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品出自《全唐诗》。
作品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安天宝十四年)秋。仇兆鳌注:禄山反,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此诗当是其年十月作。此时反信未至,而逆迹已萌,观篇中虾蟆长虬可见,依梁编为是。《杜臆》:题主汤东之灵湫,非咏汤泉也。故篇中详叙湫之改移,与龙之灵怪,而汤泉只阴火数语,以引起灵湫。
作品原文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1)
东山气濛鸿(2),宫殿居上头(3)。
君来必十月(4),树羽临九州(5)。
阴火煮玉泉(6),喷薄涨岩幽(7)。
有时浴赤日(8),光抱空中楼(9)。
阆风入辙迹(10),旷原延冥搜(11)。
沸天万乘动(12),观水百丈湫(13)。
幽灵斯可怪,王命官属休(14)。
初闻龙用壮(15),擘石摧林丘(16)。
中夜窟宅改(17),移因风雨秋(18)。
倒悬瑶池影(19),屈注沧江流(20)。
味如甘露浆(21),挥弄滑且柔(22)。
翠旗澹偃蹇(23),云车纷少留(24)。
箫鼓荡四溟(25),异香泱漭浮(26)。
鲛人献微绡(27),曾祝沉豪牛(28)。
百祥奔盛明(29),古先莫能俦(30)。
坡陀金虾蟆,出见盖有由(31)。
至尊顾之笑(32),王母不遣收(33)。
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34)。
飘飘青琐郎(35),文采珊瑚钩(36)。
浩歌渌水曲(37),清绝听者愁(38)。
注释译文
(1)题下原注:骊山温汤之东有龙湫。同,和也。灵湫,水池名。
(2)东山即骊山。《述征记》: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虎源。《淮南子》:未有天地之时,濛鸿澒洞,莫知其门。赵次公注:气濛鸿,山形如蒙云雾也。
(3)《唐书》:骊山宫,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宝十载改曰华清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
后汉书·顺帝纪》:修饰宫殿。古乐府:“夫婿居上头。”
(4)《
长安志》:开元后,帝每岁十月幸温汤,岁尽而归。
(5)《诗》“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树羽,立羽藻盖也。《
禹贡》:“九州攸同。”
(6)《
海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
博物志》:凡水源有硫黄,其泉则温,故云:阴火若煮。杨慎曰:《易》:“泽中有火。”《
素问》:“泽有阳焰。”注:“阳焰,如火烟腾腾而起于水面者是也。”盖泽有阳焰,乃山气通泽,山有阴霭,乃泽气通山。唐
顾况《使新罗》诗“阴火螟潜浇”是也。
陆机诗:“玉泉涌微澜。”
(8)《
山海经》:“出于旸谷,浴于咸池。”黄希曰:开元十四年十二月乙巳,日色赤如赭。
何逊诗:“赤日下城闉。”
(9)
陶潜诗:“荡荡空中景。”《长安志》:骊山有观风楼、羯鼓楼。
(10)《
大人赋》:“登阆风而遥集。”《
十洲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武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
颜延之诗:周御穷辙迹。”赵曰:周穆王欲车辙马迹遍天下。
(11)《
穆天子传》: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大旷原,万四千里。冥搜,见慈恩寺诗。
(12)《
东征赋》:“旌旗拂天。”《
芜城赋》:“歌吹沸天。”万乘动则轰然有声,当作沸天。
赵岐《孟子注》:兵车万乘,谓天子也。
(13)《
孟子》:“观水有术。”《长安志》:泠水,一曰零水,在临潼县东三十五里,亦曰百丈水。赵次公曰:《水经注》:泠水南出浮胏山,浮胏山,乃骊山之麓也。沈约诗:“百丈注悬淙。”
扬雄《
蜀都赋》:“火井龙湫。”
(14)《
杜臆》:官属休,谓休沐以致祭。《
汉书·郑当时传》:其推毂士乃官属丞吏。《穆天子传》: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
(15)初闻,追叙昔闻也。《易·大壮》:“小人用壮。”
(17)
曹植诗:“中夜指星辰。”《
江赋》:“瑰奇之所窟宅。”
(18)
钱谦益笺:《长安志》:汤泉水,在汉阴盘故城东门外,去昭应十五里。贞观中,乘舆将自东门入,时水暴涨平岸,见物状如猪,当土门卧,命有司致祭,其物起向北,因失所在。开元八年冬,乘舆自南入,至半城,黑风从东北角起,倏忽满城,从官相失。上策马逾城,下至渭川,去气稍解,怅然还宫。时翰林学士王翰作《答客问》上之。词曰:“龙跃汤泉云渐回,龙飞香殿气还来。龙潜龙见云皆应,天道常然何问哉。”《
剧谈录》:咸通九年春,华阴县南十余里,一夕风雨暴作,有龙移湫,自远而至。先是厓垅高来,无贮水之所。此夕迥从数丈小山,自东西直亘南北。峰峦草树,一无所伤,碧波回塘,湛若疏凿。
(19)《天台赋》:“或倒影于重溟。”庐山道人《
游石门诗序》:“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瑶池,见慈恩寺诗。
(20)《水经注》:屈而北注。
谢朓诗:“回瞰沧江流。”
(21)《晋书·五行志》:《御路杨歌》:“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
(22)《江赋》:“挥弄洒珠。”《内则》:“甘旨柔滑。”
(23)《
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注:“翠羽为旗上藻也。”《
长门赋》:“澹偃蹇而待曙兮。”李奇注:“澹,犹动也。”又《七发》:“旌旗偃蹇。”《广雅》:“偃蹇,夭矫也。”
(24)《
楚辞》:“乘回风兮载云车。”《
北征赋》:“曾不得乎少留。”
(25)颜延之诗:“笳鼓震溟州。”
张协诗:“雨足洒四溟。”
(26)
梁武帝《忏序》:“宫内闻异香馥郁。”《上林赋》:“过乎泱漭之野。”
(27)任昉《
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注云:“鲛人织轻绡于泉室以卖之。”
蔡梦弼曰:献绡以为币,沉牛以为牲也。
(28)《穆天子传》: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奉壁南面,曾祝佐之,祝沉牛马豕羊。注:“曾,犹重也。祝,谓祝史。”《汉书·郊祀志》:祝谓言祭祝之赞词者。《穆天子传》:文山之人归遗,乃献良马十四驷,天子与之豪马、豪牛、厖狗、豪羊,以三十祭文山。注:“豪,犹髭也。”
(29)《书》:“作善降之百祥。”扬雄《
解嘲》:“遭盛明之世。”
(30)《吴都赋》:“古先帝代。”
(31)《
埤雅》:“虾蟆一名蟾蜍,或作詹诸。”
张衡《
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
陆倕《
漏刻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李翰曰:“阴虫,虾蟆也。”潘鸿曰:按《五行志》:神龙中,渭水有虾蟆,大如鼎,里人聚观,数日而失。此韦后时事。“坡陀金虾蟆”,盖其类也。禄山浊乱宫闱,故有此应,可与翟泉鹅出,同类并观,故曰:“出见盖有由。”又载虾蟆色如金,或云:骊山上有古碑载之。蔡曰:《西阳杂俎》:长庆中,有人见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自月中者。《
北史·源师传》:真龙出见。陆机诗:“于今知有由。”
(32)《
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诗》:“顾我则笑。”
(33)钱谦益笺:唐人多以王母比贵妃。
刘禹锡诗:“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王建诗:“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裾。”公诗亦云:“惜哉瑶池饮。”又曰:“落日留王母。”《诗》:“此宜无罪,汝反收之。”注:“收,拘也。”此诗收字所本。
(34)《
玉篇》:“蚪,无角龙,俗作虬。”《禄山事迹》:帝尝夜宴禄山,禄山醉卧,化作一猪而龙头,左右遽言之。帝曰:“渠猪龙耳,无能为也。”天宝十四载,玄宗遣中使赍玺书召禄山曰:“与卿修得一汤沐,故令召卿,至十月朕于华清宫待卿。”十一月,禄山起兵反。
(35)邵宝注:飘飘,俊逸貌。崔駰诗:“飘飘神举逞所欲。”《宫阙簿》:“青琐门在南宫。”《汉旧仪》:给事黄门侍郎,每日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
(36)曹植《
与吴质书》:“得所来讯,文彩委曲。”赵次公注:珊瑚钩,出《纂异记》载嵩岳嫁女事云:周穆王把酒请王母歌,以珊瑚钩击杯而歌。师氏曰:珊瑚钩,言文章之可贵。吴注:旧引萧诠诗“珠帘半上珊瑚钩”,与文彩二字不贯。《纂典》记相如见枚叔文,称曰:“如珊瑚之钩,璠玙之器,非世间寻常可见。”若公《八哀》诗《赠秘书监李公邕》“丰屋珊瑚钩”,则可引萧诠诗句矣。
(37)《楚辞》:“临风恍兮浩歌。”《淮南子》:“手会《渌水》之趋。”
马融《
长笛赋》:“取度于《白雪》、《渌水》。”注云:“二曲名。”
嵇康《
琴赋》:“初涉《渌水》,中奏清徵。”《洛阳伽蓝记》:魏高阳王雍,有姬修容,能为《渌水歌》。张远注:“此用《渌水》,亦暗贴灵湫,如
岑参《和雪后早朝》诗,用“仙郎歌白雪’,亦然。”
(38)陆云《
与兄书》:“昔日读《楚辞》,意大不爱,顷日视之,实自清绝。”
作品鉴赏
此诗分四段。首段八句起,末段四句收,中间二段各十四句。
首段叙驾幸骊山。阴火以下,志汤泉胜景。祭龙有期,故来必十月。山势最高,故下临九州。阴火,言泉之温。喷薄,言泉之涌。天子所浴,故比之赤日也。此段记驻跸灵湫。初闻以下,志湫龙神异,及湫水之洁清。阆风旷原,借讽荒游。屈万乘之尊,而往祀灵湫,事近矫诬,故曰可怪。倒影,谓宫殿下映。屈注,谓众水奔赴。三段记亲祀灵湫。百祥以下,借虾蟆咎征,而患长虬之不测。吴论:翠旗云车,羽卫迟留也。箫鼓异香,贡绡深牛,祀典丰洁也。梦弼曰:杨国忠言禄山必反,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禄山闻命即至,见上于华清宫。此禄山谒见之由,故曰:“坡陀金虾蟆,出见盖有由。”上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之不听。虽国忠欲收禄山,贵妃必不肯,故曰:“至尊顾之笑,王母不肯收。”续遣归范阳,禄山遂反。岂非“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乎?
朱鹤龄注:虚无底,即湫水也。归虚无而化黄虬,言禄山之势已成,犹猪龙而僣拟真龙也。其忧乱之意,情见乎词矣。末段赞郭诗,结出相和之意。听歌生愁,有感时事也。
卢元昌曰:十月,讥非时。浴日,讽亵尊。阆风广漠,刺荒游。改移窟宅,志变异。献币沉牛,明矫诬。虾蟆出,指禄山也。至尊笑,宠虾蟆也。王母不收,纵虾蟆也。考月中有金虾蟆,乃蚀月者。月为阴精,贵妃似之。禄山通宵禁中,是为虾蟆蚀月。玄宗以虾蟆忽之,竟为长虬难制。灵湫一篇,其曲突之讽欤。
王嗣奭曰:禄山当如阴虫伏处,今一旦凭藉宠灵,窥窃神器,妄自意为天矫飞天之物,岂非虾蟆而黄虬,上下失位者乎?盖始终以虾蟆事为比也。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
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