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饮食》是
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的一档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生活服务类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开播最早的一档饮食栏目。
节目发展
节目开播
《天天饮食》刚刚开播时,各类服务性栏目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没有更多借鉴、参照和竞争的前提下,《天天饮食》闯出了一条较有特色的新路。《天天饮食》剧组幕后聚集了大批的精兵强将,其中部分是从中央电视台另一档栏目《
夕阳红》中抽调而来。
在这些资深、内行、敬业的编导、撰稿、摄像和制片人共同努力之下,《天天饮食》节目的质量不断提高,成为
收视率不俗的栏目之一。因为是覆盖全国的中央电视台,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区观众
饮食习惯和品尝口味的差异,为保证《天天饮食》每天提供一款新菜。幕后要做的
案头工作,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天天饮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曾经默默无闻的
刘仪伟,也一举成为知名的主持人。趁热打铁,汇集所播出的节目。
节目改版
2002年
2002年4月20日,《天天饮食》正式改版。随着越来越多服务类栏目的出现,《天天饮食》面临着必须提高和使之精品化的巨大压力。较为集中和日益强烈的反馈——希望这档服务性节目满足更高层次和更加广泛的观众需求。
改版后的《天天饮食》无疑要尽力突出“绿色烹饪”概念,倡导厨房环保的
新主张、
新观念,无论从用料、烹饪方法,还是厨房布局等等,“
绿色环保”精神,都要在多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
除强调绿色烹饪外,加强节目的文化含量,强调知识点,也是改版后一个特点。增加主持人语言的信息含量,使其言之有物而非漫无边际。通过每日一菜,接触更多的饮食时尚话题、时尚菜式,最终使节目成为饮食时尚的引导者。
突破以往单一的媒体模式,改版后的《天天饮食》,将实现崭新的三位一体的
媒体组合,即中央电视台、
央视网和《天天饮食》杂志的强强联手、合力出击。由
轻工出版社加入的这次全新的媒体组合,在国内尚属首例。平面与立体、纸质与网络等多重的展示手段,必将使《天天饮食》的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节目的
第一手资料和最新动态,并进一步扩大收视观众群体,强化《天天饮食》的
品牌效应。“男人下厨房”是《天天饮食》的一贯传统,主持人以
脱口秀的形式与观众切磋厨艺,节目设定上特别采取了主题化编排。新改版的《天天饮食》请到了
林依轮掌勺做主持,打出的新口号是:“吃出时尚,吃出健康。”
2006年
2006年2月27日是栏目开播7周年,节目全新改版,在内容上增加了饮食制作、
生活小窍门、营养
小常识等。栏目播出
时间调整至早间开机高峰8:36分播出,并打通了周一至周日的播出,这使得栏目在保持原有的固定收视人群的基础上,吸纳原早间时段的收视人群,同时扩大了
南方地区的收视影响,周六周日栏目的播出将吸引更多的家庭收视人群,使栏目的收视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节目形态
每期介绍一道居家常吃的家常菜的做法,手法上打破了已往由专业厨师单纯传授烹饪技艺的传统节目形态,代之以主持人与观众边聊天边介绍的节目形式,场景设计也由传统的单一
灶台转入了现代的厨房饭厅。
每周一期将有嘉宾参与节目,嘉宾阵容来自各界名流,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节目的观赏性,还向观众拉近、揭示名人、明星生活的另一侧面。从而达到栏目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实现“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和贴近时尚、以服务为本”的创办宗旨。
收视对象
收视对象为25-60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群,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0%,关注健康,关注
饮食文化。
节目主持
收视率
《天天饮食》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全国每天的固定观众有500多万人。2004年,《天天饮食》在
央视一套的收视率排名从第30名一跃为第20名。
节目评价
《天天饮食》在提高受众的接收效果方面有两点做得很好。比如用料的主料、辅料,需要特别提醒的地方,像一些小常识,还有烹饪所需的时间等等。另外还有李白的诗,
李时珍关于生姜的药用、食用价值的一段话。充分运用
镜头语言,突出了重点,引起观众的注意,另一点是主持人充分使用
体态语,表情、语调、动作都很配合。(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天天饮食》栏目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和不断创新,已经形成了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的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身的特色鲜明的栏目。将现场烹饪点评和明星侃
谈文化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内容丰富,张驰有度,风格独特,成为拥有固定收视群和高收视率的品牌节目。(
安徽美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