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校徽是
大连理工大学使用的标志,由学校简称“大工”两字变体组成的半封闭双圆环图案,圆环中央是托着幼苗的书籍,书籍下方是数字“1949”,圆环下、上方分别为是中英文校名。
发展历程
1949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而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学校第一枚校徽,其主体图案主要由红星和齿轮组成,即齿轮中嵌红星上书“大连大学”,边缘为齿轮,一是象征着前进的历史巨轮;二是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齿轮中嵌红星一枚,该红星标志着大连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红星边缘的点线与金黄色象征着红星的光芒。
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期间,学校曾使用圆形校徽和横条形校徽两种。圆形校徽与大连大学校徽外观一致,仅是将“大连大学”改为“大连工学院”。从中可以看出,大连工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大连大学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大连工学院期间,第一枚横条形校徽由
吕振羽校长题写。校徽字体颜色及底纹颜色分为三种,教师佩戴的校徽是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校徽是白底红字,研究生佩戴的校徽是橘红底白字。
20世纪60年代,由于吕振羽同志被诬陷,所写字体不准再用。学校请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当时是由体育教研室邹继豪老师通过“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老师,联系到
郭和夫(郭沫若长子,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请郭沫若题写校名。郭和夫与郭沫若在北京开会期间碰面并向其转达此要求,郭沫若欣然同意,并题写了校名。这期间的校徽在外形上与之前的校徽相比,也有细微差别。据郭体校徽的设计者邹继豪老师回忆,由于校徽是较沉重的铜材质,四周的直角在戴取时容易刮碰衣服,因而在考虑以上因素后,将校徽设计为圆角,且长度和宽度的比例也调整了一些,更加便于师生佩戴。
1988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大连工学院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学校随后召开会议研讨“关于更改校名的有关问题”,议题之一就是商讨新校名题字,最后决定沿用吕振羽校长题写的校名。因原校名中少一个“理”字和“大”字,学校便请人根据吕振羽校长原字模拟拼缀校名。参与模拟拼缀校名的有原体育教研室邹继豪老师和原建筑系姜广武老师。当年,时任校长助理、校办主任杨金奎老师请邹继豪老师根据吕振羽校长手稿,模拟拼缀出“大连理工大学”,后经孙懋德老师将其送至北京江明同志(吕校长的夫人)征求意见。姜广武老师曾赴长春吕振羽校长工作过的吉林大学(档案室)查阅、复制其手书资料,并采用双勾集字的方式模拟拼缀了“大连理工大学”。
1993年,学校通过
尉健行校友请
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也就是现校牌、校徽以及学校印刷品、宣传品上均使用的校名字体。
2009年校庆60周年,学校现用圆形校徽启用,该校徽以原建筑系姜桦老师和姜广武老师1985年设计的大连工学院纪念币为蓝本,由建筑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张耿老师带领的团队设计。
设计要素
图案符号
大连理工大学校徽为圆形,中间是由学校简称“大工”两字变体组成的半封闭双圆环图案,圆环中央是托着幼苗的书籍,“1949”为建校时间;圆环上方是英文校名,下方是中文校名;中文标准字是拓印于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手书的“大连理工大学”。
色彩构成
大连理工大学校徽的标准色主色为大工蓝,蓝(大工蓝)以标准四色印刷CMYK数值标注,作为应用时的色彩标准。辅助色系主要是用于气氛烘托或材料受限制时的使用需求,均以四色印刷CMYK数值标注。根据环境的要求,优先选择标准色及辅助色。
象征意义
大连理工大学校徽的设计彰显了学校严谨办学、勤奋治学的办学传统,“大、工”两字的结合,天造地设,结构明晰、对称,凸显古朴、庄重、儒雅、祥和的特点。重新设计后的校徽,外轮廓线与英文字体的粗细笔画相呼应,显得丰富、精致和经典。圆形标志,形体完整、和谐,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具有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校徽中心部分寓意大连理工大学是用知识培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并有百年树人之意。蓝色作为标准色,既是蓝天的颜色也是海洋的颜色,突出了大连理工大学坐落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北方海滨的特点,同时也以这种恬淡、轻逸的色彩,彰显出大工师生宽广的胸怀和宁静致远、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
使用原则
使用规范
使用场景
注意事项
校徽和中英文校名标准全称的上下组合的编排方式:
校徽在上,中英文校名标准全称横式组合在下,校徽与标准全称居中对齐。
该组合的反白稿、标准制图与网格制图,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保持各元素的空间与尺寸比例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为了避免组合在运用中产生模糊不清的不良效果,确保其完整清晰,特规定其最小使用尺寸:不得小于17.5mm。
注:x为一个基本计量单位,用于标示各元素的比例关系,可应实际需要按比例适当增大或缩小。
文化特色
2018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
黄昊教授团队使用SnS2半填充碳纳米管新负极材料制作的锂离子电池驱动了LED矩阵,“点亮”了大连理工大学校徽。
2019年6月16日,
大连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纪念晚会《同心·同行》,100架无人机编队在夜空组成一个巨大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徽。
设计人员
(注:该目录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校徽发展历程中各种样式校徽的题字者与设计者)
吕振羽(1900—1980),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教授、历史教研室顾问。著有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通史著作《简明中国通史》和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著作《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连工学院时期学校第一枚横条形校徽题字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20世纪60年代学校横条形校徽(郭体校徽)题字者)
邹继豪,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长春生前同事及助手。协助刘长春完成回忆录及《短跑运动》书稿的整理。出版专著《奥运先驱刘长春》。(郭体校徽设计者、大连理工大学校名模拟拼缀参与者)
姜广武,1942年9月生于辽宁,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和中国画创作。任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工笔花鸟、泼墨山水。(大连理工大学校名模拟拼缀参与者)
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学校现行校名字体题字者)
张耿,2008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美术学硕士学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现用圆形校徽设计者)
延伸标志
大连理工大学校旗中央印有学校校徽和中英文校名,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中间为白色,两侧为蓝色。
大连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纪念徽标(LOGO)以阿拉伯数字“70”、大工地标建筑图形和文武装饰线条为主要元素,融入“1949-2019”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中英文表述。徽标主体色彩以红旗颜色为主,同时应用了渐变的元素,增强视觉张力。数字“7”的造型为红旗飘扬的一角,数字“0”的造型为大工校徽图形,徽标中部的主楼与毛泽东塑像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底部的两条平行线采用“文武线”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