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雪色,人们赞为美景。
太原有个“天门积雪”,与其它雪山相比,独具特色,是佼佼者。
中国有名的雪山很多,像甘肃的
祁连山雪山、四川的
岷山雪山、台湾的
浊水溪雪山……这些雪山都是以广袤或常年积雪而出名,但仅仅积雪而已。天门山雪山则不然,来这里不但能欣赏到
高山积雪的美色,还能惊见一个美丽的冰晶奇观。游过“天门积雪”的人无不啧啧称美,叹为奇迹。这里,正是因为它的奇观,自古就被列入了太原外八景。
双龙泉、乾烛谷均为北都晋阳附近名胜。双龙泉即今太原市
阳曲县西北的南、北龙泉。两泉相距仅五百米,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荫翳。泉旁有大安寺,建于唐初,寺内有佛塔一座,俗称“唐僧宝塔”,为贞观年间高僧玄奘法师传经之所。乾烛谷太原西北的一条峡谷,古代为晋阳通西北诸州的孔道,其东口为著名的天门关,隋炀帝曾在此开辟交通,修设栈道,故名杨广道。此地山崖如削,谷径幽深,“天门积雪”为古代晋阳八景之一。就在这山崖如削、谷径幽深的天门关下,当时的并州总管杨广架设栈道,修筑了北上的驰道,史称
杨广道。当年,第三次北巡的隋炀帝杨广就是由晋阳出发从这条驰道北上,率领十万吏卒宫女巡幸
宁武天池的
汾阳宫,并在那里住了五个月。
天门关位于太原北郊
东关口村北一华里许。
清道光《
阳曲县志》载,“二山回合如门,在县之乾方,故曰天门。”天门关始建年代不洋。明末山西巡抚
陈纯德所建的“全民堡”,现已无迹,关垣版筑土城,今乃断续残存。从现存的遗址可大概看出当时的规模。关门的础石30年前尚在,60年代因修筑公路时被破坏。关上的“六郎庙”于1947年被
阎锡山军队拆毁,修了碉堡。现存遗迹仅剩庙前门阶一段,侧石一对。
天门关西北山峰,现存六个土石混筑的基台,直径每约二米,相传是杨家将插旗的旗墩,关之西南山麓,有一爿背风朝阳土凹,传为杨家将练武场地,现在已辟为良田。关南二百米处原有“观音庵”一座,而今已成一片废墟,只留一匾修庵碑石,诉说着当年修庵的缘由。
天门关东南二公里处的“杨家井”又称
马刨泉,泉眼口径约三米,深约五米。俚传此泉乃杨家将战马马蹄踢刨而成,故名“
马刨泉”,天门关北去11公里是
西凌井村,历史上叫做“凌井驿”。再北25公里为“两岭关”,史称“婆娑隘”又称“凌井口”,是为兵家驻防要隘。在这里隘口附近,现存老爷庙,古道桥和茶房(一名寮房)等遗迹。从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两岭关桥,路碑石中,可窥其演变之一斑。
天门关凌井口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势险要,沟谷曲深,史称“乾烛谷”。谷的东侧崖间,旧有
栈道一条,俗呼“羊肠坂”,又名“杨广道”,是隋炀帝杨广做晋王时所筑。当年,他由此栈道北出巡游所经之“天栈”,“好汉坡”等栈道险段,至今仍寻觅可见。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曾跨天门关,行经乾烛谷。传统戏剧《
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便是暮出凌井驿,夜闯乾烛谷,而与母佘太君相会于天门关内的向阳店。
天门关曾是太原通往静乐,宁武等晋西北八县的古道咽喉。明代山西巡抚
苏惟霖的律诗《天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