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材质音乐《天籁》,作曲家
何训田创作于1982年。《天籁》的出现证实了何训田1982年创立‘
RD作曲法’之理论的存在与主旨。《天籁》共有39件乐器,均由何训田亲自设定和制作,有的是新发明的乐器,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两者的结果推进了乐器史和音色史的发展;在创作、演奏、乐器、记谱等方面,尤其当采用一线谱记录的方式对的指挥和演奏家来说,乐谱是天书;《天籁》于1989年获得美国国际新音乐大赛唯一的杰出成就奖。作品被誉为“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天籁》创作于1986年,这部为七位演奏家而作的室内乐堪称
RD作曲法的典范,成为早期重要代表作。《天籁》完整地体现了该作曲法,是音乐整体变革的成功之作。全曲共用三十九件乐器,均由何训田发明和改制,两者的结果推进了乐器史和音色史的发展。仅仅乐器的制作就用了半年的时间,乐器选用数种不同的律,分别为Rc234律(公差234律),Rc117律,Rc100律,Rcc13律,Rbb1.27律(公比1.27律)和偶然律等等。由于律制的改变带来记谱方式的改变――新创制一线谱,记谱的改变带来演奏方式的改变,对应法组织任意律构成新结构的改变又导致听觉及生理和心理的改变。
1986年
上海音乐厅举行的中国唱片奖音乐会上,由何训田亲自指挥演奏《天籁》,依据他的总体思维,《天籁》的演出是无灯光的,七位演奏者在不同宽度不同高度的空间位置上演奏。这些从天上地下传来的远近不同的声音令听众既惊奇又意外,但这种在现代作品音乐会上首次打破视觉常规的作法使当晚演出无法记录,当电视台导演征求何训田是否可以将光线调强以便录像,何训田说“我需要艺术效果,不需要录像”。
《天籁》是
RD作曲法典范之作。以任意律(R)思维构建音乐材料,以对应法(D)原则结构声音版图。
任意律思维源自‘三时说’,‘说’中提及人类律制发展脉络,即由人类初始时期无意识自由声律的‘第一时’经由
十二平均律等整齐划一单一律制思维的‘第二时’到自由选择自由裁剪声律材料的任意律的‘第三时’。虽然处于‘第二时’的十二平均律已出现二十四平均律或在此基础上更小音分值的微化工程等等,但无论怎样,单一律制思维未被推翻,声音材料类种未被颠覆。“人类音乐不可能终结在十二平均律上”,人类当然不会满足单一‘统治’,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长期处于被‘捆绑’的束缚中而不自知。任意律在数量上的无穷无尽穷尽了律制的所有可能性,律制从黑白走向彩色,从有限走到无限,在根本上进入了自由平等的国度,即每一律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每一律即君主,每一律即臣民。任意律思维及技术的彻底性可以称为律制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万象世界的引力与结构即‘元’法。由一个物通过对应方式产生另一物以及无限物的方法即对应法。一个物与另一物属于同质,另一物与一个物属于不同量,量与量派生物种无量类种万象。对应法中,一个物与另一物称为初值体和初值体对应体,即一个初值体通过对应方式产生另一个初值体对应体以及无限个初值体对应体的方法。初值体和初值体对应体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唯一固定标准,没有时间空间的方位关系。所有‘体’是平等的、互为的、贯通的,彼此‘互为初值互为对应’。对应法以本质的思维和方法实现了统一与变化的转换。
RD作曲法的变革带来了《天籁》全面式的创举。
何训田,著名音乐家。1981年创立“三时说”和“音乐维度论”等元理论;1982年创立“RD作曲法”,是中国当代第一位用自己的作曲技法创作的作曲家;1995年开创了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第一张中文唱片的历史,创作的《
阿姐鼓》、《央金玛》等音乐全集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销量数百万张;1996年创立“结构流作曲法”;2003年完成人类第一部献给所有物种的元音乐《
声音图案》;2008年完成人类第一部前意识音乐《
一訸上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BBC、ABC、CNN、NHK等全世界数千家新闻媒体和学术刊物评述了他的作品、作曲技法和创作思想。他的理论和作品被喻为“具有划时代意义”。
纽约时报称他“帮助中国人实现了让其音乐走向世界的理想”。
1986年《天籁》获〖首届中国唱片奖〗室内乐作品第一名;1986年《天籁》由作曲家指挥在上海音乐厅首演,音乐界内外为之震动;1988年何训田作为中国十位作曲家之一出席〖美国海峡两岸作曲家会议(纽约)〗,发表《天籁》等作品;1990年《天籁》获〖国际新音乐作曲家比赛(美国)〗唯一的〖杰出音乐成就大奖〗。 The Outstanding Musical Achievement Awardof The International New Music ComposerCompetition USA 1989-1990;2003年06月至10月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之〖中国现代艺术展〗演播《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