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为庐山山顶最古老的寺院。东晋僧人慧持创立,旧名峰顶寺。
宋朝更名天池院。
明太祖赐名“天池护国寺”。明成祖敕“天池万寿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禅寺”遂为匡庐首刹,后寺废。
简介
出花径西行至仙人洞,再右侧上行,到锦乡峰上的御碑亭,专置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周颠仙碑,石质坚白细润。石制的亭四梁柱,浑厚凝重,典雅端庄,亭柱石刻联句有二:“四辟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据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元璋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朱元璋大军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周颠辞归,问其所住,答是庐山竹林寺僧。朱元璋派人往庐山竹林寺找周颠,至御碑亭西侧佛手岩,既不见人也不见寺,但闻钟梵之声,于是在崖上敕建访仙亭。找不到竹林寺,而传说中的寺址与天池山上的天池寺相近,便又敕令修缮扩充天池寺代替,御笔题额,大加赏赐,派高僧主持寺务。后来明成祖、明宣宗又赐寺额,因称三敕天池寺,此在庐山寺院中是独一无二的殊荣。现天池还在,但天池寺却云烟消逝了!
卸碑亭西的天池山上有一方池,池中有泉水涌出,终年不涸,又称神泉。据说有时沸涌泛泡,山下即起层云。天池寺因寺前有天池而得名,为慧远法师之弟慧持所建。到了明代,天池寺地位特殊,每逢春秋,地方官要亲到天池躬祭。每年岁首元旦,庐山各寺僧人,也都要往天池寺敬香朝拜,并成为定例。
天池寺在古代还有一奇异现象,号称“佛灯”。僧人们认为只有向菩萨虔诚地祷告时,佛灯才会出现。明代王守仁游天池寺,作《文殊台夜观佛灯诗》:“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诗词
天池寺 程颂万
废阁凌虚松扫坛,①聚仙亭上一凭阑。②
近攀南斗七千仞,③直下东林十八盘。④
潭古龙鱼淹昼晦,⑤塔荒猿鸟竟高寒。
神灯夜夜来相照,⑥莫讶天边行路难。
【题释】天池寺,位于
庐山西部的天池山顶。初为晋僧慧远所建。原名峰顶寺,是庐山较早的寺庙之一。宋嘉定年间重建,改称天池院。规模宏大,后毁于兵火。明太祖
朱元璋称帝后,为感激周颠和尚,于明
洪武6年(1373年),下诏重建,赐名“护国寺”,并赐铜钟、铁瓦、象皮鼓、乌金太子像等供奉寺中。明嘉靖年间重修,
王守仁、
何迁分别为重修后的天池寺题写了“庐山最高处”、“天池大观”匾额。当时,宏伟壮丽甲一山。后迭有兴废,现仅剩遗迹。
【作者简介】程颂万,字子大,一字鹿川,晚年号十发居士。
清同治4年(1865年)生。
湖南宁乡人。做过
湖北候补道。善为词章,与湖南龙阳易顺鼎、湘乡曾广钧称为“湖南三诗人”深为张之洞等所倚重。尝创设广艺兴公司,分造纸、印书、漆、木、竹绣等六科。晚年研究古文,工书画。1932年在
上海去世。著有《程典》。
【说明】
民国初某年6月,程颂万由莲花洞乘轿上牯岭,写了《牯岭篇》,成为历代文人中第一个歌咏牯岭的诗人。这次,他游历了莲花庵、女儿城、小天池、大天池、种龙宫,屋脊岭“庐山最高处”等名胜,最后经十八盘古道下山到东林寺,所到之处,皆有吟咏。此诗就是这些吟咏中的一首。
天池寺
【注释】
①凌虚:指天池寺西侧的凌虚台,明户部主事建阁于台上,名凌虚阁。今废。
②聚仙亭:位于凌虚阁西,以祀天眼尊者、周颠仙、赤脚僧、徐道人。
③仞(rèn刃):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般八尺为一仞。南斗:星座名。
④十八盘:指天池山麓的十八盘登山道。此道为明代主要登山道之一。
⑤龙鱼:即
蝾螈的一种,隶属
两栖纲,
蝾螈目。其长5-6厘米,长尾,四足,前足五爪,后足五爪,背墨黑,肚皮桔红色,两侧有绚丽的花纹。
⑥神灯:即佛灯。传说在朦胧的月夜,天池寺前山谷中,世有点点如同灯光般的亮点,闪闪烁烁,人称“佛灯”。
天池寺
天池寺 ( 明 ) 张时彻
我向空中拾瑶草,翩翩使节来何好。
白云迷路合复开,星河挂户夜长晓。
朝来风雨暮来晴,曲岭回回碧草迎。
芙蓉昼见金银气,宝塔宵看舍利明。
文殊台前百尺松,枝枝诘曲盘虬龙。
松根云雾须臾起,化作天边千万峰。
滚滚长江白练飞,岩石壁青天围。
神仙洞口一经过,丹砂却上绿萝衣。
夜半山腰震雷起,白龙下饮天池水。
俄然吐作山下云,疾风化雨三千里。
【作者小传】
张时彻,字惟静,号东沙,县(今
浙江省)人。明嘉靖奎未(1523年)进士,曾为福建参政,官至兵部尚书。平素以风雅闻名,著有〈芝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