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为晋献公所灭 1“夨国”引述 夨国的方位地域,当年
宝鸡的考古工作者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写道:“结果表明,位于汧水上游陇县南坡和下游宝鸡县
贾村都属于古夨国地域。”它的南面是国,东南是
散国,东面是井国。但对于夨国的族姓,却认为是姬姓。这是错误的。
陕西学者张筱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其《散盘考释》中,最早提出:夨就是吴,而吴山在今陇县西,绵亘县南,则古代吴国必在山之附近,即今陇县是矣。并考订夨国就是吴国,得名当与吴山有关。太伯并没有南奔吴越,而只是到这一带建立吴国《金文诂林》也认为:“夨国名,疑吴字省口,犹周之省口作田也。”在古文献中,吴与虞是相通的,清人阮元在解释师酉簋铭文:“王才吴,各吴大庙”时说,此吴,虞字也。《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史记.孝武记》引作:“不虞不骜”《左传·僖公五年》,“虞仲”《吴越春秋》作“吴仲”。八十年代,随着夨王器物的陆续出土,有些学者对此观点,更加确信无疑。刘启益在其《周夨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夨就是虞,夨仲就是虞仲,
夨国就是虞国,就是太伯奔此所建,仲雍嗣之。传至子孙虞仲时,被武王封于晋南虞国。
夨国的族姓,张政烺在《夨王簋盖跋——评王国维的〈古诸侯称王说〉》,依据夨王簋盖铭文:夨王作奠(郑)姜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从而作出结论:“夨王簋盖应为夨王所作以媵送夨女之适于奠者。无论如何,夨王姓姜当无问题。”他又据散季簋铭文:散季肇作朕王母叔姜宝簋,散季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认为:”这是散季为其祖母叔姜作的祭器。”又据散伯簋铭文:散伯作夨姬簋其万年永用。从而判断:“可知散氏必定是姬姓”,夨散二国互为婚姻。
夨国是否吴国,或虞国。黄盛章在《铜器铭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与吴国的关系》说:“虞字从吴,古音既同在鱼部,同声可以互假。但作为国名,虞吴从不混用,不仅文献如此,铜器铭文也是如此。南方之吴,出土铜器很多,自称为吴.攻吴.攻 ,从不称虞。而北方之虞,如虞司寇壶.虞侯壶等.从不称吴。”再者,夨吴有别,决非一字。《说文》夨字:“倾头也,从大,象形。”夨为倾侧字初文,而《说文》吴字:“大言也,从夨,口”口下从夨,训为大言,则依会意造字,非从夨声。吴古音在鱼部,夨字古音在之部,两字形.音.义皆不相容。
诸侯国称王的问题,王国维《散氏盘考释》认为:夨僭王号,乃诸侯之俗。又在《古诸侯称王说》:“盖古 时天泽之分未严,诸侯在其国自有称王之俗。”其实,在西周金文中,凡直言王者皆指周王, 乃姬姓天下之大宗。而诸侯称王者,决非姬姓。夨国称王乃姜姓;吕王鬲:吕王作尊鬲。吕乃姜姓。录伯簋:“作朕皇考厘王宝尊簋”。乖伯簋:“用作朕皇考武乖几王尊簋”此二器皆记王命,并称其祖考为王。也是周代异姓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