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髻山,又名天成山,位漳州市长泰区东南部,属漳州市长泰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海拔342米,是
厦门入泰第一山。东接
天柱山,南邻龙海角美镇,属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距县城8公里,距漳州市29公里,距厦门特区35公里。
天成山分为南北两峰,相隔约百米,南号“
天成”,北称“
晞发”,双峰耸峙,分外娇媚,远远看去,宛若风华绝世的古代美女的云鬟翠髻。其山形状如马鞍,和天柱山遥相对峙,雄伟挺拔,怪石嶙峋,常年云雾飘绕,山下溪水环绕,清澈见底。 双峰间常有祥云飘荡,瑞气氤氲,令观者心
此山曾是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施威疆场,栋梁之才潜修成器的发祥之地,唐朝末年
黄巢揭竿举义,入闽至泰。曾凭天成山之险与前来进剿的唐军浴血奋战。
近年来,厦门
南普陀智藏和尚筹措资金,准备在天成山规划建设佛教研究基地和古琴培训中心。长泰县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正重新唤起天成山的风采。
此山海拔只有342米,虽无本县另一名山
天柱山那样雄奇峻伟,有玉柱擎天的磅礴气势。却以它那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和
闽南佛教圣地而著称于世。
山上有很多幽洞、石屏,如百丈屏、天游蹬、种石斋、豹隐洞、樵阳洞、半鹤洞、松鳞轩、天镜湖等。明天启年间,县人进士杨莹钟辞官回乡后,曾在此山筑寨隐居、增建万石楼、清虚阁、巢父居、心远堂、遂家焉等。
天成山遍地大石、巨石或垒叠衔接、或横纵交错、或兀立成台、成室,处处引人入胜。山上有一特殊竹类品种,茎呈四方形,状如筷子,有“罗远插筷成竹”传说,也为天成山增添了神奇迷人色彩。
天成峰岩石众多,有的独自兀立,有的累叠成景,有的高耸几十丈,有的形似活泼的动物。古人对岩石也有了神奇的命名,如:百丈屏、天游蹬、龟爬壁、鲤鱼石等。顾名睹状,的确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南坡有一洞室,洞高约5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可容数十人。洞壁北侧依山坡,东南西三侧悬空,古人用条石修砌石墙,留有门窗。洞里空旷明亮,空气流畅,尤使人惊讶的是,洞顶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相传明邑人杨莹钟告退后曾在此洞办学课徒,人们便称此洞为“布政厅”、“布政学”。
天成山的东麓是朝天岭,这里有条闻名的古驿道——朝天大道,唐朝起,它便是
漳州府、长泰县赴省晋京的一条主要通道。明正统五年(1440年),在朝天隧道口设立
巡检司。如今,浦角线经过这条古道,早已是天堑变通途。
这个岩洞依着山势,由数十个巨大的岩石自然累叠相支而成,洞长十多米,高约2米,宽约1.5米,洞底约呈60度的倾斜,洞的上下左右都是相叠的岩石。穿行此洞,须小心翼翼,手脚并用,匍匐身子,一步步地攀援或下滑。
天成山有不少神奇的景象,引人入胜。在一块巨石上,凿有一个深2米、面积约6平方米的圆水池,池中长年积水,永不干涸,人称之天镜池。另有一巨石,上有一块扁形石头,游人若在扁石踩动,便发出咚咚咚的声响,人称之
石鼓岩。奇特的景象各伴有动人的传说,如“天成漏米仓”、“罗远插筷成竹”,“杨布政羽化成鹰”等,为天成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