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
秦岭山脉主峰,中国大陆东部第一高峰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太白和西安市周至三县交汇处,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主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自古以来,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华夏。
名称变迁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尚书·禹贡》谓之“惇物山”。《史记》称其“嶽山”。《汉书·地理志》称其“太乙山”。《魏书·地理志》,始称“太白山”,沿用至今。太白山因“其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坠圭峰(山名,位于户县东南)西,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魏书·地理志》)
太白山名由来已久,现代地理定义的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鳌山(古称武功山)以及联接二者的西跑马梁等。原太白山与鳌山(古称武功山)东西对峙,又有东、西太白山之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攻灭殷商建立了西周,分封诸侯。感泰伯禅让之恩,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为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西边的山峰(今称鳌山,古称垂山)命名为“武功山”。
太白山在《尚书·禹贡》谓之“惇物山”,《说文解字》云:“惇者,物之丰厚也。”可见古人早对其得天独厚的物产便有发现,以“惇物”名山,也可见当时经济发展与此山关系密切。
汉书·地理志》谓之“太乙山”,据传说为太乙真人修炼之地。《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称为“太白山”的,《古今图书集成》《关中胜迹图志》《郿县志》等均有记载。
“太白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中,隋、唐后直沿用至今。太白山与鳌山(古称武功山),山高势险,故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说。
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过去,人们以太白山气势岿然,风雨无时,仅在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俗呼“开山”。六月以外,雾雪塞路,人迹罕至,俗称“封山”。以至《水经注》有“山下行军,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的近乎神话之说。现代人已不受什么“开山”、“封山”限制,即可随时登山。“不得鼓角”、“疾风雨至”的说法,仅只能说明山上气候变化无常。
鳌山,古称垂山、武功山,“其山冬夏积雪,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坠圭峰西,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位置境域
太白山地跨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眉县和西安市周至县境域。北以山脚、峪口为界;南以湑水河为界,至老县城、黄柏塬;东以黑河为界,至黑水口、沙梁子、厚畛子;西以石头河、红岩河、大岭、小岭为界,至嘴头镇、和平桥、大包梁、香面沟口。山域面积2379平方公里,其中太白县域1120.6平方公里,占47.1%;眉县县域466.7平方公里,占19.6%;周至县域791.2平方公里,占33.3%。
北自山口、山脚,以石头河为界;南至老县城、黄柏塬,以湑水河为界;东自黑水口、108国道沙梁子桥、厚畛子,以黑河为界;西至太白县大贯子梁、大岭(太洋公路)、干篷寨,以鲁家崖沟、苏家沟、小岭梁为界。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3°41′49″~34°11′22″和东经107°15′43″~108°13′28″之间。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
太白山区面积237940公顷,其中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325公顷,占23.7%;陕西省太白林业局35443公顷,占14.9%;太白县乡、村集体山地37224公顷,占15.6%;眉县国有林场及乡村集体山地42222公顷,占17.8%;周至县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乡村集体山地66726公顷,占28%。
主要山峰
山系构成
太白山系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巨大褶皱断块山地,太白山域内秦岭主梁横亘东西,蜿蜒约120公里。以拔仙台、跑马梁、文公庙、太白梁、鳌山为中心,延伸支脉7条,支梁60余条,高峰54座(海拔3000米以上),中低山名峰44座(海拔650米~3000米),形成了完整的太白山山系。
太白山系以鳌山、跑马梁、文公庙梁为中心,向外延伸较大支脉7条:
鳌山西北支脉,由鳌山向西北,经娘娘台、大贯子梁,折向西南,经南天门、狮子岭、杨家山,终于留坝县江口镇,是褒河支流太白河、红岩河的分水岭。
鳌山西南支脉,自鳌山向西南,经大岭、乌木梁、摩天岭、转角楼、香炉山、鹅风包、溜石板梁、汉王山,止于汉台区河东店镇,为汉江支流褒河、湑水河的分水岭。
鳌山南支脉,由鳌山向南,经小岭、干蓬寨、大包梁,止于太白县二郎坝村,是湑水河支流观音峡、红水河的分水岭。
跑马梁东北支脉,自跑马梁向东北,经拔仙台、文公庙梁折而向东,经上板寺峰、西黑嘴、小岭子、一脚踏三县峰、关城子梁、青冈砭、姚家梁、虎峪梁,终于周至县黑水口,是渭河支流黑河和众多北麓支流的分水岭。
文公庙梁西北支脉,由文公庙梁向西北,经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斗母宫、菩萨大殿、骆驼树、上白云、下白云、中山寺、文家山,止于眉县斜峪关,为霸王河、石头河及其支流三岔峡的分水岭。
上板寺峰北支脉,由跑马梁东北支脉之上板寺峰向北,经拜仙台、瘦鱼岭、望仙山、二仙山、松花坪、土地岭、四嘴山、董家山,终于眉县营头镇,为霸王河和汤峪河、西沙河的分水岭。
跑马梁南支脉,自跑马梁向东南,经南天门、父子岭,止于周至县厚畛子镇两河口,是黑河及其支流大蟒河的分水岭。
自鳌山—跑马梁(秦岭大梁)、文公庙梁—虎峪梁(东北支脉)分别向南北延伸,长短不一,相互平行的支梁60余条,分别是湑水河支流东太白河、红水河,石头河支流白云峡、沙沟峡、三岔峡,霸王河、西沙河、汤峪河、东沙河、西清水河、沙河、黑河及其支流的分水岭。
主要高峰
太白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分布有形态各异的高峰54座,占秦岭同类高峰总数的93.1%。自西向东列布的高峰有:
鳌山,古称“垂山”、“武功山”俗名“西太白”,海拔3476米,耸立于太白县终南镇塘口村南,是石头河、红岩河、太白河、红水河的发源地。2009年1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最适合驴友登山探险的全国非十大著名山峰”。系太白山迤逦之西脉,山上植被荫浓翳郁,原始古木最大者阔可达三四米。
荞麦梁,位于鳌山以东,海拔3520米,是石头河支流沙沟峡、湑水河支流红水河的分水岭。
顶蓬山,位于太白县沙沟峡、白云峡、红崖河分水岭上,海拔3482米。
飞机梁,位于白云峡西峡、海棠河、红崖河分水岭上,海拔3331米。
航标塔,位于白云峡东峡、小干河分水岭上,海拔3426米。
西塬,位于太白县鹦鸽镇、黄柏塬乡边界秦岭梁上,海拔3175米,是东太白河支流欠块营河、大干河、小干河和石头河支流白云峡、三岔峡的分水岭。
太白梁,为秦岭大梁之一段,位于太白县鹦鸽镇、黄柏塬乡边界上,海拔3524米,是湑水河支流东太白河、石头河支流三岔峡的分水岭。
东塬,位于太白县鹦鸽镇、黄柏塬乡边界秦岭梁上,海拔3247米,是湑水河支流东太白河、石头河支流三岔峡的分水岭。
跑马梁,位于周至、太白县界上,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0余公里,俗称“四十里跑马梁”,海拔3563米~3731米,是黑河、石头河支流三岔峡、湑水河支流东太白河的分水岭。
拔仙台,系太白山顶峰,在太白县境内,位于周至、太白县界处,海拔3771.2米,是黑河及其支流大蟒河、石头河支流三岔峡的发源地。
三官殿峰,位于太白、周至县界跑马梁上,三官殿遗址,海拔3715米。
雷公殿峰,位于太白、周至县界跑马梁上,雷公殿遗址,海拔3496米。
将军石,位于周至、太白县界上,海拔3320米,是黑河、湑水河支流东太白河的分水岭。
老庙子梁,位于周至、太白县界上,海拔3095米,是黑河、湑水河支流东太白河的分水岭。
大爷海西峰,位于石头河支流三岔峡源头区,大爷海之西,海拔3700米。
文公庙梁,俗称“北太白”,是秦岭第二高峰,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界上,海拔3666米,为黑河支流大蟒河、霸王河分水岭。
小文公,位于眉县、周至县界上,海拔3405米,是黑河支流大蟒河、霸王河分水岭。
上板寺峰,位于眉县、周至县界上,海拔3511米,为黑河支流大蟒河、霸王河、汤峪河分水岭。
拜仙台,位于眉县汤峪、营头镇界梁上,在太白山森林公园板寺新村旁,海拔3400米。
瘦鱼岭,位于眉县汤峪、营头镇界梁上,太白山森林公园板寺索道上站以南2公里处,海拔3200米。
望仙山,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板寺索道上站,海拔3193米。
放羊寺峰,位于眉县、太白县界上,海拔3378米,是霸王河和石头河支流三岔峡的分水岭。
三爷海东北峰,位于周至县黑河源头区,三爷海东北,海拔3689米。
玉皇池东峰,位于周至县黑河源头区,玉皇池以东,海拔3457米。
三清池南峰,位于周至县黑河源头区,三清池以南,海拔3058米。
药王殿峰,位于周至县大蟒河、黑河分水岭上,药王殿西南,海拔3135米。
南天门峰,位于周至县厚畛子后沟沟垴,南天门庙西,海拔3112米。
西黑嘴,位于眉县、周至县界上,海拔3083米,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眉县太白风景林场、周至县厚畛子林场的分界岭。
中低山名峰
在海拔650米~3000米的中低山区,有名山、翠峰、秀岭44座,其中有18座知名的山峰(梁、岭):
二仙山,又名“大豁落”,位于太白山、红河谷森林公园边界上,海拔2952米。
七女峰,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红桦坪以北山梁上,海拔2611米~2769米。
骆驼山,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山寨沟口汤峪河东侧,海拔1350米。
龙山,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汤峪口西侧,海拔1410米。
凤山,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汤峪口东侧,海拔1258米。
香引山,又名“香山”,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仁儿沟垴,海拔1939米。
云台山,又名“盘龙山”,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远门沟三官池以西,海拔1446米。
四嘴山,位于红河谷森林公园长沟北侧,海拔2633米。
九条岭,位于红河谷森林公园度假村西侧,海拔2438米。
西老君岭,位于周至县陈河乡、厚畛子镇边界上,海拔2231米,是黑河支流陈河、八斗河的分水岭。
东老君岭,位于周至县陈河乡、厚畛子镇边界上,海拔2557米,是黑河、陈河的分水岭。
一脚踏三县峰,因位于眉县、周至县、原佛坪县界上,故名“一脚踏三县”。海拔2824米,是周至县陈河、泥峪河、眉县汤峪东河的发源地。
翠峰山,又名“娘娘山”、“青山”,位于周至县车峪沟垴,海拔1773米。
柴胡山,位于太白县鹦鸽镇吉利沟东侧,海拔1206米,是登太白山的必经之路。
大岭,位于太白县嘴头镇、黄柏塬乡边界上,海拔2662米,是太白河支流苏家沟、湑水河支流观音峡的分水岭。
衙岭,又名“五里坡梁”,是秦岭主梁一段,位于太白县嘴头镇、桃川镇边界上,海拔1657米,是石头河、红岩河的分水岭。
小岭,位于太白县黄柏塬乡大树坪沟垴,海拔2444米,是湑水河支流红水河、观音峡的分水岭。
万花山,位于太白县黄柏塬乡大河滩村湑水河北岸,海拔1700米,已建立万花山生态观光园。
玉皇山,古称普明香岩山、又名青霄山,位于太白县靖口乡水蒿川村西北,海拔2819米,距县城(直线)24千米处,山势陡峭峻拔,冬春被雪、风劲,山上植被丰茂,树木参天荫郁。
青峰山,位于高码头乡,海拔2242米,距县城(直线)25千米处,山上树木浓翳,植被丰茂。
冻山,位于太白县嘴头镇西北,海拔2583米,距县城(直线)20千米处,冬春山顶多积雪,林木茂盛。
南天门,位于太白县白云乡,海拔2656米,距县城(直线)20千米处,其上有原始林木。
银河山,位于太白县二郎坝乡,海拔2480米,距县城(直线)32千米处,林木茂盛。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太白山的发育史,大体可追溯到太古代。约在6亿年前,秦岭太白山区还是一片古海。约4亿年前,逐渐隆起,海水退却。历经嵩阳运动、吕梁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褶皱成山,形成高大雄伟的断块山地。第四纪冰川时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形成奇特的冰川地貌,并发育了现代冰缘地貌。
太白山岩基由花岗岩组成,以拔仙台为中心,分布于9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拔仙台一带出露的主要是变质轻微的角闪石花岗岩及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这一规模庞大的花岗岩块体,主要是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地下酸性岩浆不断向上侵入,最后逐渐凝结成岩,岩基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变化。
山体形成。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整个秦岭地区乃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这里地面凹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海底偶有零星岩浆喷发。4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时,这里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太白山之雏形。此后,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中,多期构造变动。岩浆浸入和岩变质,使其雏形进一步发展。据近年地质资料记载:太白岩基的同位素年龄主要在2.06~2.29亿年之间。
地壳剧烈运动相对平静时期,太白山以缓慢上升为主,在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的低洼处,水流汇聚,形成河、湖,河、湖中沉积的泥沙,逐渐形成页岩和沙岩。地表长期外露,遭受剥蚀,使初露峥嵘的太白山渐被夷平。到距今1亿年的中生代晚期,这里地势低矮起伏不大,呈现出准平原状态。约在距今1亿至7千万年之间的燕山运动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酸性岩浆再次浸入,使太白岩基组成更加复杂化,太白山为夹在两条近东西向大断裂之间的活动地块。这时,秦岭北侧大断层以渭河谷地向下断陷,此断层以南之太白山地块,南北产生不均衡的抬升。继燕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是太白山上升最强烈的时期。当时太白山块体以跳跃方式急剧上升,北陡南缓更加明显,渭河谷地相对迅猛下降,使脊线迫近北部翘起,形成险峻之高山。故北坡陡峻,南坡相对较缓。
从距今约7千万年开始的新生代以来,渭河谷底沉积物厚达5000~6000米,太白山顶海拔已上升到3771.2米,沉降和上升幅度已超过9000米。
地壳的剧烈运动,对生物界既是一种灾难性的袭击,然而又是一种迫使生物发展进化的力量。一些幸免于难的物种通过改造自身,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发展繁荣起来,一些物种被淘汰,还有一些被迁移。新生代初,整个秦岭包括太白山都还不高,故其南北生物差异不大。后来秦岭急剧升高,方使南北自然条件产生明显差异,生物随之明显分化。第四纪冰期的到来,一批生物又被淘汰,而更多、生命力更强的新生物继之出现。据地质钻探发现,约在第四纪以来的300万年中,渭河谷底下降的最大幅度已超过3000米。时至今,太白山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仍在继续着,故山顶忉保留着中生代准平原的部分残石和第四纪冰川遗迹。
地貌特征
太白山由下到上分为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形态不一,特点各异。低山区黄土覆盖,中山区石峰发育,高山区保留冰川遗迹。
该区在海拔800~1300米之间,地形起伏兼有黄土地貌与石质山地地貌的综合特点,相对高差不大,黄土掩覆,山头浑圆。山下基岩裸露处,水流常沿断裂带侵蚀切割,形成幽深峡谷。
该区在海拔1300~3000米之间,北坡大体从刘家崖到放羊寺,南坡从黄柏塬到三清池,属石质中山区。大殿以下为深切谷地,沟谷断石呈“V”型,谷间山梁陡峭,多呈锯齿状。大殿以上石峰林立,山石峥嵘,巨石嶙峋,千姿百态。大殿至斗母宫一带层峦叠翠,势若屏风。大殿之东北梁上的麦垛石甚为奇特。斗母宫附近的花岗片麻岩柱峰,如巨大石柱,傲然挺立,直插云端。斗母宫至放羊寺间,多为巨大块状岩石,谷中岩石前拥后挤、重重叠叠。
该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太白山顶峰,第四纪冰川地貌形态较清晰、保存较完整。该区第四纪冰川地貌遗留下来的部分,按冰川作用的类型分冰蚀地貌冰碛地貌。按形态分,冰蚀地貌包括冰斗、角峰、槽谷;冰碛地貌仅为终碛堤。拔仙台是第四纪冰川活动中心,故各种冰川地貌多分布于它周围。
大太白海和二太白海是太白山保存完整的两个典型冰斗湖。前者位于拔仙台西北,东、南、西三面为崖壁环绕,开口向北。后者位于拔仙台西南,坎口朝南。三太白海是一个受断层影响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485米。玉皇池是太白山最大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380米。太白山角峰仅只拔仙台,为未发育成型、不太典型的角峰。
槽谷其横断面呈“U”形,较典型者二:其一为大太白海槽谷,在其冰斗之下方,向西北方向延伸,长约1500米,末端在海拔3100米附近,再向下便由流水切割形成的“V”形谷取代。谷底宽约200米,遍布块砾。沿谷而下,有台阶三级,称冰阶。大太白海即位于第一级冰阶内,相邻阶间距离不等,一、二级间高差近100米,二、三级间高差只60米许。其二为二太白海槽谷,位其冰斗之下,向南延伸,因受冰前影响,略弯曲,长约3000米,宽在300~400米之间。槽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末端高程为海拔3000米。
从拔仙台顶面,东北到文公庙梁,西经跑马梁直至鳌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砾块遍布、覆盖山梁及台原,连成一片,状似石块构成的海洋、河流,故名。跑马梁遍布由冻融分选作用形成的石环和多边形石,是一种特殊的冰缘地貌。其为粗大砾石围绕细粒土和细小碎石构成的较规则的几何图形,外缘粗砾排列环状叫石环,因很像马踩过的蹄印,故名“马蹄窝”,跑马梁也以此得名。
气候特征
低山温带季风气候带太白山北坡海拔800~1500米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1℃,年积温3200~3500℃,夏季平均气温20~23℃,极端最高气温35~37℃。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7~-2℃,积雪与土壤结冻期常在3个月以上。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65%。
中山寒温带季风气候带在海拔1500~3000米间,全年无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气候冷湿,多雨多雾。年平均气温6℃。活动积温1900~2500℃,无霜期仅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多达750~1000毫米。春季以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5月份平均气温11~13℃,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可达30℃,然而寒流一旦袭来气温又会降到0℃以下,故阴坡仍会残留积雪。9月下旬到10月初开始降雪,冬季从10月始到翌年4月终,极端最低气温-25~-12℃,积雪盈尺,有时于翌年六七月份仍消融不完。年相对湿度达70~80%,因而多湿多雾,多出现雨凇雾凇,构成奇丽彖致。故唐代书法家张旭在《山行留客》一诗中曾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已沾衣”之佳句。
高山亚寒带气候带在海拔3000~3360米间,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约800~900毫米。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结冻期长达7~8个月,全年9个月时间为冬季。6月中旬与9月中旬,平均气温10~14℃之间。本带上限是太白山森林之上限。
高山寒带气候带太白山海拔3350米以上为寒带气候。此带气候寒冷半湿润,无秋,冬季长,天气变幻骤剧,风大,太阳辐射强。晴、阴、风、雨瞬息万变,雾常缭绕,山头忽隐忽现。一年中寒冷期长达9~10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极少超过8℃,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可降到-30℃左右,7~8月气候温凉,日平均气温5~10℃之间的日数约50天,日温差变化大,常刮东南风。最大降水高度高出1500米,因此降水量明显减少,年降水量约750~800毫米。8月份起始降霜,9月份始降雪,持续到翌年5月份。大太白海之坚冰,一般于7月份方可消融。顶峰拔仙台,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天雪地中,若遇寒冷多雪之年,被雪终年不化。七八月间,晴午之时,大太白海、拔仙台一带,虽冷风飕飕,然阳光如炙,人体感温度可达50℃左右。
水文特征
太白山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分水岭,许多河流发源于此。
石头河,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一级支流,分源于鳌山、太白山北麓,沿途纳五里峡、大蹇沟、沙沟、路平沟、鹿台沟、后河、白云峡、三岔峡、吉利沟、蹇沟诸水,北出斜峪关,经眉县、岐山县入渭水。其上游名桃川河,主要为五里峡、沙沟峡、大蹇沟等水汇流而成。其中游鹦鸽段,主要为白云峡、三岔峡、蹇沟水与桃川河水汇流而成。在本县集流面积676.02平方千米,出境距源头流程47.5千米,发源高程海拔3040米,出境高程海拔740米,平均坡降48.4‰,平均流量每秒13.7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09亿立方米。
太白河,属汉江三级支流,源于鳌山南麓。主流经嘴头镇南部,贯穿太白河乡,于元坝子(太白河乡之元坝子)入留坝县境。沿途纳苏家沟、无名沟、耳爬沟、双合沟、王家沟、庙沟、青?沟、东沟诸水。在本县集流面积377.87平方千米,出境距源头44.2千米,发源高程海拔2470米,出境高程海拔1100米,平均坡降30.9‰,平均流量每秒5.2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45亿立方米。
霸王河,又称“教坊河”、红河,古称“赤谷水”。发源于太白山中爬爬窑(据明《郿志》载:“赤谷水俗称红河,源出太白湫”)分两派,经河底注渭者曰洪沟河,或称宁曲河;经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称教坊河。北流蜿蜒山中23千米,至响水石村纳汇李家河,继而北流2千米至营头出峪。崮峪口后到傅家院西南分为两河,主流经第二坡、年家庄至教坊入渭者曰霸王河,亦即教坊河;支流经清湫入渭,曰清水河,亦称小霸王河。涝则流,旱则涸。霸王河全流域面积177.12平方千米,干流长43.6千米。峪口以上干流长22.9千米,流域面积145.88平方千米。河床比降,峪口以上为36.6%,峪口至渭河段65.1%,多年平均流量2.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是1913年的877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8212万立方米。峪口以上,均系石、林山区,被覆良好,水流清澈。峪口以下系沙卵石河床,冲涮较小。
西沙河,主源为远门河(旧称山河、潭谷河),发源于太白山区土地岭,纳汇山间小溪,逶迤崇山叠岭。北流于远门口出峪。出峪后急折向西北流,经烧香台、河湾北流至舒家村与黑峪河(黑峪河系大黑峪河、小黑峪河与香山河汇流而成,干流长11.6千米),全长16千米,在黄家庄东与杨家河(亦称马驹河)汇流,穿过西宝公路,至权四滩入渭。干流全长24.85千米,积水面积92.1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0.73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3288.4万立方米。
黑河,发源于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流域地形起伏大,流域内次一级断块发育,断裂带控制着山涧小溪和较大支流的流向,使之形成典型的钓钩水系;渭河冲积平原南缘,以东西向的断层为界,与秦岭山地明显分开,两者分界处为河道纵断面变化的转折点,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黑河干流大体也是东北流向。黑河长125.8千米,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积2258平方千米,其中峪口以上控制面积1636.9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72.8%。黑河流域分水岭高差悬殊较大,分水线总长225.1千米,相对高差3282米,平均高差1768.6米,流域平均坡降81.23%,河流直线长42.7千米,弯曲系数2.265。因此,深切曲线是其基本特点。
另外,山区还分布有天然湖泊,太白山上的冰斗湖(大太白海、二太白海)、冰蚀湖(玉皇池、三太白海)。
大爷海冰斗湖,位于拔仙台西北,湖面海拔3590米,冰坎高出湖面约15米,久雨后湖水从冰坎缺口流出,即形成壮观的大爷海瀑布。在大爷海冰斗后壁上,还有一冰蚀洞,洞中还有冰柱、冰溜等。很多当地的朝山人,都会在这里凿一小块冰下山,以求保佑。二爷海冰斗湖位于拔仙台西南,湖面海拔高3650米,面积4800平方米,水深10余米。
三爷海冰蚀湖,与二爷海相距不远,湖面海拔3485米。其大部分水面已被冰碛和冰缘堆积所充填,湖水退缩了不少。玉皇池冰蚀湖是太白山目前湖面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面积9万平方米,水深约11米。在其西南方向,还有一座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为完好的清代道观——玉皇池凌霄殿。庙内现存遗物有木匾、铁罄、铁钟等共7件。铁罄2件,其中一件制作简单大方,可见“康熙廿五年/三月吉日造”年款;另一件口沿下铸有一圈梅花,腹部有八卦图案,还铸有民国三十五年重修太白山三清池的原因及经过。另外,太白山还有以三清池和佛爷池为主要代表的冰碛湖,由于自然沉淀和岩块填塞,古池面多已填平,成为高山草甸丛生的沼泽盆地。高寒地区冰雪时而融化,时而冰冻,循环反复,造就了许多奇貌景观,如石海、石人阵、石河、石柱、石塔、崩解岩石堆、冰川漂砾等冰缘地貌。
植被状况
太白山植物分布,自下而上可分为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780~1300米间,为山之北麓一个基带——栓皮栎林亚带。此间,气候条件较优越,地形起伏不大,土层一般较厚,属典型褐土,最宜于落叶阔叶树类生长。主要为栓皮栎林分布带,其树冠繁茂,连片成盖,树干挺直,竞相向上,组成较突出的乔木林层。林下灌木层主要由子梢、狼牙刺、孩儿拳头、铁扫帚组成,林缘和林间空地上零星散布着黄栌或小乔木。灌丛下之草本层,主要由突脉苔草、野青茅、牡蒿、大油茫等组成。
在海拔1300~1800米间(蒿坪寺至上白云)为锐齿栎林亚带。土壤以普通棕壤为主,间有弱灰化棕壤。此间栓皮栎减少,锐齿栎、檀子栎增多,锐齿栎幼林多连片出现。本亚带也是油松分布较集中的地带。混交林木以板栗、山杨、皂柳、青柞槭、鹅耳栎、榆、灰楸、麦麸杨、油松等组成杂木林。常见灌木为子梢、胡枝子。林外草本植物占优势者为芒、大油芒、山棉花及蒿类。太白山所含华中植物区系成份大体以本亚带为分布中心,主要有四照花、八月炸、猫儿屎、八角枫、枳椇、猕猴桃、漆树等。
在海拔1900~2300米间(下白云至大殿)为辽东栎林亚带。土壤为普通棕壤与弱灰化棕壤,上至大殿一带为生草棕壤。此间锐齿栎和油松明显减少,辽东栎和华山松占优势。辽东栎纯林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拔1820米处的上白云至大殿之间。西太白山阴坪梁上有较好的辽东栎萌芽林,母株根基直径最粗者可达1.5米。本亚带以混交林为主,华山松分布最广,从海拔1140米处的蒿坪寺至海拔3000米的放羊寺都有华山松分布。在骆驼树至斗母宫之间,华山松分布较集中,多形成小面积纯林。混交林中,乔木主要有山杨、辽东栎、太白杨、椅杨、皂柳、红桦、白桦、千金榆、刺榛、三桠乌药、花楸、梾木、华山松,此外有少量巴山冷杉与零星分布的铁杉、刺松。林下灌木以华橘竹(又名拐棍竹)占优势,次为绣线菊、米面翁、膀胱果等。在本亚带之上部及谷地多见水蒿等草本植物群落。大殿附近蕴有药用植物200余种,林下盛产猪苓、灵芝、猴头、蘑菇、木耳等菌类植物。
在海拔1805~2750米间(骆驼树至斗母宫)为红桦林亚带。气候偏凉,湿度较大,兼之地形起伏高差较大,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土壤以生草棕壤为主,向上则变为生草灰化棕壤。树木种类大减,占绝对优势者为红桦。愈向上华山松愈生长不良,仅只零星散布。在斗母宫下之红桦稀疏林下,多密生着太白杜鹃(又名药枇杷)及稀疏低矮的华橘竹灌木层,林缘和林间空地,多有峨嵋蔷薇灌丛。草本层以野青茅占优势。红桦林下有天麻、大叶三七等药用植物。华山松多残留山峰、山梁及悬崖峭壁处的裸露基岩上,有少量巴山冷杉零星散布本亚带中。红桦林和华山松林在西太白山石垭子一带也均有分布。
在海拔2095~2800米间(大殿至明星寺)为牛皮桦林亚带。此间越向上自然条件越差,土壤由生草灰化棕壤变为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因屙牛皮桦逐渐增多,且于斗母宫以上更为集中形成大面积之纯林。由斗母宫向上,巴山冷杉逐渐增多,有些地方与牛皮桦组成混交林。林下灌丛仍以华橘竹为主,在林间较开阔地面多生有秦岭小蘖为主的灌丛,或为野青茅属的草地。在平安寺附近的空地上,还生长着多年生草本植物柳兰。明星寺以上,在稀疏的桦林下多有金背枇杷繁生,有的地段尚形成金背枇杷丛林。中国特有的独叶草(Kingdonia)就主要生长在太白山金背枇杷林下。
针叶林带在海拔2800~3200米左右(大体在斗母宫与放羊寺之间)为冷杉林亚带。土壤为灰化土和生草灰化土,主要生长着巴山冷杉。在海拔2800~3000米左右,多出现巴山冷杉林片段,大殿以上零星散布,所见不多。斗母宫以上才显现小片冷杉林,在放羊寺稍下山梁上方可见到面积较大的巴山冷杉林。冷杉纯林郁闭度较大,林下阴湿多苔藓。在稀疏的冷杉林下,有金背枇杷灌丛。草本植物主要有高山老鹳草。
在海拔3200~3400米间,为落叶松林亚带。主要由太白红杉(Larixchi-nensis)纯林组成。其上界已是太白山森林分布之上限。此间由下而上为生草灰化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气候较冷,植物生长期较短,立地条件极差。太白红杉个体生长极慢,年粗生长在0.8厘米以下,年高生长不足7厘米,植株干矮弯曲多分枝,当达2米以上时,则上部枝叶干枯,且常有全株死者居多。其林带内,灌木层有密枝杜鹃、银露梅、忍冬、高山绣线菊等。草本层成分复杂,主要有禾叶蒿草、圆穗蓼、早熟禾等。另外,林中苔藓、地衣甚多,多生长于地面和岩石上。太白红杉在海拔3200米以下的阴坡和半阴坡,一般生长较好,高达15米,最高可达17米。
高山灌丛带、草甸带海拔335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带、草甸带。地势高,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冰源地段。自第四纪末次冰川消退以来,这里一直处在冰缘气候控制之下,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烈,常刮大风,蒸发旺盛,植物生长期短。基岩裸露,块砾遍布,现代冰融风化作用仍在强烈进行。成土过程极为缓慢,主要分布着高山草甸土、原始草甸土和原始土壤。在这块冰蚀地面上乔木已绝迹,主要分布着矮生匍匐灌丛、矮生草甸、苔藓群落、地衣群落,且有少数裸露岩面被微观藻类和菌类群落所覆盖。
矮生灌丛主要由密枝杜鹃和怀腺柳组成,或由高山柳群落以小片状与密枝杜鹃群落组成复合体,偶或与密枝杜鹃组成共优种群落。密枝杜鹃群落覆盖率为70~80%,高山柳群落覆盖率为50~70%,灌丛中有高山绣线菊等。灌丛群中常有禾叶蒿草密生,其覆盖率达20%。矮生草甸,主要以禾叶蒿草群落占优势,在局部低平较阴湿地段还分布着以圆穗蓼草为主的杂草群落。苔藓群落和地衣群落分布极广,从岩石、土壤以至树杆枝头,均可见到不同种类的地衣和苔藓。太白山顶部,灌丛和草甸合起来占不到一半面积,而苔藓和地衣群落占到一半左右。其中壳状地衣群落占全部地衣群落面积的8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叶状地衣只占10%,枝状地衣仅占1%左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稀有植物世界上仅存的、中国独有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延续,在地球上如凤毛麟角,罕见难得,被视为“世珍国宝”。
用材林木优质用材林木有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侧柏、油松、华山松、冷杉、红桦、白桦、落叶松、小叶杨、青杨、毛白杨、山杨、椅杨、椴、太白杨、楸、椿、榆、槐、枫、黄莲木、朴等高大乔木。
淀粉植物、糖类植物已知太白山淀粉和糖类植物有84种,其中毛栗、葛等均含淀粉在25%以上,此外尚有榛子、百合等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淀粉植物。太白山野生糖类植物以猕猴桃、八月炸、五味、山葡萄、峨嵋蔷薇果为主。
油脂植物太白山含油脂野生植物约100余种,其中松科、柏科的种子含油率约42.76%,榛子的种子含油率为51.6%,除可食用外,又可供工业作润滑油、制皂、油墨、油画颜料和化妆品的原料。此外,黄莲木(药树)含油率35.05%,可供工业制皂和制润滑油,经过处理亦可食用,其枝、叶、根、皮均可做杀虫农药。毛梾(又名油树、梁子木)果实含油率31.3~41.3%,含糖2.9~5.8%,油可供制皂、漆料和作润滑油。白桦树皮提取桦皮油,出油率33.12%,在工业上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漆树割取漆液,可作油漆原料。猫屎瓜可提取橡胶。
此外,油脂植物还有杜仲、卫茅、楝树、五角枫、三桠乌药、椿、播娘蒿、黄花蒿等。
纤维植物太白山含纤维野生植物有114种,其中以木本之榆树皮、禾本之芦苇、草本之芒、马莲含纤维率高,可用作造纸、人造棉原料。
单宁植物单宁(鞣质)植物经浸提取的产品为栲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已发现太白山单宁植物有50余种,其中栓皮栎、辽东栎等树种的壳斗和种仁及树皮均含单宁在13.26~26.06%,油松、华山松、冷杉、粗榧等树皮中所含单宁量多、质优,盐肤木叶上生的五倍子含单宁可达60~80%。此外,如鹅耳枥、楝树皮、毛梾、黄栌等及蕨类均含鞣质。
药用植物已发现太白山药用植物有510种,有些命名冠有“太白”二字,以示太白山所产,与众不同。当地把部分草药称“七”药,其中有50余种已被收入《陕西中草药》一书,太白山产“七”药百余种。以“太白”冠名之地道药材有太白贝母、太白黄连、太白米、太白花、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黄精、太白鹿角、太白艾、太白美花草、太白小紫苑、太白黑人参、太白手儿参等。
常用中药材有党参、黄芪黄精天麻首乌菖蒲大黄、太羌、威灵仙独活五味子灵芝猪苓升麻柴胡前胡等200余种。太白山中药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大,成为太白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动物资源
珍稀动物
白山珍禽异兽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太白虎;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林麝、鬣羚、青羊、金钱豹、金鸡、血雉等。
动物分布
太白山从下向上,野生动物分布分五个带,且基本与气候带植物带相吻合。
矿产资源
岩浆热液型铁矿,分布在牛头山、宝鸡、太白等花岗岩基及西坝岩体附近,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次为黄铁矿、褐铁矿及少量菱铁矿、黄铜矿等,有时伴生有锰、铜和其它元素。
产地有73处,占金属矿产地数的28.4%;其中中型矿床1处,矿点21处,矿化点51处。主要分布于眉县铜峪和凤县一带。可分为三类物质来源,四个成矿建造,六种成因类型,以重熔—混合岩浆成矿建造热液型(30处)、变质火山岩成矿建造火山气化—热液型(9处)、正常沉积岩成矿建造沉积—改造型(15处)为主。
火山热液型。为本区铜矿的主要类型。常与同类型铁矿共生,产于火山岩分布区,可以分南、中、北三个矿带。南矿带见于太白县白云—古字梁上泥盆统下东沟组火山岩带中,在苏家沟、红水河等地火山岩中已见到铜矿化现象;中矿带见于凤县老厂奥陶系草滩沟群火山岩中,已知有老厂铜锌矿点、李家沟矿点和坑沟口矿化点等;北矿带见于眉县铜峪—户县东流水长城系宽坪群火山岩带中,已知有铜峪中型矿床,磨石峪、拉塔沟、响水石、四十亩地等矿点和刘家湾矿化点。
热液角砾岩型。分布于太白县王家堎—王家庄一带,位于西坝岩体北侧,矿化带长8千米,宽60~280米,赋存于古道岭组下段地层的钠长绢云母板岩中,矿体为矿化钠长绢云母角砾岩,矿石类型为含金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斜长板岩碎块,呈光梭角状,胶结物为钠长石、铁碳酸盐、矽质、黄铁矿等。自然金呈它形粒状、片状,粒度0.0007~0.072毫米,被包裹在黄铁矿中。属晶体包裹型裂隙金,品位一般0.2~3克/吨,最高为8克/吨,伴生有银,含量2克/吨,最高20克/吨。
沉积—改造型。分布在太白县古道一带,见于古道岭组下段砂岩夹板岩为核部组成的北西向倾伏的背斜构造中,已有老洞80多处,其中以银铜沟脑老洞脉墙带较好,宽数米,长60余米,含金最高57.01克/吨,平均9.23克/吨;银最高100克/吨,平均25克/吨,推测矿化向深部有变好趋势。为本地区金矿的“矿源层”。
太白县鹦鸽镇的羊坡沟镍矿点,产于前奥陶系秦岭群上部的绿帘石、绿泥石片岩中,经分析含镍0.2%,属物源及成因不明的矿点。
产地有5处,分布在宝鸡县桥镇、太白县鹦鸽、高马头、陇县新集川、温水、六桥、西坡、扶风县北部山区等地。凤县红花铺徐家山大理石矿,属早石炭世沉积变质矿床,开采条件较差,尚未利用。
产地有6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处,矿点3处,分布在太白县的上店房、陇县咸宜关的关山沟等地,属正常沉积岩成矿建造的沉积变质型。产于前奥陶系秦岭群,中泥盆统古道岭组地层中,古脊梁矿点层位稳定,质量优纯,是良好的冶金辅助材料。
文物古迹
古栈道
太白山域内有褒斜、傥骆两大古道,以及支线山(栈)道10条,现存栈道遗址27处。太白县褒斜栈道遗址、傥骆古道周至段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是古代沿褒水(今褒河)与斜水(今石头河)形成的一条南北大通道。古代先民们沿褒斜二水经过无数次踏勘,终于寻找到高峻入云的秦岭主脊较为平缓的一段,即太白县五里坡梁(衙岭),沟通南北,循河谷修成古道,全长235公里,是秦岭山区最早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褒斜道以其成道早、持续久、规模大、影响远而居“蜀道之冠”。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白县褒斜栈道汉代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傥骆道,是由周至进入汉中的古道。南口名傥,在洋县北15公里;北口名骆,在周至县西南15公里。其道大致通过骆谷与水河谷,山区峪道全长250公里。从骆谷口入山,沿太白山东麓翻过秦岭、兴隆岭等9条山岭至洋县,然后西去汉中。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傥骆古道三国至清代遗址周至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上板寺遗址,佛教,位于上板寺峰东南侧,海拔3350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修建,旧庙遗址50平方米。
小文公庙遗址,位于上板寺西南约1.5公里处,海拔3480米。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旧庙遗址150平方米。
大文公庙遗址,位于文公庙梁南侧,通往大爷海的山凹处,海拔3450米。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旧庙遗址180平方米。现存2间石块垒砌庙房。
大爷海庙,道教,位于拔仙台北侧,海拔高度3560米。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旧庙遗址290平方米,现存庙房7间。
拔仙台庙,道教,位于绝顶,海拔3771.2米。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旧庙遗址660平方米,现存前殿3间,封神台1处。
二爷海庙,道教,位于拔仙台东南方,海拔3560米。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旧庙遗址80平方米,现存1间小庙。
三爷海庙,道教,位于三爷海之南,海拔3458米。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旧庙遗址60平方米,存留铁瓦、铁像等。
玉皇池庙,道教,位于玉皇池东南方,海拔3370米。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旧庙遗址150平方米,现留庙房3间及铁碑、铁磬等。
三清池庙,道教,位于三清池东北方,海拔3000米。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旧庙遗址130平方米,现留三清殿3间及大铁钟、多尊神像。
药王殿遗址,道教,位于南山门东南,海拔3060米。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旧庙遗址50平方米,存留大铁钟1口。
南天门,道教,位于药王殿之北,海拔3120米。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旧庙遗址70平方米,现有庙3间,1995年复建。
老君殿遗址,道教,位于南天门东南,海拔2780米。旧庙遗址60平方米,仅存香炉、神像。
铁甲树庙,道教,位于周至厚畛子乡后沟,海拔1540米。旧庙遗址360平方米,1990年至2005年,在原址上重建庙殿11间及2间厢房。
太白庙,道教,位于龙洞沟下部,海拔1960米。建于明末清初,旧庙遗址190平方米。现存庙3间及瓦当、神像。
药王庙遗址,道教,位于龙洞沟顶部大坪,海拔245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360平方米,仅留2个铁磬(清道光七年[1827]、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铸造)。
莲花寺遗址,佛教,位于跑马梁上,海拔3570米。建于清朝末年。旧庙遗址仅留清代铁碑1通。
雷公殿遗址,道教,位于跑马梁上,海拔3400米。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旧庙遗址250平方米,仅存1个铁香炉及铁瓦50余片,上有“大清光绪八年”铸字。
放羊寺遗址,佛教,位于北坡放羊寺峰西南约1公里处,海拔306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260平方米。
明星寺,佛教,位于北坡营头一路,海拔2890米。建于民国初年,旧庙遗址350平方米。现有庙房5间,1铁磬上铸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字样。
平安寺,佛教,位于北坡营头登山路上,海拔2781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500平方米,现存上殿、下殿各3间。
斗母宫,道教,位于北坡营头登山路上,海拔284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1200平方米。现有庙房及厢房8间,1铁香炉,上铸有“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吉日造”字样。
菩萨大殿,佛教,位于北坡营头山路上,海拔227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1700平方米,现有大小庙房9间。
骆驼树庙,道教,位于北坡登山途中,海拔2047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60平方米,现存庙房4间。
上白云观,道教,位于北坡登山途中,海拔1860米。建于清宣统年间(1908~1911),旧庙遗址300平方米。现存庙2座4间。
下白云观道教,位于北坡登山途中,海拔1586米。建于清朝末年,旧庙遗址450平方米,现存庙房3间,厢房3间。
中山寺,佛教,位于北坡登山途中,海拔1430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旧庙遗址1600平方米。现存庙房15间,为1990年重修。
刘家崖庙遗址,道教,位于北坡登山途中,海拔1250米。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旧庙遗址50平方米,有青砖、陶瓦。
蒿坪寺,佛教,位于营头镇大湾村路,海拔1260米。始建于唐朝初年,旧庙遗址500平方米。1990年重建,现有庙房13间。
黑虎关,道教,位于蒿坪寺以下约1公里处,海拔1100米。旧庙遗址400平方米,1994年修复,现有庙3间,厢房6间。
白起庙遗址,道教,位于西太白登鳌山途中,海拔324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遗址仅留铁像12尊和1座铁碑。
药王庙道教,位于鳌山东北约5公里主梁上,海拔3240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旧庙遗址160平方米,现存古庙3间。
观音崖庙,佛教,位于三岔峡内,建于明末清初,仅有1间土木结构庙房,建于大石壁下。
远门口十三宫遗址,始建于隋末唐初,各朝均有修葺,占地13公顷,庙宇160余间,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历遭焚毁,三清宫、保安宫、九阳宫、山西宫、药王宫、福应宫、万圣宫、通天宫、玉皇宫、紫阳宫、新圣宫等荡然无存,现仅留北宫和在保安宫遗址上复建的太白庙。
钟吕坪湘子庙遗址,原建于东坪路旁一棵古柏(五龙柏)大枝上,古称“一柏一石湘子庙”。民国二十一年(1932),被流匪王三春举火焚烧,仅留遗址。
接官亭驿站遗址驿馆、庙宇,已不复存在,仅散落不少石条、残壁、砖瓦。
香引山,又称“少白山”。山上庙宇,仅有北峰3间尚存,南峰和其他山峰的小庙20世纪80年代后多有修复,古庙处于风雨侵蚀中,有的仅留遗址。
佛坪厅城遗址,位于周至县老县城村,存有清代佛坪厅城遗址,以及文庙、城隍庙、马王庙、接官亭等遗址。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眉县汤峪还有下板寺遗址、隋凤泉宫遗址、唐子城遗址(近年修复城墙)。
古墓葬
张载墓,位于太白山脚下眉县横渠镇大振谷口之西的迷狐岭上。墓地上有其父张迪墓,张载及其弟张戬墓位居其下,左右相望,掩映于翠绿橡林之中。
李柏墓(祠),位于眉县槐芽镇曾家寨南,凤北桥汤槐公路西侧。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其保护范围。
僧道墓,周至县竹峪丹阳观,有元代道士孙志明墓,观内存元皇庆元年(1312)道士孙志明墓志,叙其生平及观中建塔之事。广济黑风山清凉寺东,有明、清圆寂和尚墓园,占地500平方米,存有明正德三年(1508)僧徒为先师所立记事碑。黑水口仙游寺旧址原有明代西藏喇嘛桑加巴墓、路德墓,修水库后被淹水下。
古建筑
太白山,历史上称为“灵山”。道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古建筑,错落分布山间。绝顶拔仙台上曾有“三圣殿”(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在其他宗教名山是很少见的。太白山许多宗教古建筑,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而且折射出太白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太白山区现存古寺庙及其遗址170余处,其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拔仙台南北坡登顶山道沿线及鳌山附近分布有寺庙、遗址133处,原有古建筑771间,现存21处,庙房120间;太白山北麓寺庙、遗址集中分布于红河谷森林公园山门口,太白山森林公园汤峪口、远门口、大镇沟口,翠峰山森林公园青山顶、泥峪口、车峪口,以及黑水口、兴隆山、黑凤山等山麓地带及湑水河、石头河沿岸,现存寺庙49处,古建筑538间。
2009年调查,太白山区现存庙塔古建筑73处,其中古塔3座,寺庙70处,庙殿、厢房共658间。大多为三架梁、五架梁,进深偏小,单步梁较少。斗拱以单层为主,串拱极少,耍头、昂头混用,多是圆孤形,门窗多为木质,上部为条栅状。庙殿基台及2米以下墙体,多为石砌,高山区庙殿顶多为铁瓦或石板覆盖,中低山区庙殿顶多覆青瓦,个别覆红机瓦。
黑水口仙游寺隋代法王塔,高31米。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修黑河水库,已迁建北梁顶。泥峪口塔庙村石塔1座,顽石堆砌,高20米。老县城东门外城隍庙遗址有清代白云塔1座,原7层,高8米,六角形,汉白玉构体,“文革”被拆,近年复建。
治理开发
旅游开发
太白山山域各生态旅游园、区,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森林公园、国家A级旅游景区活动。2001年以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获得“首批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点)”等称号。2009年,黑河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省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评定为“全省AAA级旅游景区”。太白山域生态旅游成效显著。1988~2010年,太白山、黑河、红河谷、青峰峡森林公园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99.54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22426.4万元。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1987~2009年,共筹集开发资金10309万元,园区旅游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互配套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各类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及设备投资3563.6万元,占总投资的34.6%;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投资4354.3万元,占总投资的42.2%;各类景观景点建设投资905.5万元,占总投资的8.8%;各类管理环保设施建设投资1121万元,占总投资的10.9%。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1992年初,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开发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带动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构想。1994年5月,经林业部批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划定生态旅游区,在蒿坪寺、文公庙、大爷海、南天门等地设立旅游接待站(点),正式对外开放旅游。
自批建生态旅游区以来,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共1113万元,用于交通、服务、管理设施建设,使山上旅游设施基本配套,形成生态旅游服务体系。交通设施建设投资409万元,占生态旅游区总投资的36.8%;服务设施建设投资500万元,占总投资的44.9%;管理环保设施建设投资204万元,占总投资的18.3%。
黑河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自批建黑河森林公园以来,公园管理处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2179万元,投入园区旅游设施建设,基本形成6大要素相互配套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其中交通设施建设投资465万元,占总投资20.0%;服务设施投资1368万元,占62.8%;景观建设投资110万元,占5.0%;管理环保设施建设投资265万元,占12.2%。
红河谷森林公园,1997年,自批建红河谷森林公园以来,公园管理处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2295万元,用于各类旅游设施建设,形成六大旅游要素相互配套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其中交通设施建设投资1380万元,占总投资的60.1%;服务设施建设投资760万元,占总投资的33.1%;管理及环保设施建设投资155万元,占总投资的6.8%。
青峰峡森林公园,2004年,自批建青峰峡森林公园以来,公园管理处采取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1744万元,用于旅游设施建设,形成基本配套的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其中交通设施、设备投资210万元,占总投资的12.0%;服务设施投资1313万元,占75.3%;旅游管理环保设施,投资221.5万元,占12.7%。
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湑水河景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湑水河景区,1995~2007年,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456万元。其中用于景区旅游设施建设投资131万元,占28.7%;新建南太白山环境教育中心(竹林山庄),投资230万元,占50.4%;公路、园门建设投资95万元,占20.9%。
生态保护
太白山区域内,先后建立了太白山、老县城、湑水河、黄柏塬、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面积10.93万公顷,占太白山域总面积的45.9%,旨在保护太白山综合生态系统、原生态自然环境、湿地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65年9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陕西省太白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太白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6325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太白山区中心位置。东自周至、眉县界梁上的西黑嘴,西至太白县中嘴头镇鳌山西坡,南自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龙洞沟,北到眉县营头镇大理村黑虎关。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22′25〞~107°51′30〞和北纬33°49′30〞~34°05′35〞之间。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最低点眉县黑虎关,海拔1060.0米,相对高差2707.2米。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4.5公里。
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5年,成立太白县鲵鱼研究所,开展大鲵救护和养殖试验研究。1995年~1997年,陕西省水利厅水产处主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黄河水产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宝鸡市、太白县渔业部门配合下,先后3次对湑水河流域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察。1999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建立湑水河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方案进行评审,通过专家评审。2001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建立陕西太白湑水河水生野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1月1日,陕西省环境保护局(陕环函[2001]195号)批复建立陕西省太白湑水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面积5343公顷。201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名为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湑水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太白山南坡湑水河流域,地处太白县黄柏塬乡境内,东自湑水河监生沟口(周至、太白县界),西至湑水河出境处(太白、洋县界),北接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县嘴头镇、太白河镇,南邻佛坪、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洋县华阳镇,包括湑水河干流,以及东太白河、红水河、大蹇沟、猫耳沟、石塔河、观音峡、积鱼河、牛尾河等支流两岸河谷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16′~107°42′和北纬33°38′~34°54′之间。湑水河自然保护区内有干、支流及较大支沟46条,河道总长度260公里,划定保护区面积5343公顷,其中太白山域面积2432公顷,区内有黄柏塬乡行政村5个,村民组19个,农户496户,人口2038人,主要分布于湑水河沿岸及观音峡、牛尾河、红水河中下游,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人。2009年,黄柏塬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32万元,人均413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于1993年7月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4月,经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611公顷,其中太白山区面积1620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完整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位于太白山南坡、清水河上游,北、东以秦岭大梁为界,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厚畛子林场相邻;西接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以黄桶梁、光头山(鲁班峰)为界,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3°43′~33°50′和东经107°40′~107°49′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524米(青龙寨)~2904米(鲁班峰)。
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2月30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865公顷,其中太白山域面积8991公顷。以保护秦岭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兼有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2009年2月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黄柏塬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地处宝鸡市太白县南部,是秦岭大熊猫“牛尾河区域种群”和“兴隆岭区域种群”的重要连接地带。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北依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屏兴隆岭主峰昏人坪,东接周至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连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省太白林业局黄柏塬林场,南邻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靠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南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处于秦岭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群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31′16〞~107°42′30〞和北纬33°42′02〞~33°54′05〞之间。最高海拔3120米,最低海拔1280米,相对高差1840米。保护区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22公里。
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2月3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周至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125.5公顷,其中太白山域面积5090公顷。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和改善区域水源涵养功能,保障古城西安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至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周至县南部,黑河水库周边及黑河入渭河口。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43′~108°20′和北纬33°42′~34°00′之间。包括黑河支流陈河口以下黑河水库两侧流域12535公顷,以及黑河入渭河口湿地590.5公顷。
登山线路
太白山千百年来,名人揽胜观景、民间朝山祭祀、山林保护管理,形成了多条登顶揽胜线路。北坡有汤峪、远门沟、蒿坪寺、鹦鸽等传统登山线路;南坡有厚畛子、都督门、钓鱼台等传统登山线路。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兴建10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开辟了汤峪河、红河谷、厚畛子后沟等新的登顶揽胜线路。至2010年底,太白山南北坡登顶揽胜线路共13条,其中主线6条,支线7条,还有太白山——鳌山(秦岭主梁)东西大穿越、鳌山南北大穿越探险线路2条。
1991年起,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太白山北坡,先后整修、硬化、新建旅游公路40公里,建成下板寺旅游索道1100米,整修登顶游览步道8公里,形成一条乘汽车、坐缆车、徒步登山相结合且省时、省力、最为便捷的登顶揽胜线路。
该线路由汤峪口——交口——开天关——红桦坪——下板寺——上板寺——文公庙——拔仙台,游路长约55公里。沿途可游赏观览的主要景点有:凤泉神泽、神功石、杨文洲纪念园、独山、铜墙铁壁、泼墨山、世外桃园、碓窝坪、开天关、七女峰、二仙山、板寺云海、拜仙台、天宫盆景园、天圆地方、小文公、文公庙、跑马梁、大爷海、千年冰洞、拔仙台等。
由眉县汤峪镇远门口进山,沿沟溯水而上,是太白山北坡历史上的传统登顶线路。该线路为汤峪口——汤峪镇——远门口——大雪崖洞——接官亭——二仙山——下板寺。先步行游览,再换乘缆车,后徒步登山至拔仙台。远门口——下板寺登山道长约30公里。
沿途可游览的景点有:远门口十三宫(遗址)、金仙洞、大雪崖洞、神仙洞、二仙桥、十里庙、接官亭遗址、香引山、金锁关、十里景、万芴山、独秀峰、黑风岭、松花坪、二仙山、板寺云海等。
汤峪河、红河谷旅游公路修通后,因远门沟山道崎岖,年久失修,水毁荒芜,已鲜有游人从此登顶,但对于登山探险、科学考察及“驴友”猎奇者,仍不失为一条登顶揽胜线路。
1997年以来,红河谷森林公园先后整修、硬化红河谷——神沟口——下板寺旅游公路18公里,与太白山森林公园汤峪河旅游公路形成环形旅游线路。
由眉县营头镇乘车进山,李家河口——森林公园大门——红河谷度假村——神沟口——大赖沟口——下板寺,游路长29公里,可全线乘车游览,在下板寺换乘缆车,至索道上站后,再徒步登山至拨仙台,是北坡比较方便的登顶揽胜线路之一。
沿途可游览的主要景点有:静林寺、蹬开山、显洞寺、观音崖、仙桃飞帘、龙潭、太公石船、群仙聚首、神龟宝蛋、金龟观天、支锅石、燕子崖、石河、冷杉原始林等。
由眉县营头镇登太白山,是北坡传统的主要登顶线路。可由营头镇乘车进山,至蒿坪寺,再徒步登山,经刘家崖——中山寺——下白云——上白云——骆驼树——菩萨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文公庙,与汤峪登顶线路汇合,去拔仙台。蒿坪寺至文公庙登山经线路长约80公里。
沿途可游览的主要景点有:古龙瀑布、古枫幽境、中山寺、下白云观、上白云观、菩萨大殿、五台峰峦、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冷杉原始林、明星双狮、太白红杉原始林、高山灌丛草甸、文公庙等。
太白县鹦鸽镇有3条登山支线:吉利沟支线,由吉利沟徒步登山,经岳家梁、豁场,可达大殿;柴胡山支线,由柴胡山村徒步登山,可到上白云;六家村支线,由鹦鸽镇徒步登山,经六家村、南塬、羊皮沟、牛橛沟,向东到达斗母宫,分别与蒿坪寺登山线路相汇,登山道长约15公里~30公里。沿途主要景点有:柴胡山、马莲滩、观音崖、药王谷、石锅瀑布等。
由周至县厚畛子镇乘车至铁甲山庄,由后沟徒步登山揽胜,是南坡主要的登顶线路,经铁甲树——三合宫瀑布——南天门——三清池——二爷海至拔仙台,登山道长74公里,沿途可游览的主要景点有:铁甲古树、铁甲道观、龙豹嘴、观音崖、原始林探幽、三合宫瀑布群、南天门、老君仙掌、药王殿、放牛场、三清池、玉皇池、跑马风云、三爷海、二爷海、拔仙台等。
万泉沟登山支线由厚畛子后沟经万泉沟,至南天门,与铁甲树登顶线路汇合,登山道长约10公里。沿途可游览的主要景点有:万泉沟瀑布、羊台、凉水井、高山流水、万亩枇杷林、冷杉原始林等。
由周至县厚畛子镇都督门村进龙洞沟徒步登山,是南坡传统的登顶线路。经太白庙——老庙子——将军石——跑马梁至拔仙台,登山道长90公里。
沿途游览的主要景点有:龙洞湾、太白庙、大坪(药王坪)、灵光台、老庙子、将军石、雷公殿遗址、莲花寺遗址、跑马风云、高山草甸、冰川奇石、佛爷池、三官殿遗址等,与厚畛子后沟登顶线路汇合后,至拔仙台。
钓鱼台登山支线,由厚畛子镇乘车至钓鱼台村,再徒步登山,至将军石,与都督门登山线路相汇合,登山道长约25公里。沿途可游览的主要景点有:鸳鸯沟、神牛吐水、原始森林、将军石等。
核桃坪登山支线,由太白县黄柏塬乡核桃坪村西进东太白河,溯水而上,经东河至老庙子,徒步登山道长约30公里。主要景点有:太白河峡谷、海豚石、拦河架、三连瀑布群、中营河坝等。此路崎岖艰险,多为民间采药、狩猎、朝山及个别“驴友”探险者所行,少有游人从此登山。
红水河登山支线,由周至县厚畛子镇两河口进沟,溯大蟒河而上,至拔仙台,登山道长65公里。沿途主要景点有:大蟒河、鲤鱼峰、殷家坪、殷娘娘庙、父子庙(遗址)、红水河等,老场至拔仙台,山道险峻崎岖,多为民间采药、狩猎或“驴友”登山探险,游客仅限于老场以下公路沿线。
自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向南登鳌山顶,顺南坡下山,至太洋公路49公里处,行程约60公里,一般需要4~5天,为少数探险者、“驴友”进行鳌山南北大穿越探险路线。
沿途主要景点有塘口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园、夏绿秋黄(落叶松景观林)、龙王河口、火烧坡、药棚、2900营地、白起庙遗址、盆景园、杨泗庙、航标塔(鳌山顶)、冰川奇石、高山草甸、太白红杉原始林、冷杉原始林、大岭云海等。也可由黄凤山村或拐里村,经南滩、马蹄沟、杨泗庙,与塘口登山线路汇合后,再登鳌山顶。鳌山南北穿越探险山道崎岖,气候变化无常,必须由当地向导带领,备足登山探险必用品,以防不测。
自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向南,徒步攀登鳌山,再沿秦岭梁向东经荞麦梁、顶蓬山、飞机梁、太白梁、跑马梁,至拔仙台,行程约100公里,一般需要6~7天。
沿线主要景点有鳌山、药王殿、荞麦梁、水窝子营地、尖山子、飞机梁、2913营地、金字塔垭口、飞机航标、曾子号、天王庙遗址、西塬、太白梁、东塬、跑马风云、莲花寺遗址、雷公殿遗址、万仙阵、黄河阵、拔仙台等。
该线因地处高山顶峰,冰川遗迹广布,地势宽平,乱石滚滚,常云雾缭绕,方向难辨,鲜见游人,仅有极少数探险者在当地向导引领下,备足地形图或导游图、食品、饮用水、照明灯、军用指南针、海事卫星电话、GPS定位仪等登山用品,方可进行高山探险猎奇。
名胜景观
太白山景观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是开发生态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依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中的风景资源分类标准,太白山区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天象资源、人文资源五大类景观俱全。地文景观奇特多样,水文景观清澈秀美,生物景观绚丽多彩,天象景观飘渺奇幻,人文景观史长涵丰,进而又可细分古冰川冰缘地貌、中山峰林地貌、低山蚀余地貌、峡谷、洞穴,风景河段、漂流河段、天池、瀑布、碧潭、山泉、温泉、人工湖库,森林季相、植被垂直带、高山草甸、古树名木、中草药材、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垂直气候、朝辉夕阳、太白宝光、云雾、冰雪,古道遗迹、古墓葬、古建筑、古文物、现代建筑、社会风情、山域文化、地方特色等37种景观基本类型。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太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分类中主类的100%、亚类的93.5%和基本类型的80%。
自1988年以来,陕西省林业厅、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先后批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省级森林公园、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青峰峡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园区面积36486公顷,区划景区32个,设计景观、景点、景物759个,还有小型生态园、观光园、科技示范园、蔬菜游乐园、蔬菜公园,以及独立景点(群)38个。太白山区共有各类景观、景点、景物797个,是陕西面积最大、景点最多、游线最长的生态旅游胜地。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0636公顷,区划景区10个,规划景点、景物180个;黑河国家森林公园面积7462公顷,区划景区4个,规划景点、景物65个;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面积2638公顷,区划景区6个,规划景点、景物238个;红河谷省级森林公园面积5454公顷,区划景区3个,规划景点、景物61个;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3918公顷,区划景区3个,规划景点、景物80个;青峰峡省级森林公园面积4360公顷,区划景区4个,规划景点、景物65个;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湑水河景区,面积500公顷,规划景点、景物47个;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核桃坪景区面积2400公顷,规划景点、景物16个。
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外,还有太白县万花山生态观光园、太白生态园、雪域蔬菜游乐园、塘口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园、秦岭蔬菜公园(方才关),以及眉县、周至县山麓地带独立景点或景点群。
太白山森林公园内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白山北坡汤峪河、远门沟流域,地处宝鸡市眉县境内,属国有太白风景林场经营管理。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46′38″~107°53′52″和北纬33°58′33″~34°7′13″之间。始建于1988年3月。1991年8月,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面积10636公顷,区划景区10个,规划景点、景物180个,其中一级景点52个,二级景点53个,三级景点75个。太白山森林公园,是构建大秦岭生态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园内有旅游线路6条,是登太白山顶揽胜最便捷的旅游线路。
太白山森林公园,范围北自汤峪口大桥,南至上板寺(海拔3511米),西邻红河谷森林公园,东连太白风景林场大镇沟天然林保护区,以高山风光、唐家山水、温泉养生、道文化为旅游主题。
园门前景区规划景点25个,其中一级景点有凤泉神泽、神功石、青牛洞、龙虎石、太白碑廊5个;二级景点有唐子城遗址、定觉寺、帽盔石、太白庙、太白湖、龙凤泉、神龟石、漱石、龙凤山庙9个;三级景点有二郎庙、眺望太白、龙山、凤山、魁星楼遗址、秋望端南、川咏飞云、汤峪第一瀑、翠畴积芳、将军迎客、练桥11个。
汤河谷景区,位于汤峪河中游,北自公园大门,南至交口,包括汤峪河谷及其迎水坡面。景区面积1134公项,以山水文化突出。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英模祭祀、宗教朝圣等。
汤河谷景区规划景点、景物17个,其中一级景点有观音洞、杨文洲纪念园、骆驼山、独山、玄德洞天5个;二级景点有鱼洞仙音、铁拐李洞、观星台3个;三级景点有晴空银练、藤影素芳、林光澹壁、蕴奇积翠、密林幽静、怡情丘壑、灵岩霞蔚、浮岚江芳、锦云波9个。
鬼谷洞景区,位于管子沟,东邻汤河谷景区,西连香引山景区,南接九九峡景区,北靠山寨沟天然林保护区。景区面积1072公顷,以鬼谷文化取胜。主要功能是史迹寻觅、生态观光、山水游览、森林养生等。
鬼谷洞景区规划景点14个,其中一级景点有鬼谷洞、百担榆柴、别有洞天3个;二级景点有乾艮生水、龟背乾坤、拜师石、爻屏、清风怡香、庞涓岩6个;三级景点有毛遂峰、白猿石、点将台、军阵图、观象台5个。
九九峡景区,位于汤峪河支流西河中下部,北自交口,南至桦林沟口,北邻鬼谷洞景区,南连开天关景区,西接桦林沟天然林保护区,东靠东河天然林保护区。景区面积1054公顷,以峡谷风光闻名。主要功能是山水游览、生态观光、攀岩探险等。
九九峡景区规划景点、景物32个,其中一级景点有铜墙铁壁、剑劈峰、三国古栈道、升仙石、莲花峰瀑布、世外桃源、泼墨山、神龟石、碓窝坪9个;二级景点有回望太白、九流一瀑、顽猴觅月、药王栈道、跌水入画、仙姬出浴、珍珠潭、金蟾观天、金穗银花、石人挂画10个;三级景点有细纱珠帘、支天石、石人望西、石猿望东、羚羊岩、镇龙石、清流洞、半壁亭、二龙戏珠、翠影红霞、卧佛寺、醉卧石、清心潭13个。
开天关景区,位于汤峪西河中部,北自桦林沟口,西南至莲花峰,北邻九九峡景区,南连观云海景区,西接七女峰景区,东靠天桥沟景区。景区面积783公顷,以森林风光见长。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森林养生、消夏避暑等。
开天关景区规划景点、景物14个,其中一级景点有开天关、重阳宫、神仙洞、连香珍奇、林海清幽5个;二级景点有笑佛飞瀑、素野芬芳、将军临流、牡丹谷、高山流水5个;三级景点有懒龙岩、莲花谷、听涛台、觅音石4个。
七女峰景区,位于西河上游以北,七女峰山梁两铡,东自莲花谷,西至下板寺,北邻香引山景区,南连观云海景区,西接红河谷森林公园,东靠开天关景区。景区面积1231公顷。以奇峰险景著称。主要功能是登山探险、观景揽胜、野营游憩、科考实习等。
七女峰景区规划景点、景物15个,其中一级景点有七女峰、红桦坪、二仙山、神龟探海、石峡天梯、石阵6个;二级景点有鱼脊岭、倚天剑、一线天、通天门4个;三级景点有青峰插云、枕云听涛、聚仙台、灵芝石、青龙洞5个。
观云海景区,位于西河源头,森林公园最南端。北自下板寺沟口,南至上板寺、小岭子大梁,北邻七女峰景区,南连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西接红河谷森林公园,东靠开天关景区。景区面积810公顷,以高山景观迎人。主要功能是高山揽胜、生态观光、科考实习等。
观云海景区规划景点、景物20个,其中一级景点有板寺云海、拜仙台、天宫盆景园、太白宝光、天圆地方、万亩杜鹃、飞鹰石7个;二级景点有会仙坪、石河、高山草甸、太白红杉原始林、冷杉原始林、龙爪松6个;三级景点有天都门、神云石、望仙岭、救苦岭、卧牛台、猴抱石、瘦鱼岭7个。
天桥沟景区,位于汤峪河支流东河西侧天桥沟内。北自天桥沟口,南至小岭子大梁,北邻九九峡景区,南连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西接开天关景区,东靠东河天然林保护区。景区面积934公顷,以自然风光迎人。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寻幽探秘等。
天桥沟景区规划景点、景物5个,其中一级景点有天生桥;二级景点有玄奘佛冠石、月牙潭瀑布2个;三级景点有太师宝座、栈道遗址2个。
远门口景区,位于远门沟口及东西两侧低山区,包括钟吕坪、远门沟下部。北自远门口,南至大雪崖洞,北邻山前平原农区,南连香引山景区,东接公园门前景区,西靠黑峪天然林保护区。景区面积1827公顷,以道教文化闻名。主要功能是朝山祭祀、山水游览、史迹寻觅等。
远门口景区规划景点、景物26个,其中一级景点有八爪盘龙柏、支腰石、远门十三宫、金仙洞、大雪崖洞、三厘宝地、老君洞、云台山8个;二级景点有云雨玉带、晴霭翠眉、玉皇殿、太白殿4个;三级景点有三官池、八仙聚首、山神庙、华泉、舍身崖、仙通沟、授书台、王母宫、关帝庙、湘子庙、神仙洞、玉皇泉、飞仙石、青牛卧梁14个。
香引山景区,位于远门沟中上部,北自大雪崖,南至独秀峰(石壘顶),北邻远门口景区,南连七女峰景区,东接山寨沟天然林保护区,西靠红河谷森林公园、黑峪天然林保护区。景区面积1019公顷,以原生态自然环境见长。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史迹寻觅等。
香引山景区规划景点、景物12个,其中一级景点有接官亭、新开山、香引山3个;二级景点有十里景、万芴山、独秀峰、松花坪4个;三级景点有金锁关、十里庙、二仙桥、黑风岭、栈道遗址5个。
黑河国家森林公园
黑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白山东南麓黑河上游,地处周至县国有厚畛子林场境内。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46′05″~108°00′44″和北纬33°49′10″~33°58′38″之间。经营面积7462.2公顷,是大秦岭生态旅游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黑河大峡谷、原生态自然环境、傥骆古道为旅游主题,区划景区4个,设计景点、景物65个。
黑河峡景区,位于黑河森林公园东部,东、南邻厚畛子林场天然林保护区,北连大蟒河景区和永红林场,西接厚畛子景区。景区面积3015.7公顷,以峡谷风光取胜。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亲水揽胜、休闲游乐、体验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的乐趣。
黑河峡景区规划景点、景物22个,其中一级景点有月牙潭、黑龙潭、龙骨峡、晒衣石、梨仙古树、仙姑坟、黑河峡谷、一线天、神龟浴溪9个;二级景点有白龙戏水、鱼洞泉、白龙潭、石洞潭、三义庙、甜水泉6个;三级景点有太平河、双乳峰、龙角峰、梳妆台、翠峡烟影、狐狸潭、沙梁峰7个。
大蟒河景区,位于黑河森林公园北部,南邻黑河景区,西接厚畛子景区,北、东与厚畛子林场天然林保护区相连。景区面积355.9公顷,以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天然林风光取胜。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野营度假、科学考察等,让游人感悟亲近大自然、走进大森林的野趣。
大蟒河景区规划景点、景物11个,其中一级景点有玉兰王、殷家坪与娘娘庙、父子庙3个;二级景点有天坛、黑河人家、鲤鱼峰、天然林4个;三级景点有大蟒河、鲤鱼潭、老场、观音庙4个。
厚畛子景区,位于黑河森林公园中部,东邻黑河峡景区,北接大蟒河景区,西连钓鱼台景区,南靠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面积1499.5公顷,以历史文化和蜀楚民俗风情见长。主要功能是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民俗鉴赏、史迹寻觅等,游人可感受浓郁的山林风光和地方民俗风情之情趣。
厚畛子景区规划景点、景物21个,其中一级景点有蛇象争霸、象鼻吸虹、铁甲古树、跃鱼潭、傥骆古道5个;二级景点有石人峰、金字塔峰、营盘梁、谢家梁、甜水泉、铁甲雪景、蛙鸣石、狮头石8个;三级景点有夕阳照壁、松林听涛、青岩飞雪、象山、蛙鸣石、凤凰山、观音洞、板栗园8个。
钓鱼台景区,位于黑河森林公园西部,西邻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邻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接厚畛子景区,面积591.1公顷,以原生态自然环境取胜。主要功能是原始森林探秘、生态养生、野营游憩等,可体味大自然、大森林的野趣。
钓鱼台景区规划景点、景物11个,其中一级景点有迎客松、巨瓮瀑布、钓鱼台3个;二级景点有知音潭、药王峰、观音岩、巨瓮潭、云横秦岭5个;三级景点有花溪春潮、香溪赏花、药铺3个。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太白山——鳌山主梁南北两侧,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40′57″~107°48′46″和北纬33°02′41″~34°07′27″之间。1994年经林业部批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旅游区,面积263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56325公顷的4.6%。
根据自然地形、山脉水系、景观类型、景点分布、旅游线路、游赏空间等实际,生态旅游区划分景区6个,规划景点、景物245个,其中一级景点91个,二级景点124个,三级景点23个,生态旅游区外景点7个。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以拔仙绝顶、天池明珠、冰川遗迹、太白积雪、原始森林、垂直景观、珍稀生物、草药医学文化、道佛文化等胜景而闻名省内外。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其范围包括3511高程——文公庙一线、黑虎关——大殿——文公庙一线,沿登山道路两侧各宽500米的旅游带;铁甲树——南天门——三清池一线,沿登山道路两侧各宽300米的旅游带;以拔仙台为中心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保护场、蒿坪试验区。北邻眉县国有营头林场、营头镇集体林,南接周至黑河国家森林公园,东、西均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相连。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山高峻美,气候高寒,冰川遗迹奇特,原始森林广袤,垂直景观明显,生物种类多样,史迹文脉丰厚,以高山风光、综合生态和文化内涵为旅游主题。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观光、山水游览、科考实习、登山探险、休闲度假、野营游憩等生态旅游活动。
古冰川景区,位于绝顶拔仙台周围的主峰和东北线上,海拔3511米~3771米。东北自小文公,东南至三清池,包括小文公、文公庙、大爷海、跑马梁、拔仙台、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等,东南邻药王殿景区,西北接斗母峰景区。景区面积1086公顷,以古冰川遗迹和高山风光取胜。主要功能是:高山揽胜、生态观光、登山探险、科学考察、朝山祭祀等。
古冰川景区规划景点、景物65个,其中一级景点景物有孔雀开屏、三清池、太白红杉原始林、杜鹃草地、玉皇池、双角峰、玉皇飞瀑、三爷海、二爷海、拔仙绝顶、跑马梁、跑马风云、拔仙云海、绝顶日出、石环、马蹄窝、三清殿、大爷海、封神台、舍身岩,武王庙、冰川槽谷、净水童子、冻土草丘、群龙朝阳、太公望日、诛仙阵、打神鞭、罗汉诵经、圣人头像、博士探险、鸽子岩、太白宝光、凤回头、海狮岩35个;二级景点景物有百流坡、盘龙杉、绣线菊坡、玉屏峰、药王庙、始祖岛、玉皇岚烟、三面石墙、太白对奕、黄河阵、孩童念书、猫捉老鼠、三官殿遗址、商容问天、睡佛山、龟灵候封、岩上人家、恐龙探海、八戒望月、刺猬观景、凤还巢、石猴西望、吐缓鸡、母子龟、李白吟诗、狮子峰、老妇寻子、龙守珠、怪石林、母鸡孵蛋30个。
斗母峰景区,位于太白山北坡西北游线上,海拔2800米~3600米。北自斗母宫,南至文公庙梁,包括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等,东南接古冰川景区,北连白云观景区。景区面积445公顷,以奇特峰林地貌迎人。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高山揽胜、登山探险、科考实习、朝山祭祀等。
斗母峰景区规划景点、景物58个,其中一级景点景物有平安云海、灵吉岩、斗母奇峰、夕阳奇观、二郎峰、晨光云海、姐妹双秀、青鸾腾飞、大象吸水、将军岩、桦林秀色、红杉抱石、红杉细雨、独木成林、石河林海、青狮峰、小华山、金背杜鹃、峡谷秀色19个;二级景点景物有剑峰刺天、鸳鸯岩、大帅岩、平安寺、帅帐山、秀女岩、红枫岩、古城遗迹、天印峰、狗头关、晚霞奇景、冷杉独秀、观音崖、如意坪、斗母宫、三皇峰、斗峰观日、白猿石、蜈龙岩、摩崖石刻、八戒受罚、九龙抱柱、云中仙山、放羊寺、百鸟朝凤、半掩青峰、姐妹峰、翠云峰、四嘴山、笔架山、夫妻林、手足情深、冷杉摇旗、明星寺33个;三级景点景物有骆驼背、人面岩、梅山兄弟峰、晒药台、狮吼岩、三桦岩6个。
白云观景区,位于太白山北麓西北游线上,海拔1280米~2800米。北自梯崖剑瀑,南至斗母奇峰,包括刘家崖、中山寺、下白云、上白云、骆驼树、菩萨大殿等,东北邻古龙洞景区,东南接斗母峰景区。景区面积345公顷,以宗教文化见长。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登山探险、教学实习、科普旅游、朝山祭祀等。
白云观景区规划景点、景物35个,其中一级景点景物有锐刺栎林带、辽东栎林带、怡心坪、麦垛石、栎树爷、栎林观鸟、松桦相映、观音台、梳妆台、紫阳台、观景台、起云台、闪亮台、太白华岳、远眺桃川曲流15个;二级景点景物有母子峰、花榛叠秀、石猿峰、菩萨大殿、上白云观、下白云观、鸟鸣云飞、中山寺、骆驼树、曲径桦、将军石石刻、松椴石峡、枫栌秋色、杜鹃映山、望乡台、帅印石、莲花岩17个;三级景点景物有翠杨飞雪、六台楸栎相映、一堵墙3个。
古龙洞景区,位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北部蒿坪片,海拔800米~1280米。东北自黑虎关,西南至梯崖剑瀑,包括蒿坪寺、刘家崖、黄泥巴梁、点兵场、梯崖剑瀑等。景区面积507公顷,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特色。主要功能是:休闲度假、消夏避暑、教学实习、野营游憩、科普旅游、农家游乐等。
古龙洞景区规划景点景物25个,其中一级景点景物有龙爪瀑布、黑虎洞、神仙洞、浴仙洞、浴仙台、一线天、古枫幽境、仙人桥、古龙瀑布、梯崖剑瀑、点将台、冰洞、十丈白练13个;二级景点景物有山野春晓、昆虫乐园、古龙潭、黑虎关、黑虎殿、蒿坪寺、刘家崖、点兵场、二龙戏水、金环崖、鸡公山、潜龙瀑布12个。
药王殿景区,位于太白山南坡东南线中段,海拔2400米~3050米。东南至南清观,西北至放马场,包括南清观、老君殿、朝阳寺、南天门、药王殿、三清池等。景区面积125公顷,以原始森林风光取胜。主要功能是:高山揽胜、生态观光、登山探险、史迹寻觅、科考实习、科普旅游、朝山祭祀等。
药王殿景区规划景点、景物33个,其中一级景点景物有企鹅高歌、南天一柱、万花坡、南天门、南清泉5个;二级景点景物有南清关、翠竹寻宝、杉林情趣、手指岩、童子拜佛、鳄鱼石、丹凤朝阳、孔雀岩、请功、剑龙饮水、药王殿、放马场、玄女山、情人林、老君殿、石头河、三牛聚会、朝阳寺、红杉迎客19个;三级景点景物有乳峰山、天狗追星、寄马桩、翠旗迎客、四友图、虎头崖、羚牛台、童子峰、秀岩双翠9个。
三合宫景区,位于太白山南坡东南线下段,海拔1480米~2400米。东南自铁甲树,西北至南清观,包括厚畛子后沟、三合宫、云雾沟、南清观等,东南接黑河国家森林公园,西北邻药王殿景区。景区面积130公顷,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特色。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科考实习、野营游憩等。
三合宫景区规划景点景物22个,其中一级景点景物有铁甲古树、三河宫瀑布、擎天柱、古桥遗址(栈道)4个;二级景点景物有观音坪、狗熊石、圣太汉瀑布、溯源瀑布、雪花瀑布、玉龙瀑布、流云瀑布、冰漂石、冰阶、粒雪盆、冰川古趣、桦林闻莺、侧碛堤13个;三级景点景物有石门探幽、龙豹嘴、桦林翠风、玉蕊天幕、高照峰5个。
省级生态旅游园区
红河谷省级森林公园,经营面积5454公顷,位于太白山北麓红河流域,地处眉县国有营头林场经营区内。北邻该场低山天然林保护区和眉县营头镇集体山林、农耕区,西、南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及黑峪天然林保护区。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44′44″——107°48′57″和北纬33°58′46″——34°07′10″之间。园内奇峰林立,幽谷含秀,森林茂密,物种珍奇,以中山峡谷、高山风光、生态文化和宗教文化为旅游主题。
红河谷森林公园区划3个景区,规划景点、景物60个,其中园内景点55个;园门前景点5个。
十里峡景区,位于森林公园最北端。北自公园大门,南到蟠龙湾沟口,沿红河峡谷,长约5公里,包括河谷两岸迎水山坡。北邻低山天然林保护区和农区,南连四嘴山景区,东接二郎沟天然林保护区,西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毗邻。景区面积1115公顷,有景点、景物22个。主要功能:山水游览、史迹寻觅、佛道朝圣等。
四嘴山景区,位于森林公园中部,北邻十里峡景区,南接文公庙景区,西连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靠太白山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747公顷,有景点、景物20个。四嘴山,海拔2632.7米,是景区最高点,登顶可俯瞰关中平原。
文公庙景区,位于森林公园最南端,北邻四嘴山景区,西、南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连太白山森林公园。景区面积2592公顷,有景点、景物13个。主要功能是:登山探险、生态观光、山水游览、科考实习等。
翠峰山省级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918公顷,位于太白山北麓泥峪河、车峪河、强峪河流域,地处周至县永红林场经营区内,经营面积3918公顷。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55′10″~108°05′35″和北纬34°00′05″~34°10′25″之间。北接竹峪、翠峰乡平原农区,南邻陈河天然林保护区,西连眉县国有太白风景林场,东毗骆峪天然林保护区,以中低山自然风光和唐文化为旅游主题。
翠峰山森林公园区划3个景区,规划景点、景物80个。
青山景区,位于车峪河流域。东、南邻永红林场骆峪天然林保护区,西连泥峪景区,北接平原农区。景区面积852公顷,有景点、景物24个。主要功能是史迹寻觅、文化体验、山水游览、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朝山祭祀等。
泥峪景区,位于泥峪河中游。北自山口,南至大石门,东邻青山景区,南连石林景区,西接眉县太白风景林场天然林保护区,北靠平原农区。景区面积746公顷,有景点、景物30个。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史迹寻觅、文化体验等。
石林景区,位于泥峪河上游的中高山地带。北接泥峪景区,东邻骆峪天然林保护区,西连眉县太白风景林场东河天然林保护区,南靠陈河天然林保护区。景区面积2420公顷,有景点、景物26个。主要功能是:登山探险、生态观光、山水游览、科普考察等。
青峰峡森林公园,青峰峡与青峰山合并为省级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位于太白县桃川镇西南五里峡内,包括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段、陕西省太白林业局桃川林场部分国有林地,以及桃川镇双岔子村部分集体林地。经营面积4360公顷(不含青峰山),森林覆盖率92%。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7°23′~107°28′和北纬33°56′~34°13′之间。东至五里峡东梁,西达衙岭,南至鳌山,北至姜眉公路,以高山峡谷风光、原始森林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为旅游主题。
青峰峡森林公园区划4个景区,设计景点、景物65个。
临芳墅景区,位于五里峡下部、森林公园最北端,包括吊嘴、手扒崖山梁以北,姜眉路以南,峡谷东西两侧山梁迎水坡面及河谷,海拔1450米~1900米。景区面积598公顷,景点、景物10个。主要功能是: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森林养生、生态观光、游憩娱乐等。
雾瀑崖景区,位于五里峡中部,沿河谷至海拔1900米处。北连临芳墅景区,南接神女峰景区,东、西以山梁为界,分别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省太白林业局终南、桃川林场国有林地相接。景区面积987公顷,景点、景物26个。主要功能是:生态观光、山水游览、登山探险、野营游憩、寻幽探秘等。
神女峰景区,位于五里峡中上部,沿河谷至海拔2500米处,北邻雾瀑崖景区,南连鳌山景区,东、西两侧以山梁为界,分别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省太白林场终南、桃川林场国有林地相接。景区面积924公顷,景点、景物19个。主要功能是:登山探险、山水游览、科考实习、生态养生、野营游憩等。
鳌山景区,位于森林公园最南端,包括鳌山北坡,五里峡河源地带,海拔2500米~3476米。北邻神女峰景区,东、西、南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相连。景区面积1851公顷,景点、景物10个。主要功能是: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生态观光、科普旅游等。
周至老县城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11公顷,其中太白山区1620公顷,占12.8%,主要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划定湑水河生态旅游景区,面积500公顷,东自老县城,西至青龙寨,长10公里,宽500米。湑水河景区规划景点、景物47个,其中自然景点23个,人文景点24个。
黄柏塬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865公顷,其中太白山区面积899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1%。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秦岭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各种森林生态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地处以保护秦岭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地带,是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较多,自然分布密度较高区域之一。生态旅游区面积2400公顷,占保护区实验区面积的26.7%,区划核桃坪、大箭沟景区2个,规划景点景物26个。据《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太白县黄柏塬乡政府、黄柏塬生态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调查,黄柏塬生态风景区有各类景点、景物46个,其中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景点、景物26个。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湑水河以北核桃坪景区景点16个,湑水河以南大箭沟景区景点10个。
交通线路
古(栈)道山道
自汉、唐以来,太白山域有古(栈)道、山道12条,总长1139公里,其中山域内古道、山道长726公里。
傥骆古道,北起周至县骆峪口,南抵洋县水口,全长382公里(峪道250余公里),太白山域内约140公里。
褒斜古道,北自眉县斜峪关,南至汉中褒谷口,全长235公里,太白山域内55公里。
黑柴山道,北自周至县黑水口,南到宁陕县柴家关,全长75公里,太白山域内道长25公里。
辛佛山道,北起周至县辛口子,南至厚畛子燕麦场(原属佛坪),山道长约45公里。
泥峪山道,北自泥峪口,南迄关城子梁,山道长约20公里。
汤峪山道,北从眉县汤峪口经架沟至西河,山道长约30公里,其中架沟栈道、三国古栈道、药王栈道长约5公里。
磨房沟山道,亦称太白山道,北起太白县方才关,经小贯子、鲁家崖、磨房沟,越厥羊坡,南至二郎坝,全长85公里,太白山域内道长26公里。
鹦鸽山道,北起太白县鹦鸽嘴,经六家村、牛心石、迎风砭,翻太白梁,南到太白县核桃坪,山道长约45公里。
营头山道,由眉县营头镇进山,经蒿坪寺、中山寺,沿眉县、太白县界大梁南行,至拔仙台,是北坡登太白山的传统山道,山道长约80公里。
远门山道,自眉县汤峪镇远门口进山,溯水南行,经接官亭、下板寺、上板寺,南至文公庙,也是北坡传统登山道,山道长约70公里。
厚畛子山道,由周至县厚畛子镇后沟,溯水而上,经铁甲树、万泉沟、南天门、二爷海,至拔仙台,是南坡登太白山的传统山道,山道长约80公里。
都督门山道,自周至县都督门村进龙沟洞,沿周至、太白县界大梁北上,经将军石、雷公殿、跑马梁,至拔仙台,是汉中各县民众登太白山的传统山道,山道长约110公里。
外围交通
以公路、登山道计,太白山巅东距国际大都市、古都西安市156公里,西距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宝鸡市129公里,南距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240公里,北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85公里,东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6公里。
太白山北麓山外交通干线,自南向北有:关中环线公路(107省道),马召镇至汤峪口29公里;眉县环山公路,汤峪口经金渠镇、齐镇至姜眉路24公里;310国道(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陇海铁路、西宝高速铁路。
在太白山域西侧有姜眉公路、陈(仓)太(白)公路(210省道),太(白)洋(县)公路;东有108国道纵贯南北,是关中、汉中的重要通道;中有法(门寺)汤(峪)二级汽车专用和209省道(眉县汤峪—乾县)公路,北达扶风法门寺、岐山周公庙、乾县乾陵等。
周边交通
210省道,由麟(游)太(白)公路(S210)陈(仓)太(白)段、太洋公路组成,太白山域内长71公里。向南经太白县二郎坝村、洋县平堵河村、华阳镇、茅坪镇、龙亭镇,接西汉高速公路,通往汉中市;向北由陈仓区潘家湾出山,接310国道,跨渭河至虢镇,接西宝高速公路,东去杨凌、西安市,西去宝鸡、天水市。
姜眉公路,由眉县马家镇经斜峪关、太白县城,至留坝县姜窝子,国家准二级公路,山域路长55公里。西南接宝汉公路,南通汉中市,北达宝鸡市,向北出山后,接眉县环山公路,至眉县城接310国道,过渭河在马家镇南,接西宝高速公路。
209省道,由眉县汤峪口向北,经槐芽、绛帐、扶风、法门寺至乾县。自南向北先后接310国道、西宝高速、关中环线北线。可西通宝鸡市、周公庙,东达杨凌、西安市,北抵法门寺、乾陵。
法汤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南接太白山森林公园旅游公路,至下板寺;由汤峪口向东经关中环线(S107)去西安市,向西经眉县环山公路,接姜眉公路;北去接310国道,过渭河接西宝高速公路,至扶风县法门镇,接关中北环线,东去乾陵,西达周公庙。
108国道,由周至县马召镇进山,沿黑河西岸南行,至沙梁子桥,向南越秦岭,经佛坪县城南去,接西汉高速公路,直达汉中市。由马召镇向北,先接关中环线,后接310国道,经周至县城,北过渭河,在武功县城南,接西宝高速公路,向北直达乾陵。
山区干线公路
太白山区有干线公路6条,连同国道、省道和北麓山外地方公路,已形成大小两个环形公路网络。
大环形公路网,由108国道、沙(梁子)厚(畛子)公路、厚都(督门)公路、黄(柏塬)老(头庄)公路、太洋公路、姜眉公路、眉县环山公路和关中环线公路组成,总长304公里,还有5公里(周至县吊沟口至监生沟口)断头路,尚未打通,是一个不完整的环形路网。除前述108国道、太洋公路、姜眉公路外,其他还有5条省道及县、乡公路:
沙厚公路,周至县乡公路,属山区四级公路。由108国道沙梁子桥至厚畛子镇,路长26公里。
厚都公路,周至县乡村公路。由厚畛子镇经钓鱼台村东、秦岭梁、老县城,沿湑水河北岸西去,经都督门村,至吊沟口(引湑济黑工程渠首),路长29公里。
黄老公路,太白县乡村公路。由黄柏塬溯湑水河而上,经核桃坪村、老头庄,至周至县监生沟口,路长19公里。
眉县环山公路平原四级公路。由汤峪口沿山麓西行,经汤峪镇、小法仪村、金渠镇、齐镇,至下西铭村北,接姜眉公路,路长24公里。
关中环线(S107),国家二级公路。由周至县马召镇西行,经广济镇南大坪村、翠峰乡史务村、竹峪乡兰梅塬村、眉县万家塬,至汤峪口,路长29公里。
小环形公路网,由太白山、红河谷森林公园旅游公路和眉县环山公路、河(底)营(头)公路组成,山区四级公路。自汤峪口进山,向南经交口、碓窝坪、开天关、红桦坪,越下板寺梁,顺红河北行,经红河谷度假村、李家河口,于营头镇出山,经金渠镇、汤峪镇,至汤峪口,环路长95公里。
山区支线公路
1958年以来,周至、眉县、太白三县和省太白林业局,先后在太白山区修建乡村公路、林区公路、旅游公路等支线公路15条,总长105.6公里。
历史文化
道教活动
太白山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一洞天。早在西汉成帝时,已有太白山神。唐代,道教大兴,太白山香火鼎盛。因太白山位于京畿近郊,虔诚的道教徒便入山修道。孙思邈、郭休、王休、李浑是此时太白山长期修道、炼丹的名士。唐玄宗十分信任太白山上的道士李浑,便封太白山神为神应公,太白山便成了当时道教的圣地,一时上山求雨之风盛行,有“神湫灵泽”传于后世。五代、北宋时,道教仍兴盛不衰,延至明、清。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与道教正一教派分庭抗礼。元代,全真教已居统治地位,汤峪口龙山道观,颇具规模,闻名秦中。
同时,其弟子马丹阳在竹峪(今周至县竹峪乡丹阳村)修建丹阳观,盛极一时。
元至大三年(1310),全真教已成为道教中最大的一派。由于教祖王重阳是关中人,又有唐、宋以来各朝对太白山神的崇褒封号,故太白山成了关中道教活动的圣地之一,全真教迅速发展壮大。当时在山域内较大的庙群有远门口、楼观庵、钟吕坪、汤峪口、斜峪关、鹦鸽、桃川和斗母宫至大爷海登山路沿线。元代,远门口曾是登太白山朝拜的主要通道。
明、清时,眉县汤峪楼观庵庙宇颇为壮观,是坤道集中地,因其与周至楼观台乾道驻地东西相望,故曰“西楼观”。钟吕坪是道教八仙修炼过的地方,自魏、晋、唐、宋以来即为关中胜景之一,在东坪、中坪、西坪上修建有玉皇宫、老君洞、斗母宫、八仙殿。金、元、明、清以来,在登太白山的道路上,每隔20里左右便有一处庙宇,从山口直至山巅。
太白山《王母宫——清张真人道行叙》碑文载:“张真人者,派名圆泰,号一清子。”
张圆泰20余岁投太白山大爷海脱俗入道,从师赵真人,道徒众多。光绪庚子岁(1900)大饥饿殍,圆泰概出太白山大爷海下院王母宫积粟救饥。宣统年间(1909~1911),圆泰费己囊百余,劝戒鸦片,修合丸散药剂为民疗疾不取分文。圆泰修道太白山时,置买良田,增修大爷海斋房及文公庙、神鬼二洼、上下板寺、土洞庵、养马滩、四嘴山庙宇百余间,聚道徒三代,并收藏有明洪武版《道德经》及其他经典。
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眼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篆、房中、避谷等。
其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其根本经典为《道德经》,还有道家音乐,均是道教文化的精髓。
民国时期,提倡拆庙建校或以庙设校,土匪盘踞庙宇,危害周围人民;大小军阀扩军混战以庙宇为营房,使太白山道佛名观寺院遭兵灾匪患之祸,后在官方剿匪和消灭地方军阀势力的战火中多毁为废墟。
20世纪30年代,李至昌在大爷海道院任道长,有徒2人。何宗任青牛洞道观住持,收李白生为徒。王理宗任远门口保安宫道观住持,收张宗宽为徒。1945年,眉县汤峪青牛洞道士李白生与张宗宽相识后,精心研究草医。
建国以后,在残存的庙宇中,还有一部分道士从事宗教活动。1970年代,山上建筑物多被毁,道士匿迹。1978年后,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宗教活动恢复正常。拔仙台、大爷海道观有道士5人(其中乾道4人,坤道1人)。传统的农历六月太白山庙会亦已恢复,且规模不断扩大。
晚清时,道教由道会司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周至、眉县、太白县先后成立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984年,周至县成立道教协会,道人开始实行自治管理。1989年11月,眉县道教协会在钟吕坪成立,后迁至汤峪口太白庙。道教各宫观庙庵道士,由县道教协会遣派调任,报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备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钟吕坪、青牛洞、太白庙、王母宫及太白山上道观的乾道、坤道均由眉县道教协会派任。
佛教活动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佛教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全国。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高僧达摩归隐太白山茅庵,庵后有石洞,名达摩洞(眉县营头镇西熊耳山)。在洞内面壁静修9年,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并在此首创禅宗。
隋开皇十八年(598),修建仙游宫。仁寿元年(601),隋文帝创立灵塔。是年十月十五日,大兴善寺童真和尚奉敕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更名仙游寺。唐显庆三年(658),在太白山下眉县齐家寨为玄奘法师建西铭寺。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常来西铭寺与宣律法师(590~667)论道。武周永昌元年(689)八月,天竺婆罗门僧佛陀波利来到眉县太白山下,在大敬爱寺(今称净光寺)见到西铭寺上座澄法师,询问过志静在洛阳与日照三藏法师勘核《佛顶尊胜陀罗经》(简称《陀经》)之情。此时参与翻译《陀经》的汉僧顺贞和尚住在西铭寺。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五月立八段碑(现存眉县政府食堂院)。唐时境内佛教寺院,多为云游僧侣,挂单客居者多。比较著名的寺院从山麓到高山有:仙游寺、教坊寺、建法寺、大敬爱寺、西铭寺、铁佛寺、清凉寺、轮武寺、大安寺、静林寺、凌云寺、蛟龙寺、蟠龙寺、蒿坪寺、中山寺、菩萨大殿等,其中佛事最盛的是仙游寺。
北宋时,太白山有3座规模较大的佛寺闻名凤翔府内外。一是,斜峪关的蟠龙寺。嘉祐七年(1062)二月二十七日,凤翔府签书判官苏轼亲临其寺留宿一晚,题诗曰:“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崖散红绿。”“门首商贾负椒舛,山后咫尺连巴蜀。”横渠镇的崇寿院,同样留下了苏轼“再游应眷眷,聊以记吾曾”的诗句。二是,眉县城南的净光寺。重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有前、中、后3座大殿,西边有僧人禅房数间,寺院古柏参天,香烟缭绕,十方僧人和尊佛众生终年不绝。同时建有1座七级浮屠(今存眉县政府大院的斜塔)。三是,黑水河畔的仙游寺。宋嘉祐七年(1062),苏轼曾2次到仙游寺,他满怀兴致,留诗多首,对逼水塔上十六方天王鬼神飞仙缘作鉴定:“虽吴道子莫能至”,给佛堂留有文笔俱妙的对联,上联为“客远红尘丛中到此俗缘尽了”、下联为“堂开白云窝里从兹觉岸齐登”,还在此制符调玉女泉水,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金代佛教在太白山又是一昌盛时期,著名寺院有:惠济院、茅云庵、仙游寺。明代规模较大的著名佛寺还有石佛寺、洪武寺、九珑寺、黄鹤寺。
清代中叶,太白山佛、道二教逐渐相混。在登太白山线路上,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交叉而立,一些信徒及善男信女便“见庙就烧香,遇神便叩头”。在被喻为太白山行宫的清湫太白庙里,雕塑有十八罗汉像。官倡民随,佛道合一。
民国时期,由于兵焚匪祸,山上寺庙、观庵尚有百余处。境内佛教僧徒30余人,散居马召仙游寺、黑峪铁佛寺、斜峪关蟠龙寺、眉县净光寺。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分给僧人土地,让其自食其力。1958年,僧人皆加入人民公社,后因信仰及生活习俗与常人不同,30人迁居马召仙游寺。1984年,除死亡和还俗者外,该寺有僧人7人。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地陆续开放佛教活动,僧尼、居士逐渐增多。1990年,有居士4000余人。2009年,仙游寺、暧泉寺、清凉寺、梦泉寺、静林寺、蒿坪寺、铁佛寺、蟠龙寺、菩萨大殿等寺院,均有僧尼驻守。
明、清时期,太白山佛教归眉县僧会司统一管理。1988年,眉县在营头静林寺建立佛教协会,从此僧尼、居士开始由佛协指导,实行自我管理。
天主教活动
唐代天主教(时称景教)传入周至。贞观九年(635),建大秦寺。建中二年(781),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会昌五年(845),武宗下诏禁止佛教时,景教也被禁。
明崇祯三年(1630),法国传教士方德旺来华后到陕,先后在眉县齐家寨南寨、周至竹峪一带传教(均属凤翔教区)。清初时信徒约200余人,常在井索沟、竹峪沟古窑进行宗教活动。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陕西城固县人刘嘉禄绘图,报罗马教廷在眉县青化豹窝山(今跑窝村)建成圣若瑟堂、圣母亭、十字山小堂、十四处苦路。由于所选豹窝地理环境酷似耶路撒冷之加尔瓦略十字山,故称豹窝十字山。雍正年间(1723~1735),建井索(今属齐镇)、新寨(今属营头镇)教会。嘉庆(1796~1820)时建蛮王冢教会(今属金渠镇)。道光二十年(1840)后,大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太白山麓一带信徒逐年增多,遂购地兴建教堂。道光至光绪时(1821~1908),在永安村、烟霞村、黄家村、南枣村、河湾立教会。咸丰十一年(1861)后,英、德籍神甫常来太白山下会。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在周至建立天主堂,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眉县天主教徒约740人,有天主教分堂8所。宣统三年(1911),周至有天主教分堂23所,信徒约占居民20%。
民国初年,天灾兵祸,民不聊生,教会利用赈灾,信徒发展很快。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在周至设立教区,管辖周至、户县、眉县、兴平、武功、扶风等6县教务,首任主教为张指南。
1952年10月,眉县天主教爱国会严洛瀛、张振华、汶振海、赵世荣、李生海等爱国教徒,积极响应四川省广元县王良佐神甫及500名教徒发表的《告教区教友书》,开展以反帝爱国为宗旨的“三自”革新运动,受到广大爱国教徒的拥护和支持,发表了《眉县天主教革新宣言》。
1956年,周至教区主教李伯渔被召进京,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同年3月,眉县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
1970年代,李伯渔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大多数神职人员以种种罪名被捕,教堂被拆毁,教产被没收。
1978年,李伯渔等天主教界爱国人士得到平反昭雪,落实了宗教政策,发还教产。
1980年,太白县鹦鸽乡重建天主教堂,驻教群众逐步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
1984年,“跑窝十字山”返还天主教会管理,教徒在教堂举行宗教活动。
2009年,太白山域天主教徒有9662人,教堂19处。主要分布于周至县二曲镇、马召镇,眉县青化乡、齐镇、营头镇和太白县鹦鸽镇。
基督教活动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基督教传入太白山,当地称福音教。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有关于保护基督教传教自由的条款,外国传教士借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由沿海畅通无阻的向内地发展。咸丰元年(1851),英国教士司美立、美籍华人唐素珍在周至传教,因不懂汉语,又请美国教士闻达斯传教,发展教徒21人。同治十年(1871)西安内地会派杜、蒲两名外国传教士来眉传教,发展教徒4人。光绪八年(1882),上海内地会的差会,派英国人迷德荣来眉,买地皮、置教产,发展教徒,信徒人数突增至数百人。宣统三年(1911),美国牧师劳斯丁来周至传教5年,发展教徒200余人。
民国四年(1915),租16间房建教堂,发展教徒1500人。
民国十三年(1924),眉县成立基督教会,选举樊生玉、贾廷琪为长老,贾廷翰、贾廷章、杜元来、谢天宝、贾廷玺、伏从真(女)、张循真(女)等12人为执事,自办教会,反对外来干涉。
民国十八年(1929),关中大旱,大饥荒。眉县基督教会以“华洋义赈会”捐来粮钱救济灾民,协助政府收留难民。同年,“中华协同会”、“耶稣家庭”、“中华基督教会”、“聚会处”等4个教派传入周至,时有教徒1285人,长老10人,教堂10处。二十四年(1935),基督教传入太白河、桃川,有教徒10余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抗战前线的伤残官兵,沿陇海铁路不断向西北大后方转运。眉县基督教女执事伏从真带领数十名教徒,组成服务工作队,给伤员洗衣、缝补、打扫卫生。男教徒深入病房慰问谈心、读报、为不识字的伤员代写家书,给伤员以很大的精神安慰。
1950年,中国基督教领袖吴耀宗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发动基督教革新运动,其目的在于肃清帝国主义影响,使中国基督教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差会”的操纵与控制,成为中国教徒自治、自传、自养的宗教事业。受此影响,1952年3月,成立“眉县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促进会”,在教徒代表吕德军的带领下,眉县基督教教徒积极拥护和响应吴耀宗号召,有300多人在宣言上签名,健全教会组织。民主选举樊伯高为长老,刘中兴、王修能、杜存思、张循真(女)、伏从真(女)为执事。
20世纪70年代,由于呼喊派渗入,分裂教会活动愈演愈烈,爱国人士受到打击和排斥。
1983年,政府取缔呼喊派后,爱国教徒才得以扬眉吐气。1985年,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从此,“三自”爱国会在协助政府宣传落实宗教政策、动员教徒勤劳致富、参加现代化建设、安排宗教生活、恢复教会组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太白山域开放基督教徒点19处,有基督教徒4321人,其中长老6人,传道员47人,执事44人。
文学作品
太白山,是中华名山。从唐、宋至明、清,曾有6位皇帝先后封爵御赐太白山为“神应公”、“灵应公”、“济民候”、“明应公”、“济远公”、“福应王”、“惠应公”、“普济王”、“惠民王”、“灵应王”、“昭灵王”、“普润王”等。还有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岑参、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朱铎、仇圣耦、吴玉、何景明、李柏、张执中等文人墨客曾留下大量诗词盛赞太白山美景。
社会经济
行政区划
太白山域内行政区域,包括眉县齐镇、营头镇、汤峪镇、横渠镇、青化乡,太白县鹦鸽镇、桃川镇、嘴头镇、黄柏塬乡,周至厚畛子镇、陈河乡、马召镇、广济镇、骆峪乡、翠峰乡、竹峪乡等16个乡(镇)中的部分属地,共计103个村民委员会、550个村民组。
太白山域内,眉县、太白、周至各乡(镇)、村(组),共有村民25896户,人口102007人,占各乡、镇总人口322066人的31.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9人,村、组和农户、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太白山北麓沿山地带和湑水河、红岩河、石头河、黑河等较大河流沿岸。山区农耕地132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3公顷(1.95亩)。
农村经济
太白山区农村,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豆类、土豆、蔬菜等。2009年山域16个乡、镇粮食总产12.06万吨。太白县嘴头、桃川、鹦鸽镇在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种植各类蔬菜60多个种类,200余个品种,各种特色蔬菜面积3926公顷,年产蔬菜约18万吨;林业以发展核桃、板栗、油桃、柿子、李、桃等干杂果为主,年产值9500余万元;眉县营头镇、太白县桃川、鹦鸽镇种植干杂果5933公顷。太白县桃川镇、黄柏塬乡、周至县厚畛子镇等,种植山茱萸约600公顷。周至、眉县沿山各乡、镇种植猕猴桃约3.3万公顷,年产约40万吨;畜牧业,主要发展肉牛、奶牛、羊、猪、土鸡等畜禽饲养。
2009年,太白山区各乡、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326750万元,人均10145万元,耕地面积13240.6公顷,粮食总产12.0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7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353元。
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来,太白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山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太白、眉县、周至3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40.84亿元,人均4124元。其中眉县GDP总值17.44亿元,人均5775元;周至县GDP总值20.52亿元,人均3252元;太白县GDP总值2.88亿元,人均5544元。
随着太白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太白山区3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31元,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68元的平均水平,居民人均消费1467元。其中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居民人均消费1516元;太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4%,居民人均消费1499元;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3%,居民人均消费1385元。
2009年,太白山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眉县、太白、周至三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44亿元,比2004年增长1.4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116元,比2004年增长1.38倍。
2010年,太白山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眉县、太白、周至3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69亿元。人均GDP11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2元,比上年增长23.5%。
参考资料
简述.太白县志.
太白山古道风景区.凤凰网陕西综合.2012-09-25
山名由来.太白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7:24
目录
概述
名称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