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车,是自贡人对井盐采卤A字型木制井架特有的称谓。天车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得名由来
天车,又叫作天车架、井架,其名最早出现于1628年(明朝崇祯元年)的自流井《李氏族谱》。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富顺县令
吴鼎立在《
自流井风物名实说》中,第一次对天车的结构和高度做了文字描述。
1916年(民国五年),林振翰编著的《
川盐纪要》中,第一次出现了自流井天车的照片。
1917年,日本东亚同文会出版了《支那省别全志》,自流井天车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国外大型出版物中。
外观形态
天车是井口正上方竖立的高大木质井架,由成百上千根质量轻、耐腐蚀的杉木捆扎而成,高度可达百米。天车上下各安装定滑轮,通过汲卤绳连接,以牛力拉动提取卤水。
历史背景
千百年前,历代盐工在自贡这片土地,先后钻井13000多口,相当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
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A字形塔式井架,由以下构件组成:1.正身;2.天箍头;3.支竿;4.倒挂;5.线盘(支撑正身用);6.横穿;7.剪刀架;8.大倒挂扒扒(井架纵横架);9.牌坊架(推滚子用);10.翻山辊子(人字梁,换滚子用);11.楔子(固紧捆绳用,并用作人上天车的踏阶);12.风篾;13.风篾桩;14.万年桩(转向滑轮支柱);15.撑石(支撑万年桩用);16.吊石(悬吊万年桩上,用以支持和固定地滚);17.地箍头(转向滑轮基座);18.地夹板(轴承座,承放地滚轴);19.飞蛾;20丁头;21.腰风;22.天辊子;23.天夹板;24.地辊子(又名地滚,地面转向滑轮);25.羊耳;26.辊把子(滑轮轴);27.座子(滑轮轴座);28.轴瓦;29.轴承盖;30.油圈。其中以正身、天箍头、天夹板、天辊子、支竿、倒挂、穿剪、风篾为天车结构的主要部分。
文物遗存
燊海井
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燊海井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吉成井盐作坊遗址
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组成,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盐井和天车最集中的区域。将在遗址上建设新场馆(
自贡博物院)。
双成井
作为
盐都植物园的核心景观,双成井占尽天时地利,曾在2011年、2016年进行修缮,周边设置有井盐开发浮雕和井盐历史文化墙,成为我市保存较完整的天车之一,开创天车保护的另一种途径。
宝隆井
宝隆井位于位于自流井区
郭家坳街道火井沱社区十组。该井坐南向北,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完钻于民国二年(1913),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金流井
该井仍可日产2000立方米天然气,并以38.15米的“身高”位居自贡市现有天车第二高度。
天福井
贡井区艾叶镇大码头社区4组
天福井原址之上,按“修旧如旧”原则复建了一座高18.1米的四脚天车。这是国家级非遗“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保护传承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小桥井
位于自流井区
同兴路与
石缸井路交接处的
小桥井,是自贡现存“资格”最老的天然气井,自贡市对其进行过几次整修,目前井口已封,周围进行了景观打造,供游人参观游览。
社会评价
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作为
井盐文化标志性符号的天车,是
千年盐都的历史见证,是历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自贡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和载体,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文化旅游资源。
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时至今日,自贡地区得以保留的天车所剩不多,它们伫立在自贡土地上,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自贡辉煌的盐业历史。
保护措施
2021年,自贡市出台《
加强自贡天车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从努力营造天车保护良好社会环境、依法落实天车保护管理责任、加大天车保护资金投入、创新天车保护利用途径、加强天车维修专业人员培养等五个方面加大天车保护力度,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现存天车全面加固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