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村,隶属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
天宝乡,位于
宜丰县境北,距县城23千米,村域面积2.5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商周以前,按《禹贡》所设想的九州之说,天宝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地先继属越,后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置36郡,属九江郡。
三国东吴时(220年),在此设宜丰县,至唐代四设县治达245年之久,故称“古宜丰治”。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墨庄始祖
刘椿任大姑岭巡检遂家于此,繁衍后代,始建屋场。
2004年,天宝村成立刘氏宗祠理事会。
2005年,天宝古村保护领导小组成立。
2009年,天宝村成立古村管理委员会。
2011年,天宝村成立古村保护开发领导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宝村,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境北,距县城23千米,村域面积2.5平方千米。
地貌水文
天宝村为自然的船形地貌,东南有1600余米的东水西流弯山绕城的护城河,西有藤江河。
气候
天宝村地处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7.1℃,
年平均降雨量1720.6毫米。
村落格局
空间布局
天宝村规划布局强调“依山造屋、傍水结林”、“坐北朝南”的风水理念,传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天宝村原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48条巷,48口井,四周设内外八景,古有“小南京”的美誉。现天宝村,还能看到纵横交错7千米的古石板路、43条古巷和36眼古井。
建筑特色
天宝村文化遗产主体的传统民居,是赣西北古镇村落文化的一个奇异的瑰宝。分为宗祠、亭阁、画锦堂、观音堂、官厅、民居、石碑坊、宝塔、庵观寺庙等十大类,外观为封火山墙天井式,内为木结构、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风格式建筑,屋顶有硬山顶和歇山顶,有木雕、石刻石雕、砖雕,各式花格门、花窗、门楼、石墩、石础雕刻艺术。
经济社会
人口
截至2010年末,天宝村共有2000余户,近6000人。
经济
天宝村主要产业有水稻种植、旅游业。
2014年,天宝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
2015年,天宝村接待游客近4万人。
主要景点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原刘氏宗祠长100多米,宽30多米,有石柱三十六根,天井二十四处,结构为五栋一寝,左右祠堂,雕龙画凤。清朝太师太保、文化殿大学士朱轼亲赐“江省名宗”金匾。祠堂曾六次毁兴,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最后重建,后又于1962年改建为粮仓,文革时又遭火灾,仅剩门楼。
昭公祠
昭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又名四季公祠,昭公名季昭,乃墨庄始祖刘式的六代玄孙。季昭有兄弟四个,季铭、季昭、季华、季荣,名字中都有个季字,所以祠堂又叫四季公祠。公祠三栋一寝回字楼,二拱一亭。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是天宝现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被誉为“江南民居建筑的杰作”。
进士第
进士第,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原名溥亭翁祠,为刘应俊所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刘应俊之孙刘拱宸中进士改为进士第。进士第属砖木结构,二进一寝,六扇五间一通廊。
培根职业学校
培根职业学校,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为江西省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培根职业学校创办初年,聘请的是天宝名宿、留日学者刘天衢(
刘师舜之父)担任校长,刘己达(1938年曾任赣州行署专员)任教务主任,有职业教员10余人。
历史文化
村名来历
天宝村的名字始于唐代,取“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
历史人物
刘椿,字
宗室,号祥元,
宋光宗时任大姑岭巡检,偶见天宝地貌独特,呈船型,便定居于此,日久天长形成了天宝“墨庄刘氏”一族。自刘椿始建屋场,天宝“墨庄刘氏”在此繁衍生息800余年。
刘师舜(1900年—1996年),字琴五,出身于书香门弟、仕宦之家,自幼聪颖过人,12岁考入北京留美预科班(清华大学前身),二十岁赴美留学,在5年的学习期间,先后获翰霍金大学士、哈佛大学硕士、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十四年(1925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司长,政务次长,驻加拿大、墨西哥大使,驻联合国“代表”等职。
文物古迹
天宝村北面有1490余米古城城墙遗址。
荣誉称号
2009年,天宝村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旅游信息
大广高速公路和
昌铜高速公路的出口及互通均设在天宝,下高速公路即到。
南昌、宜春都有长途汽车直达宜丰县,然后再转车可到天宝村。
2019年7月5日,宜春客运开通至天宝古村景点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