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即天柱山,在
安徽潜山县、山东平度市、山东枣庄市、湖北长阳县、福建南安市、陕西安康市、福建长泰县、山西忻州市、浙江杭州市等地区均有以“天柱”命名的山峰。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
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
南岳”。
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
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
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还拥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
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等称号。2005年9月,经专家评审,国土资源部批准天柱山为国家地质公园,面积135.12平方公里。
天柱山古时称高宝山,在巍峨秀丽的
大泽山西南的群山中,有一“孤峰秀峙,高冠霄星”,此即闻名的。它位于山东
平度市
大泽山镇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处,
海拔280米。天柱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
摩崖石刻。其
摩崖石刻中矗立在天柱山南边的郑文公碑,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
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
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
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
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
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1984年5月,
刘海粟登山为郑碑题词,赞为:“魏碑国宝,绝壁生辉”。
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国稀有的书法刻石艺术瑰宝,近几年来,来此观瞻者络绎不绝。
天柱山,亦名葛峄山,位于山东枣庄市
峄城区南偏东十五里。白山诸峰屏其前,仙坛诸山拱其后,承水自北来,绕其左麓而南流。山虽小而秀,四周峭绝,嶙峋苍翠,平地崛起,卓立若笋,屹然独处,不与群峰为伍,因而被世人誉为“
峄县之望山也”。
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史书有载。《诗经.鲁颂.闷宫》云:“保有凫绎”。《尚书·禹贡》云:“峄阳孤桐”。《尔雅》、云:“众山联络为绎”。古书所载与实地考证是基本相符的。峄境内域西北有凫山,东南十五里有葛峄山(注释谓“绎”与峄”同),峄山之阳多产峄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因此,乾隆二十六年重修《
峄县志》的序言中写迹“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
位于
湖北省长阳县城西34公里的清江北岸的国家级清江
森林公园旁。自唐开山设观以来,系道教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
武当山南北辉映,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当。天柱山
海拔1445米,它石笋
高标,孤峰峙立,拔地耸立,有健笔凌云之势。峰顶平坦,有清泉一眼,四季长流不涸。天柱峰独立,三座高130米的岩峰并峙,相距仅4米,两桥飞架三峰间,蔚为壮观,犹如擎天石柱。山上古建筑群宏伟壮观,唐始建道观,清同治年间,大兴土木,仿武当山修成地母宫、三帝宫、灵官殿、玉皇亭、玉虚宫、南岩宫等,开凿上山石阶一千余级。
位于福建省
南安西北部
蓬华镇境内,天柱山又叫万寿山。“一柱参天戴九重,千峰俯地拜万寿”便是天柱山生动的写照。
天柱山风景区有迷人的八景:即万寿山石巅、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觞、弈对八仙、望人
双阳、春烟锦柱、石井梁。相传当时八仙来此游玩,弈棋厮杀,山水陶醉,三天不忍离去,铁拐李说:“欲去需留迹,后会自有期。”于是便在华美桥下的石板上留下了这个脚印。至今,天柱山上有弈对八仙,华美水尾有
仙迹、仙人洞、仙人把盏、
摩崖石刻等遗迹,抚今忆昔,让人浮想联翩。
又名天竺山,主峰
海拔702米,属
巴山支脉。位于城西偏南约15公里瀛湖镇,与
安康水电站相邻。是
瀛湖风景区的一部分。
汉江从山脚下流过,山顶有唐代创建白云寺,“天柱伟峰”系古代
安康“八景”之一。
《兴安州志.山川志》载:“西南四十里曰天柱山,其高数千仞,昔人结寨以避寇,号寨子山,下有碧真洞,巨石封之,多腹蛇猛兽,人不能至”。民国荆仞千《安康乡土志》载:“天高为天竺,故名天竺山”。“天柱伟峰,俨然一擎天柱也”。山势巍峨,群峰环拱,苍松翠竹,交相晖映,鲜花芳草,斗艳争妍。游人登临山巅,举目远眺,城区全貌尽收眼底,但见汉江碧波宛似晶莹玉带,炊烟袅娜笼罩纵横阡陌,胜地佳境,招来历代诗人骚客纷至沓来,吟赋作画,各显其能。
位于
长泰县城东南25公里处,与朝天岭、双髻山相连接,成为长泰、
龙海两县的天然分界。主峰紫玉峰
海拔933米,峰巅有一巨石,高约30米,阔约17米,圆如柱,白如玉,并有黑色苔痕双纹自顶而下,人称“天柱”,山因此得名。
山多奇石,相叠相支,千姿百态,有石室、石库、石洞、石梯、忘归石、盘陀石、象鼻岩、观音岩、海涛岩、慈云岩、势至岩、屏风石、一线泉、应潮泉、香炉峰、观海楼、剑脊桥、仙人亭、超凡阁等20奇景和宋代
摩崖石刻。
山西的天柱山,在
忻州市静乐县城南1公里处。山形俊秀,古木参天,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天柱山耸立在汾碾交流之处。山间泉水清澈见底,风日
清河柳带烟,峻崛高处出龙泉(称其天柱龙泉),银河谁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传说王母娘娘赴
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翠,殿阁巍峨,风光秀丽,便停留赏景,今山巅岩石平坦,传为王母石炕,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
古城遗址至今犹存。
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陕西岐山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