳远冠军
邹振先,以及横扫世界田坛的马家军弟子
王军霞、
曲云霞、
刘冬、姜波和
董艳梅等。
提起足球,球迷们自然会想到大连万达队,他们在九年职业联赛中七次夺冠,该队的主力队员也基本上是大连人。历届国家足球队中,大连人都占三分之一以上,著名的运动员有李富胜、
迟尚斌、
贾秀全、马林、
傅玉斌、
林乐丰以及
徐弘、
张恩华、李明和
孙继海等。大连的其它球类运动水平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游泳方面有名列1997年中国十佳运动员之首的女子游泳运动员
陈妍,被称为“捞金女”;女子游泳这动员
扈晓雯,破100米混合泳世界纪录。大连女子自行车队也是世界级水平,王艳等运动员多次获世界冠军。此外,大连的皮划蜒、帆船和拳击等运动也是强项。
1927年,大连运动场举办了自己的处女赛——东北地区首次国际足球比赛,大连中青与隆华联队组成的大连中华队与日本国家队(早稻田大学队)对垒。 已经在现在的西岗区五四路66号存在了84年的体育场,不仅早已成为大连的一个实体地标,更是体育、文化地标。
这个“体育场”就是大连市人民体育场,大连人习惯就叫它体育场,作为大连市内的体育场,没有人会产生误会。然而不久之后,随着体育场拆迁结束,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发展历史
1925年至1928年:诞生与隐忧
大连市人民体育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5年,日本南满铁道公司投资32万日元兴建大连运动场,直到1928年8月最终建成,这就是体育场的前身。
建成后的大连运动场由内场和外场组成,总占地面积(包括内外场、游泳池)9.2万平方米。内场的整体布局和现在的体育场类似:有8条半圆式400米三合土跑道,北侧还有10条200米直道。跑道内则是长102米,宽65米的黄土足球场。外场分东西两场,各设简易足球场1个。东南西三面是依山坡的露天看台,北面是钢混结构看台,上面还有钢架天棚,一共可以容纳观众2万人。虽然规模、设施和现在都有距离,但是多少也有点模样了。不过有些构造和设施在经过多次改造后,而今已经踪迹全无,在田径场西侧外的游泳、跳水两用露天游泳池就是这样。
虽然在今天往回看,大连运动场的某些设施甚至还不如现在一些中小学操场,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是质量水平较高的体育场了。
大连运动场前后经过了3年多才最终建成,但运动会和比赛却等不了这么久。1927年,大连运动场举办了自己的处女赛——东北地区首次国际足球比赛,大连中青与隆华联队组成的大连中华队与日本国家队(早稻田大学队)对垒。
现在看来大连运动场的规划建造中最令人遗憾的,一是选址,一是走向。而今,这里成了大连的市中心,人流、交通密集,大型比赛和活动后如何快速疏导人群成了问题。然而当时大连运动场所在地谭家屯还是农村,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幻并不是当年规划者所能预料的。同样重要的是作为大连寸土寸金的中心区域,有人觉得这样的地方用作体育场太“奢侈”了。在体育场拆迁后,这里将建成大连一个高档商业中心,奢侈品会成为主角。但是那些需要一些实在的东西去提醒或者唤醒的记忆,也会随着体育场的拆除而变成真正的奢侈品,并失去存在感,仅仅星星点点地存留在你我他孤单的回忆中。
至于大连运动场的东西走向,在当年还是黄土球场、跑道,露天看台的情况下,可能也并非需要审慎考虑的重大问题。但是数十年后,这样的走向已经不符合现代国际足球比赛南北走向场地的要求,这不仅使它在1997年,遗憾地与1998年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十强赛失之交臂,“成就”了“金州没有眼泪”的悲壮,也为它的最终命运埋下了伏笔。
大连解放初改造:小修补大用场
84岁的体育场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改造、修整,已经很难有人说得清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每逢重大赛事就会进行改造。但是,有3次改造是不得不提的,正是这3次改造,造就了体育场今天的容貌。
第一次值得一提的改造发生在大连解放初期,虽然和以后的改造相比,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却使大连人得以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站上大连运动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经济越来越困难,建成已经十几年的大连运动场年久失修,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统治者曾几次试图拆掉钢混结构的北看台用于制造侵略武器。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运动场,特别是看台破损严重。
大连解放初,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但运动场并没有被遗忘和忽视,市政府拨款600万元(关东币),重点维修看台和游泳池。1948年9月17日至19日,大连解放后首次综合性运动会——首届关东运动大会在这里举行,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这次运动会后来被定为大连市第1届运动会,2009年8月8日,大连市第11届运动会开幕,只是举办地点已经转到了
金州体育场。
大连运动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1951年,才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大连市人民体育场。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又一个新的开始
大连解放初的改造毕竟没有动大手术,跑道和足球场还是土质的,看台狭小。于是,一次大型改造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从1976年一直延续到1989年。足球场草坪、照明灯塔、塑胶跑道等把体育场装扮成全国甲级标准体育场。
1979年足球场率先穿上了绿衣裳,观众座席增至建造初期的两倍——4万人。1984年3月,大连市30个单位发出集资为体育场造灯塔的倡议,得到了110个单位的响应并集资赞助,由造船厂、机车厂、重机厂、起重机厂分别承制。1984年6月28日,灯塔第一次照亮了体育场上空——分别立于主场看台外4角的4个灯塔整体吊装完毕,使承办晚间比赛成为了现实。1985年由联邦德国引进的塑胶跑道为内场改造画上了句号。
至此,大连市人民体育场成为了全国第5座、东北第1座有足球草坪和照明设备的全天候大型体育场。因而也得以在1985年7月31日第一次承办世界级足球赛——首届国际足联16岁以下柯达杯世界锦标赛大连赛区,还获得了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的赞许。
1997年至1999年:今日容颜现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体育场承办的活动越来越多,从大连国际服装节,到大连国际马拉松赛、全国足球甲A联赛,从各种演唱会到各行各业的运动会,普通市民和体育场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体育场作为一个纽带,成为了市民活动的中心。体育场的现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又一次大型改造开始了。
从1997年7月延续到1999年8月底的两期工程,彻底使体育场换了新颜,成了现今人们熟悉的模样。新建的北看台建筑面积是原来的10倍,有了豪华包厢、真皮靠背沙发座椅;内场容纳观众达8万余人。原来的4座灯塔被拆除,更换了英国进口CU照明灯光设备。音响、装修也都升级换代。
同样在1999年,奥林匹克广场在体育场北面建起,从很远就能看见的硕大五环是它的标志。随着体育场的拆除,奥林匹克广场的存在变得多少有那么点尴尬。
记忆与遗忘
大连体育还有很多中国之最不为人们所知,比如新中国最早的广播体操、中学体育教学大纲都诞生在大连。就如同体育场的历史,也并非人们熟悉的服装节+足球两个符号这么简单明了。
由于体育场位于市中心,这里曾是很多大型集会、活动的场所。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打击刑事犯罪宣判大会;70年代的上山下乡誓师动员大会……几十年前的大连人对体育场一定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记忆,那时的体育场在人们心中应该也有着自己的专属符号吧。
记住或者遗忘,有时并不是个人意愿所能左右的。有些记忆需要实在之物的提醒。遗忘,也是记忆的一种存在形式。当记忆之匙从视野之中消失不见,缺少了提醒的遗忘就会悄然降临。
过一些年,当你打车告诉司机去体育场时,也许他还会问“哪个体育场”?但是再过一些年,他就又会像现在这样直奔“体育场”而去,没有丝毫犹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