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文岩渠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部的一条骨干防洪排涝河道,流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四县,流域面积2514平方公里,流域内有耕地218万亩,人口147万。天然文岩渠属黄河一级支流,流域位置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太行堤以南,临黄堤以东,京广线以西。全渠长160公里,河源至河口高差27米,下游平均宽度20米。
形成变迁
沟渠的形成,均源于黄河泛决后的自然流向,劳动人民顺曲弯流向疏浚。排除水患,逐步裁弯取直,形成沟渠系统化。
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改道,徙阳武光禄村,顺禹河堤南侧东下,经韩庄入延津县大、小潭村,在本县境内即形成文岩二支和一支前身。
元至元廿五年(1288)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弯曲流向,为天然渠下游较早前身。
明崇祯四年(1631)河决胡村铺,冲阳武任家村,形成任家潭。河水几入城,漫流东北而下,成为文岩渠东、西关支渠和文定渠前身。
清雍正元年(1723)河决马营,洪水三股而东:北股顺禹河故堤南向东经获嘉县红荆咀过本县黑龙潭、黑洋山、北刘庵、阳阿、河底铺、老河、黑石入延津县境,形成了今文岩一支、七支、九支一斗等渠前身;中股经王禄、圈里、口里、磁固堤、新集、阎坡、石佛、东脑、明石、别河、李庄入延津,成文岩渠阎坡支排、许堂支排、天然渠二支、东关支、文定渠、文岩六支等沟渠前身;南股沿黄河堤北侧而东,经原武、马头、辛口、老河入封丘县成为天然渠、天然一支、老河排前身。
清乾隆十六年(1751)河决阳武祥符朱十三堡口门,冲成祥符朱潭;沿堤东流,至篦张复决老堤,形成篦张潭。河水经太平镇分作东、北两股:东股东下老河洼入封丘,为文岩、九支前身;北股顺天然渠北下注延津,为文岩六支渠前身。
干流概况
天然文岩渠长垣大车集以上为天然渠和文岩渠,经原阳、封丘至大车集以下两渠会合,称天然文岩渠。河道长147公里,流域面积2555平方公里,沿左岸临黄大堤至濮阳渠村入黄河。
天然干渠
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1721-1723),黄河连续三年在武陟马营决口,水灌原、阳地方。雍正八年(1729),阳武县群众顺水流向挑挖成断断续续的渠沟,乾隆初年疏浚成渠,西起娄谷堆,经太平镇折向北,至李庄注入延津;乾隆二年(1737)原武县开浚西段:西起王村,至娄彩店入阳武。该渠沟群众时称“城南沟”又称老天然渠。此后曾数次疏浚全渠。1955年,河南省水利厅、新乡专署水利局组织原阳、延津、封丘、长垣四县对此渠和文岩渠进行统一规划勘测,1956年开始施工整修。本渠西至王禄南,沿大堤向东直入封丘县,在本县境内长56.1公里,流域面积241平方公里,出境流量为27立方米/秒,在本县有支渠五条。
天然渠从獐鹿市乡仝庄村入境,流经獐鹿市、娄堤、荆隆宫、司庄、城关、冯村、潘店、油坊、留光、黄陵等乡,从黄陵乡陶北村北进入长垣县境。境内流长42.2公里,流域面积499平方公里,渠宽24米,排涝标准为三年一遇,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排水量285立方米/秒。
文岩干渠
清乾隆二年(1737),原武知县吴文火斤于原武北部开人然渠。嘉庆二十四年(1819),河决娄堤口,在黑洋山南形成“江沟”。民国14年(1925),阳武县长赵承钦于县东北开一“赵公渠”,起自大张寨,经县城西北延州入延津县。1941年,将全渠疏浚,因下注延津县文岩村,故定名为文岩渠。1956年重新规划整修后,西起王禄村北,过城关北,西北行,经韩庄东北入延津境。在本县长46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可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在县境内有支渠十余条。
源于原阳县祝楼乡王录村,自新安乡安乐庄入境,向东经小潭、僧固两乡至高寨乡大留固出境,境内长24.6公里,设计除涝流量71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2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328.7平方公里。清乾隆七年(1742)疏浚,道光二十四年(1844)延伸,民国14年(1925)疏浚。建国后,先后于1956年、1963年、1964年、1967年、1969年五次整修、延伸、拓宽、疏浚。辖文岩三支、文岩四支、文岩五支、文岩六支、文岩七支、文岩八支、三里庄排、文岩故道、文定渠九条支流。
文岩渠从陈固乡西守宫村西入境,流经陈固、居厢、黄德、戚城、赵岗等乡,从赵岗乡西惠寨村东北进入长垣县境。境内流长32.5公里,流域面积439平方公里,平漕流量为15~35立方米/秒,排水能力为249立方米/秒。
水文特征
1979年测量,天然渠淤积量达400多万立方米,文岩渠淤积量达700多万立方米。主要是引黄退水、黄河顶托及流域内土质松软所致。流域内4大引黄灌区(祥符朱、大功、韩董庄、大车集)1983~1987年年平均引黄水量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6.8万亩,年平均退水27亿立方米,占引黄水量的53.9%。引黄退水造成河道大量淤积,致使河道防洪除涝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上升。1988年原阳县沿文岩渠王禄至米庄段清淤33公里,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至1987年已植树22万株,绿化干流堤防110公里,占提防总长度的61%。
主要支流
天然渠系
天然一支,原为清雍正八年(1719)的原武城北沟。1956年扩修后定名。由张村至杨大寨止,全长14.3公里,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0.6立方米/秒。
天然二支,1956年开挖,起于张居哕庄,止于娄谷堆,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流量7.12立方米/秒。1969年,从南赵庄以上改入文岩渠阎坡支排。
天然三支,1956年开挖,起于大张寨,终于马头西,长4.1公里。1964年废,改入文岩渠。
天然四支,1956年开挖,由小毛庄至太平镇,长5公里。1964年废,改入文岩六支渠。
天然五支,1956年开挖,由桃园至封丘县于店北,全长3公里。1967年,因封丘县于店引黄放淤修围堤而废。
付里庄排渠,天然五支废除后,1969年由付里庄东挖一南北沟代之,称付里庄排渠。
文岩渠系
文岩一支,1955年开小渠沟,1956年扩修后定名。西起黑洋山北,东至程庄北,长12.8公里,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可排水流量11.5立方米/秒。1970年,将该渠向西延至黑龙潭村,1971年,复延至获嘉县贺庄。
文岩二渠,1955年挖成小沟,1956年扩展成渠,起自贺屯东北,止于韩庄东北,长16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流量21.8立方米/秒。
许堂支排渠,1957年开挖。由小胡庄至靳堂东,注文岩干渠,长11.2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流量6.4立方米/秒。
阎坡支排渠,1957年开挖。由大胡庄至柴庄入文岩干渠,长16.8公里。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流量14.6立方米/秒。
西关支排,本为老文岩渠段,建国前称“赵公渠”,1956年为使文岩渠道裁弯取直,将李学彦庄至城西北一段改为西关支排。渠长9公里,流域面积48.6公里,流量9.82立方米/秒,后又将渠向西延至棘针坟西南。
八里庄支排,1957年开挖,由李聪寨至板庄东入文岩干渠。渠长8.9公里,流域面积22.1平方公里,流量9.1立方米/秒。
东关支排,原为文岩渠段,1956年文岩渠规划后,将司寨以东至张士道庄以北的该渠道改称东关支排,并向南延伸至朱庄。渠长13公里,流域面积19.2平方公里,流量4.25立方米/秒。
文定支排,民国初年,由王营至文定段已挖通成渠,并定名文定渠。1954年,将下段由王村西向东开挖,而入老天然渠(今文岩六支)。1956年,又将下游改由桑园东、土山东北入延津县后注文岩干渠,上游向西南延至宣化堡。在本县境长22.6公里,流域面积87.7平方公里,流量21.6立方米/秒。
文岩六支,原为天然渠一段。1956年,将太平镇至北李庄入延津县境之河段改入文岩干渠,定名文岩六支。在本县境内长16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流量15.9立方米/秒。
文岩七支,1956年开挖。由化庄北至牛博士寨东南,再入延津县注文岩干渠。在本县段长6公里,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流量7.6立方米/秒。
王村支排,1954年开挖,原为文岩渠下段,1956年,文定渠改由文定北流,此段起于孙庄,止于别河东北文岩六支,遂改称王村支排。
文岩九支,1956年开挖,由柳园北至赵胜庄东入封丘县境注文岩干渠。在本县长17.8公里,流域面积96平方公里,流量20.2立方米/秒。
文岩九支一斗排渠,1956年开挖,由吕寨东南至赵胜庄东,入文岩九支排渠,全长10.4公里,流量10.6立方米/秒。
老河排渠,1957年开挖。由虎张东南过东老河东北,注封丘县境入文岩九支排渠。
治理开发
清道光十六年(1836),挑挖天然、文岩渠。自延津太行堤决口堵复之后,阳武、延津两县上游积水,顺天然渠、文岩渠两条道下泄。出封丘境入长垣县顺太行堤东流。后因天然、文岩两渠年久失修,未加疏浚,渠底淀淤,渠身堵塞,一遇大雨,水流不畅,往往漫溢成灾。封丘知县张昀为稳定百姓情绪,减少涝灾,迭具文呈请河南省布政使司,要求挑挖天然、文岩两渠。后得上司批准,便兴工挑挖,渠道因之疏通,减轻了漫溢积涝之灾害。
民国年间,天然支渠蜿蜒曲折,甚至形成九十度的大转弯。遇有大涝水流不畅,冲刷堤岸,经常漫溢成灾。荆隆宫村金大建和宋所村宋老北等,倡导开挖天然支渠。此渠自九甲南向东北流,经刘村、牛厂至桑村东北入文岩渠。
1955年前为小规模治理。1956年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渠系进行全面治理。即:天然渠自王禄至大车集101.9公里,文岩渠自原阳圈里至大车集102.6公里,天然文岩渠自大车集至入黄河口裁弯后为46公里,共完成土方1404.4万立方米;疏浚支渠19条,完成土方542.9万立方米;修建滞涝区4处,蓄水107万立方米,完成滞涝区土方251.2万立方米;公路桥新建11座,扩建3座,农用桥新建138座,扩建6座,涵闸新建64座,扩建4座,全部完成土方1947.3万立方米,连其他建筑工程共投资608.2万元。
1958年起,大搞引黄灌溉,天然渠仝庄以上和文岩渠白庙以下成为原、延、封灌区的总干渠,致使河道普遍淤淀与附近地面相平,大车集平槽泄量仅30~50立方米秒,约合3年一遇除涝流量的20~30%,内涝严重,盐碱地发展到122万亩。1962年以后暂停引黄灌溉。1963~1965年进行天然文岩干渠扩大治理,治理标准为60年代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主要工程有:天然渠五支口至大车集42.2公里,文岩渠原阳西关排口至大车集785公里,天然文岩渠大车集至三河村入河口46.2公里,同时,对文岩九支、天然七支等5条较大支流,按60年代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 共完成土方1526.6万立方米;新建、扩建桥梁52座,建涵闸62座,全部工程投资2141.88万元。
流域情况
该渠发源地为焦作市武陟县张菜园村,分南北两支,南支为天然渠,北支为文岩渠,流径新乡市境内的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至长垣县大车集汇合后称为天然文岩渠,再向东北行于
濮阳县渠村乡三合村
渠村分洪闸南端入黄河。天然文岩渠流域跨
焦作、
新乡、
濮阳三市,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封丘、长垣、
濮阳八县。其中以原阳、延津、封丘、长垣四县为主,占流域面积的97%,其余四县只占流域面积的2.8%。流域内现有耕地217.86万亩,人口146.4万人。
2工程现状
2.1河道现状
(1)天然渠。天然渠从武陟县张菜园经原阳县的娄新庄、奶奶庙、老河,封丘县的黄庄、辛庄、三格堤到长垣县的大车与文岩渠交汇。全长96公里,有支流10条,流域面积739平方公里。设计标准为:除涝三年一遇,流量62立方米/秒,防洪十年一遇,流量108立方米/秒。除涝水深2.6米,河底宽16米,河底纵坡1/6000,主河槽内边坡1:3,堤顶宽4米,边坡1:3。天然文岩渠下游傍依黄河大堤,水面清澈广阔,翠柳依依是黄河生态旅游的靓点,也是
濮阳黄河水利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支流情况
北支文岩渠自何营至大车集,依太行堤东流,全长103公里,有支流12条,受水面积1672平方公里,为流域内主要排涝渠道。南支天然渠自何营至大车集,沿黄河大堤北背河洼地东流,全长96公里,有支流10条,受水面积653平方公里,为流域内排地下水、拦截黄河渗流的主要河道。两支流经长垣市大车集汇合后称天然文岩渠,沿临黄大堤东北流至河口,长46公里,流域面积227平方公里。河底宽80米,堤距220米,设计流量155米3/秒。1974年洪峰达207米3/秒。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2公斤/米3。为豫北地区大型骨干排水河道之一。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