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史馆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27日。馆员们于古稀耄耋之年,欣逢盛世,精神焕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或勤于著述,或挥毫泼墨,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海外联谊等领域,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史馆简介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27日。近六十年来在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统战联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聘任文史研究馆馆员318人,现有馆员100人(其中包括台湾、澳门名誉馆员3人),其中民主党派成员28人、中共党员26人、无党派人士46人,平均年龄73岁。馆员均是年高德勋、造诣鸿深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多年来,馆员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在文史研究、艺术创作、民主监督以及海外联谊等领域卓有建树。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现任领导班子成员为党组书记刘志永,副馆长陈雍,党组成员、副馆长马竞,党组成员、秘书处处长王宝贵。
主要工作
文史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自创办《天津文史》以来,共计出版46期,为馆员发表著述文章开辟了园地,对津沽地方史、民俗学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抢救馆员的学术创作成果,编辑出版《馆员著述丛书》,已经出版《吴玉如诗文辑存》等6部专著,拾遗补缺、系统地保留了天津地域文化学术成果。另外,还编辑出版了《王襄著作选集》、《津门画坛掇英》等各类学术、书画专著200余册,为天津的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艺术创作方面成绩斐然。馆员虽年近古稀之年,但欣逢盛世、老骥伏枥,潜心创作、寄情山水,积极参加反映时代主旋律,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主题书画创作活动,完成了《西部颂歌》、《欣欣向荣》、《嵩寿万年》等一批书画巨制的创作工作,并无偿捐献给国家,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统战联谊方面成效显著。积极联系市有关部门及香港、澳门方面,在港澳举办了“天津二十世纪中国画展”及“津门绝活--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展”,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在宣传天津新变化的同时,馆员们也发挥与家族成员、亲朋故旧海外联系较多,影响较大的优势,为促进津港澳三地的友好交流搭建了平台,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积极参与。馆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扶贫济困、赈灾助残、支教拥军、文化下乡、艺术辅导、慰问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等活动中,踊跃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已故王襄馆长和著名收藏家张叔诚等馆员,或将毕生搜集珍藏的甲骨文物、或将宋范宽《雪景寒林图》、青铜器西周克鎛等国宝级文物捐助给国家。在抗击非典和汶川地震等大灾难面前,馆员更是表现出了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大爱精神,创作和捐献了一大批书画精品。
馆员概况
建馆以来先后聘任馆长2位、副馆长7位。首任馆长王襄,是我国最早鉴识及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现任党组书记赵金水,馆长王大川,副馆长李月春、郭元之。建馆至今累计聘任馆员275人,现有馆员90人,其中民主党派成员38人(民革5人、民盟14人,民进5人、农工2人、九三1人、致公党2人);无党派人士52人,中共党员9人;在馆里领取生活费的馆员20人,领取生活补贴的5人。文史馆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他们大多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某一阶层的代表人物,在历任馆员中,既有前清贵族、名人后裔,也有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军政要员,工商名人,更多的是文学历史经济、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或称誉津门,或蜚声海外。如:甲骨文专家王襄,古文字学和考古学家陈邦怀,诗词家寇梦碧,绘画大师刘奎龄、刘子久,书法大家吴玉如,著名评书艺人陈士和,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宫白羽等。馆员们大都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关注政治,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熟悉历史,撰写了许多史料价值较高的著作和文章;他们专于治学,创作出大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精品。
馆务交流
山东省文史馆在认真做好为馆员服务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全国各馆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共同举办学术研究、文化活动。与中央馆、北京馆联合举办了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与日本友人合作编辑出版了反映日军侵华罪行的《历史不能忘记》丛书,与天津佛教协会合作出版了《天津文史-李叔同研究专辑》等,这些活动增强了自身活力,扩大了文史馆的社会影响。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天津市文史馆.国务院参事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8 15:02
目录
概述
文史馆简介
主要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