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亦名葛峄山,位于
山东枣庄市
峄城区南偏东十五里。
白山诸峰屏其前,仙坛诸山拱其后,承水自北来,绕其左麓而南流。山虽小而秀,四周峭绝,嶙峋苍翠,平地崛起,卓立若笋,屹然独处,不与群峰为伍,因而被世人誉为“
峄县之望山也”。
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
史书有载。《诗经.鲁颂.闷宫》云:“保有凫绎”。《尚书·禹贡》云:“峄阳孤桐”。《尔雅》、云:“众山联络为绎”。古书所载与实地考证是基本相符的。峄境内域西北有凫山,东南十五里有葛峄山(注释谓“绎”与峄”同),峄山之阳多产峄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因此,乾隆二十六年重修《
峄县志》的序言中写迹“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
天柱山上原有一古寺,名
大佛寺,建于元泰定年间,其东北角建有佛母塔,塔高四十余米,九层,以方砖和楠木建成。绕塔
古树数百株,茂密阴森。邑人每年逢三月初三这一天,到山下承河水边媳游采兰,到佛母塔前祭祝膜拜,以驱逐不祥,祝愿永世安宁。
天柱山还建有贞修庵,据传是山下孔善人之女所建。孔女天生聪慧,心性好佛,听读各类经典,就能理解大意。孔女年龄该许嫁时,善人为她选择配偶,置办嫁妆,而孔女崇佛意志坚定,誓不嫁人,决意为尼,取法号为“性训”。随后在天柱山构筑茅庵作为居室,内自焚烛修行佛教经文,外自督农耕课税,用所积余金置了木、石、砖、瓦和工具。经过多年。建造大殿三楹。又经多年,先后建成了配殿、千佛阁、门楼、鼓楼,
钟楼等。穿门楼入院内,道旁古松参天,碑亭林立。其中二碑为
顺治、崇祯二帝的亲笔。穿过碑亭便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一钟,重吨余,撞其钟,音传数里。
钟鼓楼北即大殿。大殿极为壮观,雕梁画栋,飞檐走兽,饰以红、白、黄、绿各色,光彩夺目。殿内十棵大石柱,尤以四棵龙盘柱最为精美。其柱高4米,直径0.6米,柱上方为两只
凤凰,展翅欲飞,奔向初生的太阳。下面为二龙戏珠,似云生风从,吞云吐雾,一派生气。其图案构思之巧妙,雕刻工艺之巧妙,堪与
孔庙大成殿之龙盘柱媲美。
天柱山原本秀丽挺拔,再增建了大佛寺,贞修庵,更烘托了山的雄伟和名望,故峄县名人
贾三近、黄图昌等人为其作记,抒发,心中赞叹之情。
峄,
峄山,古之峄阳山,今之天柱山。 传说为共工氏所怒撞之“不周山”,见之《
论衡》。以“天柱”取“柱石中天”之意。绎与峄,通假字,《
尚书》云:“峄阳孤桐”,《
尔雅》语:众山联络为“绎”。山之阳多产桐树,为众山环绕,正合所载之地形地貌。又名葛峄山,“县东南十五里,县所由名也。”即《
禹贡》“峄阳山”,俗名柱子山。按《禹贡》、孔颖达《五经疏》以峄阳为葛峄。蔡沈《书集传》承袭此说。而葛峄属峄阳之说,首见于《后汉书·地理志》。唐章怀太子《后汉书注》有“其山产桐”。宋儒以前未有以邹峄山当之者。只有王应麟《诗传》断为邹峄。
朱熹说,其(
王应麟)独违旧说,似非无见要。以峄与邹,当时同属徐州,而两山皆不产桐。又:鲁南一带多产磬石,《禹贡》载:“后魏政始中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薛公孟尝君曾“以币求之”,“诸庙以为磬。”失传了2400余年的泗滨编磬,1978年在滕州市出土13枚磬石,其中2枚已经破损,无法演奏。音乐家杨俊滋先生在峄城区发现了磬石,添补了破损磬石,天籁遗韵又从鲁南重新响彻四海。吾地礼乐之胜,可见一斑。可为一证。
峄城东西横列两道山峦,皆属沂蒙余脉。天柱山,位于峄城区南偏东十五里,卓然独立,不与群峰为伍,南列之白山诸峰屏其前,北列之笔架诸山拱其后。四周嶙峋峭绝,平地崛起若笋,雄峙于巽方(东南)。静若虎踞,承水河北自沧浪而来,绕其左麓而入运河;动如龙盘,堪舆家断为“青龙之地”。“此山载在图经,为宇内三十二福地,杰然著名。”山虽小而秀,四周峭绝,嶙峋苍翠,平地崛起,卓立若笋,“峄县之望山也”。登览四方,可观县城万家楼台,承水环绕如带,平田万顷,绿树炊烟,此灵山秀水更当有佛道释尼寻此以渡迷津。大佛寺、贞修庵便是“山以小者为尊”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