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寺镇,
河北省保定市
定兴县辖镇,地处定兴县东北部,南界
小朱庄镇,西靠
定兴镇、
李郁庄乡,东北与
高碑店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4千米,总面积42.59平方千米。2018年末,天宫寺镇户籍总人口40270人。
历史沿革
唐代,此地建有一座天宫寺,村以此得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属定兴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属容定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属定兴县。
1950年6月,属天宫寺区。
1953年1月,建天宫寺、西黄河2乡。
1958年9月,成立天宫寺跃进人民公社。
1960年,原辛保庄乡辖域划入。
1961年,析出辛保庄、小朱庄、李郁庄三个公社后,为天宫寺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天宫寺乡。
1996年,辛保庄乡并入。
2010年10月,天宫寺乡改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天宫寺镇辖天宫寺、孙各庄、南马坊、北马坊、谷家村、界河铺、西黄河、老君屯、天边、闫家营、顺河营、李八营、张祖庄、太平庄、辛保庄、高家庄、胡家庄、陶洼、铺头、南王各庄、北王各庄、西王各庄、南斗门、北斗门、中斗门2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天宫寺镇辖2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天宫寺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宫寺镇地处定兴县东北部,距定兴县人民政府11千米,南界
小朱庄镇,西靠
定兴镇、
李郁庄乡,东北与
高碑店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4千米,总面积42.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天宫寺镇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
气候
天宫寺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高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1.7℃,年平均降雨量527.2毫米,70%以上降水集中于六、七、八月份,
无霜期186天,平均日照时数2685.8小时。风向以南、西南风居多,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水文
天宫寺镇境内斗门河在境内东部,流经北王各庄、南王各庄、西黄河等村。
天宫寺镇属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底板埋深约20米,向东渐深,含水岩性以砂砾石和砂层为主。地下水流向基本与地形的倾斜一致,自西北向东南,地下水的化学组成以重碳酸钙型水为主,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8.6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天宫寺镇辖区总人口3846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254人,城镇化率55%,另有流动人口1500人。总人口中,男性20673人,占54%;女性17790人,占46%;14岁以下7423人,占19.2%:15~64岁27272人,占72%;65岁以上3768人,占9.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7107人,占96%;回族1356人,占4%。2011年,天宫寺镇人口出生率11.59‰,人口死亡率6‰,人口增长率5.5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901人。
截至2017年末,天宫寺镇常住总人口33736人。
截至2018年末,天宫寺镇户籍总人口4027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天宫寺镇农业总产值3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50元。工业总产值28亿元。财政总收入177.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0.48万元。
2018年,天宫寺镇有工业企业9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9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天宫寺镇耕地49786亩,人均1.3亩,农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粮食总产量3.8万吨,有天宫寺、孙各庄蔬菜基地,种植大棚菜800余亩,主要作物为黄瓜、青椒,效益300余万元;太平庄的西瓜、“满堂红”萝卜轮种,300余亩,效益100余万元;南、北王、李八营红薯种植及加工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顺河营、北马坊芦笋种植为新兴特色种植项目,占地100余亩。
天宫寺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为主。2011年末,天宫寺镇畜牧业产值11000万元。有陶洼、铺头2个养殖基地。陶洼种猪养殖基地年存栏1500头,出栏9000余头;铺头肉鸡屠宰加工基地年加工50万羽。
第二产业
2011年,天宫寺镇工业总产值2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5家。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天宫寺镇有乡村农贸市场5个,个体工商户达到200余家;社会商品销售总额60余万元;有2个信用社储蓄所。
交通运输
天宫寺镇境内有京港澳高速公路从镇域中部通过,涞津公路在镇区南侧通过,乡级公路(辛杨路)1条。
2011年,天宫寺镇镇区道路总长度5500米;桥梁3座;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3条,汽车客运站6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天宫寺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990人,专任教师48人;小学10所,在校生2290人,专任教师145人;初中1所,在校生1032人,专任教帅7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5%,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2011年,天宫寺镇教育经费3123万元,国家财政教育经费2877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天宫寺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2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天宫寺镇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25个,专业卫生人员38人。全年完成诊疗13万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天宫寺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0户,医疗救助36人次.五保供养10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2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天宫寺镇有邮政网点1个,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0.7万户;宽带普及用户30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天宫寺镇镇区主变压器380台,高压输电线路4条;镇区植树21800株,约430亩。
历史文化
天宫寺,唐代,此地建大寺一座,名为天宫寺。遂以寺取村名为天宫寺。天宫寺镇因镇政府驻天宫寺村而得名。
太平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偏南。相传明代中期,从外地迁来李、王二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取名老虎庄。因村名与杨各庄发生纠纷(杨、羊同音,老虎吃羊),后经调解,该村更名为太平庄。
张祖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明初,燕王扫北时,燕王手下武官张标,把妻儿留在此地,故取名张子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为张祖庄。
李八营,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偏北。五代时期,由陕西行州迁来八户李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借姓氏取村名为李八营。
顺河营,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北。该村原名为仁合庄,民国二年(1913年),因该村北有条小河,故更名为顺河营。
阎家营,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北。明初,燕王扫北时,路经此地,留下两户阎姓人家于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阎家营。
孙各庄,位于天宫寺镇西部。元初,有孙姓人家来此定居,发展成村,以姓氏取村名孙各庄。
谷家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南。明成化年间(1480年左右),该村共有15.8亩宅基地,都是谷家的,故取名谷家村。
界河铺,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南。相传北宋时期(960~1127年),该村东有条河,以河为界,东为高碑店,西为定兴。借此取名界河辅。
北马坊和南马坊,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南偏南。相传元初,有个叫芦万良的人,进定兴城内盗窃被困,后被马驮出,跑到此地,因累马死,后建马王庙。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借此取名马坊村。后分成两村,位于北部的名北马坊,位于南部的名为南马坊。
天边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南偏东。相传元代,曾有一乞丐为皇帝治病,皇帝病好后,这个乞丐早已出宫,皇帝命人寻找,并下令说:“即使找到天边也要把他找回来。”正好找到此地,找到了此人,借此取村名为天边村。
西黄河,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南偏北。相传北宋时期(960~1127年),有黄姓人家在斗门河岸定居建村,取村名为黄家河。因该村位于斗门河西侧,于1950年更名为西黄河。
老君屯,老君屯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南偏北。相传元代,此地常驻军队,后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老军屯。因“军”、“君”同音,后演变为老君屯。
辛保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张、党、凡几家迁此定居,张姓人家进朝为官后立村,曾建城堡。为表示辛勤保国,故定名为辛保庄。
高家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北部。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高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地定居,后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高家庄。
北斗门、南斗门和中斗门,位于天宫寺镇驻地北部。宋朝,李姓人家从外地逃荒至此定居,后建村。因贫穷门户小,故取村名斗门。1958年根据居住方位,更名为北斗门、南斗门和中斗门。
陶洼,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清初(约1616年),周姓人家(满族)从东北随顺治进关,在此定居建村,为表示他们陶然快乐,又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取村名陶洼。
铺头,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宋、辽期间,有古运粮河由此通过,曾是码头,杂姓定居,买卖店铺很多,故得名铺头。
胡家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胡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胡家庄。
西王各庄、北王各庄和南王各庄,三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宋、辽年代,经常在此地征战。这里曾建兵器厂,故称铁匠营。后有王氏迁此定居,改称王各庄。1958年,根据自然村居位方位更名为西王各庄、北王各庄和南王各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