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平原颜太守》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此诗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感情深沉含蓄,有高古浑厚之风。
作品原文
奉寄平原颜太守
皇皇平原守,驷马出关东。
银印垂腰下,天书在箧中。
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
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
始余梁宋间,甘与麋鹿同。
散发对浮云,浩歌追钓翁。
如何顾疵贱,遂肯偕穷通。
耿介出宪司,慨然见群公。
赋诗感知己,独立争愚蒙。
金石谁不仰,波澜殊未穷。
微躯枉多价,朽木惭良工。
上将拓边西,薄才忝从戎。
岂论济代心,愿效匹夫雄。
骅骝满长皂,弱翮依彫笼。
行军动若飞,旋旆信严终。
屡陪投醪醉,窃贺铭山功。
虽无汗马劳,且熟沙塞空。
去去勿复道,所思积深衷。
一为天涯客,三见南飞鸿。
应念萧关外,飘飖随转蓬。
注释译文
①此诗不见原集,据敦煌集本补。平原:郡名。《
新唐书·地理志》:“德州平原郡治安德。”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颜太守:指
颜真卿。琅琊临沂人,世称颜鲁公,开元中举进士,能诗善文,尤工书法,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殷亮《颜鲁公行状》:“天宝十二载,(杨)国忠以前事衔之,谬称精择,乃出公为平原太守。”
②兰台郎:唐代称秘书省为兰台,兰台郎即秘书郎。《新唐书·百官志》:“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秘书郎为兰台郎。”又:“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颜真卿任兰台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殷亮《颜鲁公行状》:“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周旋:交往。高适开元二十三年曾被征诣长安应试,与颜真卿交往约在次年,时颜任秘书郎。
③洎:到。擢:提拔,提升。宪司:指御史台。《汉官仪》“御史为宪台。”殷亮《颜鲁公行状》:“天宝六载,迁监察御史。……八载八月,迁殿中侍御史。”高适天宝八载(749)已举有道科授封丘尉,未“寓于梁宋”,此处应指天宝六载(747)颜任监察御史时。
④张公:指
张九皋时任南海太守,牧果:为大梁地方长官,指张九皋曾任睢阳太守。天宝八载,张九皋举荐高适为有道科,当时张即为睢阳太守。明主:指唐玄宗。
⑤吹嘘:称赞,奖掖。狂简:志向高远而处事疏阔。《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朱熹集注:“狂简,志大而略于事也。”
⑥蹭蹬:困顿,失意。
⑦皇皇:堂皇,庄重。《诗经·鲁颂,洋水》:“杰烝皇皇,不吴不扬。毛传:“皇皇,美也。”《礼记·曲礼下》:“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孔颖达疏“诸侯皇皇者,自庄盛也。”关东:函谷关以东。
⑧银印:银制的官印,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天书:天子所下的诏书。
⑨高枕:枕着高枕头。谓无忧无虑。扬清风:宣扬清廉宽厚之风。
⑩逋逃:逃亡的罪人,流亡者。
⑪散发:指弃官隐居。《后汉书·袁闳传》:“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⑫疵贱:卑贱的人。此处为自谦之辞。穷通:困厄与显达。
⑬此句谓颜、张二公虽与高适有穷通之别,但并不嫌弃他出身山野,而是同等对待,照顾提拔此二句意谓颜真卿为杨国忠所排挤,离开御史台而外放为平原太守,其耿介慷慨之气在同时被外放的群公中显得特别突出。
⑭金石:指心志的坚定、忠贞。波澜:比喻诗文跌宕起伏。这两句分别称赞颜真卿的品行坚若金石,诗文才气纵横。
⑮多价:即高价,谓声价高。此句意谓自己身份微贱,枉被颜、张二公赞扬推荐。朽木:腐烂的木头,比喻不可造就的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良工:本指技艺高超的人,此处以朽木自比,以良工比喻颜、张二人。
⑯上将:指
哥舒翰。拓边西:哥舒翰从天宝六载起,屡破吐蕃,先后取得石堡城之战和九曲之战的胜利,为大唐安定西北边塞起了很大作用,因而受到重用,历任陇右节度副使、河西节度使,加摄御史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凉国公、西平郡王。
⑰匹夫雄:匹夫之勇,微不足道的小勇。
⑱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泛指骏马。《荀子·性恶》:“骅骝骐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杨倞注:“皆周穆王八骏名。”皂:通“槽”,饲养牛马的料槽。弱翮:同“弱羽”,喻才浅力薄、势单力薄之人。
⑲旋旆:调转军旗班师回朝。信严终:始终保持严整的军阵而没有懈怠、差错。《谷梁传·庄公八年》:“治兵而陈、蔡不至矣,兵事以严终,故曰善阵者不战。”范宁集解:“以严整终事,故敌人不至。”
⑳投醪:指统治者或将领与军民同甘苦。铭山功:即“勒铭燕然”,指建立可以刻于山石永久记载的丰功伟业。《后汉书·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随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㉑汗马劳:功劳,战功。
㉒天崖:同“天涯”。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㉓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后常用以比喻居无定所的游子。
创作背景
此诗序曰“今南海太守张公之牧梁也”,则此时张九皋任南海太守,张九皋卒于天宝十四载(755)四月;又诗中有“一为天熊客,三见南飞鸿”之句,可见高适写此诗时在河西已历三秋。高适天宝十一载(752)秋赴河西院右,人哥舒翰幕府,可推知此诗写于天宝十三载(754)秋。
作品鉴赏
全诗共四十句,前二十二句(到“朽木良工”止)为第一部分,其中前四句写颜真卿携天子诏书出任平原太守的威仪,次四句概括颜公治理平原的政绩,“始于”以下十四句回顾自己与颜公的交情,处处把二人对比起来写,自己寓居梁宋过着隐居生活,是“疵贱”“穷”“愚蒙”“微躯”“朽木”,对方是御史大夫,是“通”“知己”“金石”“波澜”“良工”,可是颜公丝毫不嫌弃自己,真诚与我交往。这样写,既显谦恭之态,又为后文表达望汲引之意作铺垫。“上将”以下十四句为第二部分,追忆自己从军河西的心情与过程,高适之所以要入幕河西,是因为哥舒翰有拓边之志,自己虽然才薄识浅,不能与幕中其他济代之才相比,但依然想要为国效力,以建尺寸之功。自己任掌书记之职,不过与同僚欢饮,私下为众人获得战功高兴,实无汗马之功,但喜边塞清平。此种“深衷”大约只有颜公这位知己理解。最后四句总结全诗,抒发从军河西三年的感受,时光荏苒,功业未就,而自己身如转蓬,随风飘摇,隐约致希图援引之意。这首五言长诗是高适精心创作的,对于后人了解其从军河西的心理状态有很重要的作用。河西三年,高适目睹了哥舒翰拓边之功,亲自参加了一些战斗,对其安定西北边塞的功绩极力肯定;另一方面,个人功业未就却虚度光阴,心情十分焦虑、失望。这两种情绪贯穿高适入幕河西期间,而此诗偏重后者。从艺术上看,此诗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感情深沉含蓄,有高古浑厚之风。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