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唐朝边塞诗人、官员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另说湖北荆州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刺史,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人物生平
少年聪颖
开元十年(722年),岑参开始读书。
约开元十四年(726年),岑参开始创作文章。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
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岑参西上长安,献书阙下,但没有得到提擢,之后屡次奔走在长安、洛阳之间大约十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任江宁丞,岑参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以送。
守选三年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以第二人登进士第,之后是三年的守选期。
天宝四载(745年)春,岑参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到达河溯之地,寻找陶处士;然后向东北达到新乡县,拜访县尉王釜;之后经过相州到达邺城,接着抵达了邯郸,又经过清河县到达冀州,之后由冀州向北达到瀛州,而后向西北而行到达安喜县,拜访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时,岑参开始南返,先到井陉,拜访李道士;再到黄河边的黎阳县,渡河到南岸的白马渡,然后向东南直抵颍阳度岁。
天宝五年(746年),岑参由颍阳出发西返长安,先北渡黄河到达旧居之地王屋山,然后北赴晋州,在晋州故地重游;再到绛州,并在参观骊姬墓;之后东渡黄河到达蒲关,在蒲关寄宿;最后到长安杜陵别业,送安喜县人郭乂回乡时作《送郭乂杂言》。为了顺利参加的冬集,岑参再次东去颍阳向州府汇报守选情况,并领取应选解文。在等待官府发放应选解文期间,岑参曾到达匡城县(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受到周县尉的招待,后于夜晚到达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韩樽在偃师东拜访景云寺晖上人。秋季,岑参在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应选解文后西归长安参加冬集,为顺利得到授官而作《感旧赋》分送衙门有关“达人”。
两度出塞
天宝六载(747年)春季,守选期满的岑参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并在获授官后创作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天宝七载(748年),颜真卿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岑参在长安作《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以送。次年(749年),高仙芝入朝,表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岑参于是出塞,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天宝十载(751年)三月,高仙芝获授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其幕僚岑参等收到消息后前往武威。在武威期间,岑参作有《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诗。后高仙芝兵败还朝,岑参便东归,六月到达临洮,后约于初秋到达长安。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季,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在长安同登慈恩寺塔,作《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次年(753年)春季,颜真卿出为平原郡太守,岑参作《送颜平原》以送。
约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应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五月,封常清出师西征,岑参在后方。冬季,封常清破播仙,凯旋归来时岑参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以献。
至德二载(757年)春季,岑参于北庭作《北庭作》。因唐肃宗在凤翔,岑参遂自北庭到唐肃宗行在,并在凤翔作《行军诗二首》等。六月十二日,裴荐、孟昌浩、魏齐聃、杜甫和韦少游五人荐岑参可为谏官,唐肃宗以岑参为右补阙。十月,岑参扈从唐肃宗归长安。
仕途反复
乾元元年(758年),岑参常与左省(门下省)、右省(中书省)两省僚友杜甫、王维、贾至等唱和,作有《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等。次年(759年)三月,岑参大概因为指述权佞而由右补阙转任起居舍人。四月,暂任虢州长史,五月开始出关赴任。
宝应元年(762年)春季,岑参改任太子中允,不久后兼任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十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会师陕州来讨伐史朝义,岑参任掌书记。大约在冬季,岑参入长安。
广德元年(763年),岑参改任考功员外郎,次年(764年)转任虞部郎中。
客死他乡
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转任库部郎中。十一月,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与少尹成贲一同自长安前往成都。十二月,二人行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因成都政局纷乱滞留其地。
大历元年(766年)二月,杜鸿渐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表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使,岑参遂入其幕府。初夏,岑参自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前往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与杜鸿渐会合,于四月到达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六月入剑门关,七月抵达成都。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赴嘉州刺史任,作有《招蜀客归》(《招北客文》)等。次年(768年)七月,岑参因被罢官而自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东归,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时受亡命之徒所阻而无法继续沿着水路东归,滞留沪口,后自陆路北归成都。
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旅舍,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诗歌成就
成就综述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诗歌类型
综述
少年时期,岑参创作的写景诗风格清丽俊逸,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如殷璠《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晚年时期,岑参创作的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时间分期
时间上,岑参写景诗的创作可分为五个时期:嵩阳隐居时期、出入两京时期、两度出塞时期、虢州长史时期、嘉州刺史时期。
一、嵩阳隐居时期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时年十五的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开始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持续时间不详)。在这一阶段,岑参常摄取大量明丽静逸的意象入诗,配以自然冲淡的表现方式,诗风清新淳淡。特别地,因为人生阅历和智慧的欠缺,岑参此时的写景诗少了对人世沧桑的体悟和卷迹独善的思考,更没有为摆脱世事羁绊而自隐山水的主观动因,因而其时岑参所抒写的清音山水完全源于童年时期的审美直觉,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二、出入两京时期
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岁的岑参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于两京之间。在这一阶段,生活轨迹的改变给了岑参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等诗一扫单纯描写清幽之境的方式,选取喧闹意象,配以冷色调,于雄奇阔大间显出苍茫萧瑟的意境。总体看来,岑参的写景诗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园写景走向边塞风物写景的准备和过渡。
三、两度出塞时期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赴安西充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初,岑参自边归京,这是岑参第一次出塞。在这一阶段,岑参的写景诗以描写绝域的苍茫为重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以愁苦为基调。之后,岑参渡过了二三年半官半隐的生活,期间创作了一些清丽幽雅的写景诗,这些诗如同岑参早年嵩阳写景诗的翻版,透出岑参自边塞归来后所寻求的审美补偿。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后,岑参的报国雄心得到极大的激发,加上封常清的赏识,岑参尽情将英雄主义生发出的爱国豪情挥洒于西域的奇山异水中,以莫名惊诧的目光来打量边塞的奇景,不只是览胜赏美,更是达到了山河之爱和民族之爱的高度统一。
总体来看,岑参两度出塞时期所创作的写景诗(西域写景诗)对中国传统写景诗有较强的开拓性意义。题材方面,岑参是最早的广泛描写西域景色风光的诗人,真正地将西域景观引入写景诗的关照范畴,为中国传统的写景诗注入了新的描写元素;风格方面,岑参的西域写景诗为传统意义的写景诗注入了英雄主义气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内向性的特点有所突破。这两方面对后世的西域写景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虢州长史时期
乾元二年(759年),岑参被贬为虢州长史。因为被贬,岑参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任内,岑参的写景诗意境上清新可人,体物更为细致,写景技巧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内容上,一些写景诗透出岑参渴望隐逸山林和遁世逍遥的情绪,这实际上是一种吏隐思想——“仕”是主要情结,“隐”则是暂时的情绪。总体看来,岑参在这一阶段所创作的写景诗已经褪去了边塞写景诗中的雄浑激昂之气而与其早年的清丽风格对接,大多通过清丽山水抒写清新恬静的境界,同时也包含了岑参诸多的心酸和无奈。若其早年嵩阳写景诗是感性山水的快感直抒,则虢州写景诗就是理性山水的苦闷诉求。
五、嘉州刺史时期
永泰二年(766年),岑参再次被贬,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赴任途中,岑参怀揣着维护唐王朝统一的责任感,有奋发向上的激情。到达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后,岑参发现嘉州(今四川乐山市)是他理想幻灭的山水,因此,岑参在任内所创作了大量的写景诗中没有赏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叹和挂冠东去的期待。在这一阶段,岑参的写景诗是诗性和情性的双重回归。
风格表现
风格上,岑参写景诗的主要风格为“尚清”和“好奇”(“好奇”指爱好新奇事物)。
一、“尚清”
①清幽之境:早年,岑参处于享受山水之乐的创作心境之下,因而多选取淡雅的暖色调景物来构造山林的清丽,同时还大力营造山林的幽静,创作出的诗歌明白如话,发于天然,能以简净明快的语言表现出山明水秀的直观印象,境界清朗爽目,旷远幽深。虢州长史时期,岑参在写景诗风格方面曾经有过短暂的向嵩阳写景诗的回归,而回归的主题便回归于清幽之境——通过描写山水的清丽幽静来表达闲静之情。
②清寒之境:就本质而言,清寒之境就是孤独、悲凉之境。出入两京时期,岑参为契合求仕途中凄清孤独的心境而大量冷色调的景物来构置清寒之境,因而其创作中的清幽山水也就逐渐褪去了闲静的幽致而加入了寒冷、苍茫的冷境。
③清逸之境:岑参的一些写景诗透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还生发出清逸之境——清远飘逸的境界。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开放情怀结合的产物,具有完美的艺术张力,与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内敛截然不同。同时,清逸之境又是一种才境,是一种化境,非有才力不能为之。两度出塞时期,岑参有了释放才力的契机,加上岑参本身所有的激情和西域瑰丽风光对他的触发,使得岑参富有创作活力,也让他能以逸动的诗笔描绘出一出出清新灵动的艺术境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便既有清丽的色调,又富有灵动的生机。
二、“好奇”
①好写奇景:岑参喜欢摄取新奇景物入诗,这使得他的写景诗(特别是西域写景诗)自问世就打上了“奇”的烙印。在西域写景诗中,岑参展现了一幅幅迥异于内陆的异景奇观,以真实传神的描写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时,在描写苍茫的旷野、高险的剑门等内陆景物时,岑参也表现出好奇取胜的特点。因为有这些奇特的景物,岑参好奇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反过来,岑参又因为好奇的个性而渲染这种奇特,二者可谓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②好发奇思:岑参不仅有善于发现“奇”的眼睛,而且好发奇思,能创作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等将风过山林、瀑布落下这些平常景象写得奇意盎然的诗句,而由奇思生发出的奇逸之境则令人叹为观止,脍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一例。
③好抒奇情:岑参对景物的独特体味常使他生发出一种奇情,这些奇情异彩多样、不同凡响。岑参早期写景诗中纯粹的审美对于喧嚣的俗世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超越,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奇情;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多通过西域奇景抒发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胜,写出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如面对旅途的艰辛时生发出激昂的豪情,以及将边塞的苦寒蒙上清丽的面纱,人置于其中而充盈着乐观的豪情,可谓翻新出奇。
④好用奇字: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总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如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或通过对动词的精心选取来将原本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系于具体景物中,从而使之变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
综述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上,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象和场景方面
雄伟壮美的形象和奇丽阔大的场景是岑参边塞诗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参边塞诗不同于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简要而言,岑参创作的边塞诗能通过雄伟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广大的、神话一般的世界,给读者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特色。具体来看,岑参因曾先后担任右威卫录事参军、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军职,随高仙芝、封常清等两次驻守西北边疆,到过安西、北庭等地,有长期的边塞生活体验,又同都护、判官们有较多的交往。因此,一方面,岑参在创作的边塞诗中描绘西北地区的沙漠、雪山、火山等光怪陆离、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奇迹般地再现了西北地区的奇寒奇热、变幻莫测和俏丽多姿。描写沙漠的有《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描写雪山有《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描写火山的则有《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另一方面,岑参在创作的边塞诗中还记叙了戍边将士从军、出征、杀敌、受降等场景,刻画出一批坚韧不拔、威武雄壮戍边将士的雄伟而壮美的形象,如《送人赴安西》一诗刻画出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赴安西的长安征人,《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则刻画出不畏风霜严寒地扬鞭催马飞奔前方的宇文判官,《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赵将军歌》和《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则刻画出一群能征善战、威风凛凛的大将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岑参在边塞诗中还写到了小吏和士兵,如《题铁门关楼》刻画出一个坚强无比的守关小吏形象,《玉门关盖将军歌》、《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则刻画出出征战士所向披靡的英雄群像。
二、写景和抒情方面
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式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景抒情,岑参边塞诗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式,岑参边塞诗中的《银山碛西馆》、《北庭作》、《临洮客舍留别祁四》、《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便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先景后情的写法外,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即边写景边抒情,岑参边塞诗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便采用这种方式;此外,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还可以采用通篇描写景物而将思想感情暗含其中的方式,岑参边塞诗中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便采用这种方式。
三、语言和韵律方面
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这是岑参边塞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在语言方面,岑参边塞诗语言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奇”,但既非“奇险”,亦非缛丽,而是奇逸、奇丽、俊奇。他的这种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的,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锤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具体表现为“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语句和“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等清秀奇妙的拟人语句,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出神入化的夸张语句。总而言之,岑参边塞诗的语言恰如洪亮吉所说的“奇而入理”——多为前人所未发,但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
在韵律方面,岑参边塞诗是很有创造性的——岑参边塞诗的用韵不拘一格,远绍乐府(乐府古诗一般采用通篇一韵或一篇中数次换韵两种方式),近师初唐的押韵方式,综合而采用随物赋形的押韵方法,颇具灵活性和创造性,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使得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诗歌在用韵往往采用一韵一个层次的方式,还有利于在换韵中表现诗人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历代评论
唐代殷璠: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河岳英灵集·卷中》)
宋代周紫芝:参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观少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岑参诗集后》)
宋代许顗:岑参诗亦自成一家, 盖尝从封常清军, 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彦周诗话》)
南宋陆游: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诗集》)
南宋时少章: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岑嘉州与子美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唐百家诗选评》,吴师道《吴礼部诗话》所引)
南宋刘克庄:岑参、贾至辈句律多出于鲍,然去康乐地位尚远。(《后村诗话续编·卷二》)
南宋严羽: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
元代陈绎曾: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诗谱》)
明代徐献忠: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五言古诗从子建以上,方足联肩。古人浑厚,嘉州稍多瘦语,此其所不迨亦一间耳。其他乃不尽人意。要之,孤峰插天,凌拔霄汉,时华润近人之态,终然一短。(《唐诗品》)
明代顾璘:①岑参最善七言,兴意音律不减王维,乃盛唐宗匠。②岑诗好起语华艳,初联放宽,次联突出奇语,平平结,最有法。(《批点唐音》)
明代王世贞:①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艺苑卮言·卷四》)②五言近体,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浓厚。(《艺苑卮言·卷四》)③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维、李颀、岑参耳。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全唐诗说》)
明代周履靖:①万仞则不用过句,陟顿便说他事,岑参专高此法。②前后、重三迭四用两三字贯串,极精神好诵,岑参所长。(《骚坛秘语》)
明代胡应麟:①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俳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节,时入近体矣。(《诗薮·内编·卷二》)②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调音节,时有参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质力造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诗薮·内编·卷二》)③高、岑井工起语,岑尤奇峭,然拟之宣城,格愈下矣。(《诗薮·内编·卷二》)④嘉州格调严整,音节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诗薮·内编·卷四》)
明代许学夷:盛唐五吉律,惟岑嘉州用字之间有涉新巧者,如“孤灯然客梦,寒件掏乡愁”、“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大约不过数联。然高、岑所贵,气象不同,学者不得其气象,而徒法其新巧,则终为晚唐矣。(《诗源辩体》)
明代胡震亨:岑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高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岑之败句,犹不失盛唐;高之合调,时隐逗中唐。(《唐音癸签·卷十》)
明代陆时雍:①大则雅,小则巧。岑参多以巧用。(《唐诗镜》)②岑参好为巧句,真不足而巧济之,以此知其深浅矣。故曰“大巧若拙”。(《诗镜总论》)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家化境,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不得以字句诠,不可以迹相求。如岑参《归白阁草堂》云:“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又如《登慈恩寺》诗中间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不唯作者至此,奇气一往,即讽者亦把捉不住,安得刻舟求剑,认影作真乎?(《诗筏》)
明末清初徐增:岑嘉州诗豁达醒快,如听河朔豪杰说话,耳边朗朗。(《而庵说唐诗》)
明末清初王夫之:高、岑以气取篇,五言近体,自非其长,句短气浮,固必有趋蹶之患。排律于体,以纡长为优,则气可相称,则较之储、孟,尤足以尽其才矣。(《唐诗评选》)
清代谭宗:参集诗虽不多,然篇皆峭倬,精思矗起,必迥不同于人,岂惟达夫不中比拟,即一时王、孟诸作手,要之总非其伦。乃千古以高岑称,何其冤也。(《近体秋阳》)
清代毛先舒:①岑棘阳《慈恩浮图》诗,便“东”、“冬”通用。“四角”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漾漾”,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②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诗辩坻》)
清代田雯:嘉州(五律)句琢字雕,刻意锻炼。(《古欢堂杂著》)
清代顾安:高、岑性情开朗,故诗皆爽健。其不至于浅薄者,以高能用折笔,岑能用添笔也。(《唐律消夏录·卷四》)
清代张文荪:高、岑并称,高骨较健,岑气较雄。(《唐贤清雅集》)
清代张谦宜:其近体略逊古诗。(《絸斋诗谈·卷五》)
清代沈德潜:①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寒。②嘉州五言,多激壮之音。(《唐诗别裁》)
清代薛雪:岑嘉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正谓阙事甚多,不能诊缕上陈,托此微词。后人不察其心,至有以奸谀目之,亦属恨事。(《一瓢诗话》)
清代彭端淑:嘉州自是奇才,其诗雄健绝人,七古尤高。(《雪夜诗谈·卷上》)
清代翁方纲:嘉州之奇峭,人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会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洲诗话·卷一》)
清代管世铭:(七绝)王、李以外,岑嘉州独推高步。唯去乐府意渐远。(《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清代洪亮吉:诗奇而人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云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人理者,其惟岑嘉州乎。(《北江诗话》)
清代刘熙载: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艺概·诗概》)
清代佚名:岑嘉州旷世逸才,其诗雄健绝人,七古尤高。(《不敢居诗话》)
近代丁仪:其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吴均、何逊,盖就其律诗言也,时亦谓之“嘉州体”。至古诗、歌行,间亦有气实声壮之作;《走马川》诗三句一转,虽变自柏梁,亦为创作。(《诗学渊源·卷八》)
历史评价
唐代裴荐、孟昌浩、魏齐聃、杜甫、韦少游:宣议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岑参,右。臣等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阁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为遗补荐岑参状》)
唐代杜确: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岑嘉州集序》)
元代辛文房: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唐才子传》)
近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中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于进取、热爱祖国的思想是始终贯穿的。在诗歌艺术上,笔姿挺秀,想象丰富,立意新颖,造语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
轶事典故
赤亭教子
有一次,岑参办完军务要赶回西域,途中经过赤亭。当地戍边的将士请岑参在赤亭壁上题诗,岑参没有拒绝,于是提笔在壁上写了一首诗。写完之后,有个稚嫩的声音将它念了出来,岑参回头一看,发现是个小孩。岑参对西域边疆有能念汉语的小孩感到十分惊讶,忍不住询问起来。一位守边将士说: “这个小孩是离这里不远的放羊娃,他会说汉语,是我们允许他在这边放羊的。有一次大风雪,我们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岑参对这个放羊娃感到很好奇,于是问他: “是谁教你说汉语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岑参不认识回鹘语,放羊娃告诉他: “这是《论语》,是我爷爷写的,爷爷说,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让我慢慢看。”岑参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提笔给他写了几个字: “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后,把题了字的书给父亲看,放羊娃的父亲听说大诗人岑参来到了这边,十分激动,于是带着小孩去拜访岑参。放羊娃的父亲告诉岑参:“我们本来在漠北草原,本来也是世代读书,因为宫廷内乱才逃到这边避祸的,教他汉语是要他记住自己的根。现在我身体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为徒,教导他成为有用的人。”岑参若有所思,边疆很缺翻译,要是有人能翻译两族的语言,肯定会对边防很有帮助。但是,他毕竟不会长期留在这里,于是说:“我现在愿意收他为义子,但要把他带走,您愿意吗?”放羊娃的父亲虽然很想让放羊娃留下来做伴,但是为了放羊娃的将来,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岑参带走放羊娃之后,将放羊娃改名为岑鹘。岑参发现岑鹘天资聪颖,并且异常好学,因此十分喜欢。在岑参的细心教导下,岑鹘精通两族语言,并且能写一手好诗。后来,岑鹘作为翻译家,在汉族与边疆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墓中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506号墓穴中出土过一件独特的用纸糊的棺材。糊棺纸都是当时用后废弃的西、庭二州一些驿站宾馆的马料收支帐,时间大多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帐本中多次出现“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护)及其亲属的帐单,还有一张帐单上记的是“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叁豆伍胜,付健儿陈金”。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参一人,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从而得出账单的意思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
高岑诗派
高岑诗派,唐代诗歌流派,又称“高岑边塞诗派”或“盛唐边塞诗派”。按学术界对“高岑边塞诗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主,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盛唐时期以写边塞题材而著称的一群诗人。对于“高岑边塞诗派”和“盛唐边塞诗派”之类的提法,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经过分析后认为“派”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且缺乏科学依据,同时,这类提法既容易使人忽视高适、岑参等人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容易使人忽略其他人的边塞诗,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如何对待这类提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据孟二冬查证,“边塞派”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战争文学》(1927年初版)一书中,是胡云翼于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时,“边塞派”指的是有唐一代描写战争与边塞的诗人。之后,“边塞派”的内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为主。久而久之,“盛唐边塞诗派”似乎已成为了高适、岑参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认为“边塞诗派”等同于“高岑诗派”。
人际关系
亲属成员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著作
岑参殁后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八卷,这是岑参诗文编集的开始。到宋代,《岑嘉州诗集》演变为八卷、七卷、十卷三种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四卷本,则似由宋刊八卷本演变而来。现代点校版有陈铁民侯忠义参校多种版本后所作的《岑参集校注》等。
诗文
据陈铁民、侯忠义的《岑参集校注》,岑参现存诗403首,文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和墓铭两篇(即《果毅张先集墓铭》和《唐博陵郡安喜县令岑府君墓铭》)。
出版图书
人物争议
籍贯方面
关于岑参的籍贯,杜确《岑嘉州集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辛文房《唐才子传》和《全唐诗》等均记载岑参的籍贯为“南阳”,此即“南阳说”;《法苑珠林》和《大清一统志》等则记载岑参的籍贯为“江陵”,此即“江陵说”。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岑参是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其先世本居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朝梁时其六世祖岑善方徙居江陵。诸书称岑参为南阳人,大概是从其郡望而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则称“岑参祖辈不居南阳棘阳已数百年,说是南阳人,与实际相距过远。”且“岑氏之入江陵,自岑善方始。善方孙文本自江陵归唐,累官至中书令,当为岑参是江陵人的根据。但自文本以后,岑参之祖及父均不居江陵,岑参更是一生未涉江陵一步,说是江陵人,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并通过考察唐代户籍制等认为“称为‘江陵人’,作为郡望,也不可靠。二者相较,恐怕还是‘南阳人’根据充分一些。”且“‘江陵人’之说是不足据的。”
总而言之,“南阳说”和“江陵说”各有依据,二说是非难断而以“江陵说”为主流。
生卒方面
出生时间
对于岑参的出生时间,学界主要有六种说法:
①开元二年说: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根据岑参《感旧赋》中“参年三十未及一命”的“三十”为实指,称岑参年三十而做赋,即应作于天宝二载(743年),次年及第,从天宝二载(743年)逆推二十九年得岑参生于开元二年(714年)。按照此说,则广德元载(756年)岑参创作《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时已经五十岁,与诗中表示四十五岁左右的“四十强”一词不协,故此说不可成立。
②开元三年说: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以杜确《岑嘉州集序》所言岑参“天宝三载进士高第”一语为基点,对岑参在《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北庭作》和《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六篇诗文中所自言的年岁左右权衡,认为《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一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且诗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的“三十”为实指,同时认为及第当年授官,最终得到矛盾最少的结论: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三年(715年)。此说中闻一多主观臆断《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和《北庭作》五篇诗文中的岁数是“虚岁(虚指)”还是“实岁(实指)”,与“开元二年说”有类似的问题,还与唐代铨选制度不合,所以此说亦不能成立。
③开元四年说: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中的《岑参年谱》认为广德元载(763年)时岑参至多四十八岁,推得岑参生于开元四年(716年)。此说顺“开元三年说”而来,存在未提出“四十八岁”为“四十强”的依据等问题,所以此说亦不能成立。
④开元五年说: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先根据《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和《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所注的“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等认为天宝三载(744年)时岑参在河朔漫游,不可能在在长安及第,然后以《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所载的“天宝三年进士二十九人,状元羊袭吉”与《唐才子传·卷三·岑参》所载的“天宝三年赵岳榜”互异为出发点,通过论证得出杜确《岑嘉州集序》中的“天宝三载进士高第”是“天宝五载进士高第”之讹这一初步结论,然后由岑参及第、授官在天宝五载(746年)而时年三十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五年(717年)。此说无法推翻《岑嘉州集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文献关于岑参于天宝三载(744年)中第的记载,岑参是“天宝五载进士高第”的说法依据不足,所以此说亦不成立。
⑤开元六年说:赖义辉《岑参年谱》依据《行军诗二首》题下原注的“时扈从在凤翔”等推断出《行军诗二首》创作于至德二载(757年),然后认为“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中的“四十”为实指,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六年(718年)。学界对此说的误读、误解很深:此说认为岑参二十七岁及第而三十岁授官,但闻一多之后的论者往往将此说中岑参的生年为开元六年(718年)这一结论放到闻一多的论证体系来推演,从而认为此说“粗疏不可通,早为学界所不取”,轻易否认。
⑥开元七年说: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根据有关岑参生平的文献均未言及他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后以制举或宏词、拔萃登科认为岑参是“按吏部常调即守选期满经冬集铨选而释褐的”,又认为杜确《岑嘉州集序》不言岑参守选而只在他“进士高第”后接着说“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是因为守选在唐代是人尽皆知的,无需明言,不能因此而错误地认为岑参解褐授官也在天宝三载(744年),并以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至天宝六载(747年)间的出游经历说明岑参及第后未立即授官,而是在守选,且于天宝六载(747年)春守选期满,然后依据唐代的铨选制度认为岑参必须“守选三年”后于天宝六载(747年)十月赴长安参加冬集,然后于第二年(748年)春“释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然后以《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创作于天宝七载(748年)且诗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的“三十”是实指为依据,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七年(719年)。此说所提出的“守选三年”是如何算的有待商榷。
类比唐代诗人许棠的守选经历可知,“守选三年”指的应该是指进士及第当年春天至正常情况下顺利得到吏部授官之年的春天,期间整整三年,由此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出可取的是“开元六年说”(说法⑤)而非“开元七年说”(说法⑥),且按“开元六年说”来与《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北庭作》和《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六篇诗文的创作时间推算岑参创作各篇时的岁数,推算结果与诗文中岑参自言的岁数丝毫没有扞格抵牾之处。总而言之,岑参的生年应为开元六年(718年)。
去世时间和地点
对于岑参的去世时间和地点,学界主要有五种说法:①赖义辉《岑参年谱》认为岑参卒于大历四年(769年);②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中的《岑参年谱》认为岑参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旅舍;③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卒于成都旅舍,且时间在正月二十一日前;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则认为岑参卒于大历四年十二月下旬(对应770年),未提到岑参去世之地;⑤王勋成《岑参去世年月辨考》认为岑参可能于大历四年(769年)十月左右病逝于东归途中的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带,而非成都之旅舍。
杜甫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诗序称“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又称“海内忘形故人”而不及岑参,由此可知岑参卒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杜甫作此诗时前,说法①总体可信。说法②则忽略这一点及岑参大历五年并无可查行事的事实,又机械地解读《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中的“封酒棕花香”而认为诗作于大历五年春夏间,故此说不成立。说法③和说法④则均认为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冕,由裴冕卒于大历四年(769年)十二月初四日或二十七日来确定岑参去世于裴冕卒后,前者是未考虑岑参去世消息传递所经历的时间及正月元旦后百业休息的时间等的结论,后者则是综合考量后的结论。但考之史籍可知裴冕家人丁既不兴旺,又无兄弟、子侄八人的记述,与诗中“门瞻驷马贵,时仰八龙名”中的“八龙”(一作“八裴”)之典不合,而许孟容《唐故侍中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文献公裴公神道碑铭》记裴耀卿“归葬绛州”且“有子八人,遂、泛、淑、综、延(脱十九字)汉数(脱三字)岂德与祖同欤?综、皋最知名”,既合“还乡绛老迎”,且以裴耀卿八子去释“八龙”或“八裴”之典更是再贴切不过的,所以《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耀卿而非裴冕,因而无法坐实岑参卒于裴冕之后,二说就都不能成立。岑参首次东归“一直是南下东行的路线,并无‘往来’于巴山之迹”,而《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称“往来巴山道”,说法⑤由此认为岑参返回成都后有再度东归之举,但未考虑偏义复词现象以及诗作于岑参折返成都途中的情况等,无法坐实岑参有再度东归之举,将《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视作岑参再度东归途中所作也依据不足,关于岑参去世时间和去世地点的结论也就苍白无力。
岑参有《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一诗,诗题明言是“客舍”,诗中称“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由此可认定此诗既非成都杜幕也非嘉州任上作,而只能是东归受阻折返至成都作。诗的首二句为“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从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至大历四年(769年)刚好五个年头,因而可断定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秋。此后岑参还写下《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一诗。此诗虽未明言写的时令,但因诗题有“东归”二字末尾有“忽作万里别,东归三峡长”句,故可认定诗作于行前且岑参确有再度东归之念。其大历四年(769年)于成都所作《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亦称“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可知岑参有再度东归之念而终未成行。杜确《岑嘉州集序》称“旋轸有日,犯车犬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言明岑参入蜀后未再返故里。总而言之,岑参当于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卒于成都旅舍。
游历方面
游历河朔的时间
岑参在守选期间曾有一段游历生涯,包括游河朔、游河东和游大梁。关于这次游历的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闻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游河朔,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至邯郸,历井陉,抵贝丘。暮春自贝丘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经铁丘,至滑州,遂归颍阳”。相关诗作按创作时间排序依次为《邯郸客舍歌》、《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郊行寄杜位》 和《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等。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赞同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说法,但论据有所不同。此说共三条依据,其中一条为《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诗与诗题所称冀州,并宝应元年未更郡名以前之冀州”,但唐代诗人往往好称旧名,这一依据的理由并不充分;另外两条也存在问题,无法作为证据。故此说不成立。
②孙映逵《岑参诗传》认为岑参“天宝二年春天游河东、历绛州,从陕虢北渡黄河到永乐(今山西芮城县西南),历绛州(今山西绛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等地,重游了他少年时代随父在晋州(平阳郡)时的故居,二月入蒲关(今陕西朝邑之东)归长安。”而岑参漫游河溯则在天宝三载(744年):其春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北上,到达古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邯郸(今河北冀县)一带,三月间游淇上,在临清(今山东临清市),后北游到达中山(即博陵郡,今河北定县),于博陵过夏,入秋又南旋过井陉,八月间归至东郡(即滑州,今河南滑县),游历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等地,西渡漕河,秋末归于颍阳过冬,次年春二月返回长安。按照此说,则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抵达贝丘后又到贝丘至之北的冀州,到冀州后三月间又突然到贝丘之南的淇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若岑参二月抵达贝丘,三月间游淇上,则岑参至迟在正月底、二月初从长安出发,若此则岑参不可能参加天宝三载(744年)的进士考试。故此说不成立。
③陈铁民在新版《岑参集校注》所附《岑参年谱》中认为岑参当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游河溯,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经古邺城至邯郸,复由邯郸抵贝丘。暮春自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后到井陉。冬抵黎阳、新乡”,于宝应元年(742年)游大梁,游历路线为“秋七月,自长安东行,八月,至滑州、匡城、铁丘、大梁,复由大梁以偃师归颍阳”,于天宝三载(744年)游河东,“是年举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游绛、晋疑在本年末、下年初”,又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而时间在天宝四载(745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有制举,陈铁民因疏忽而认为此年无制举并有来否定岑参此年北游,又毫无依据地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故此说不成立。
④孙植《论岑参河朔游历及其诗作》在考虑了前三种说法的问题后得到了一个较优的结论:此次游历发生在岑参天宝三载(744年)及第后至天宝六载(747年)初授官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游历路线见“人物生平-守选三年”)
后世纪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秋收农庄内建有岑参纪念馆,纪念馆内有岑参生平及其家族的详尽介绍以及与岑参的诗作有关的名人字画及其它展品。同时,秋收农庄内建有岑参书院、岑参祖辈“一门三相”的供室。此外,岑河镇还建有岑参文化广场。
岑河镇文化站成立了岑参书画院、岑参诗词楹联协会、岑参艺术团等组织。
2010年6月30日,岑参文化体育节在岑参文化广场举行。
2013年7月22日下午,沙市区章台梅文化艺术节暨岑河镇岑参文化体育节开幕,此次文化体育节以篮球赛为主题,计划举办比赛60余场,历时20天。
2016年6月1日,首届“天宇杯”全国岑参诗歌大赛启动,9月30日截止,由荆州市文联、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沙市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沙市区岑河镇人民政府、垄上花开文学沙龙共同主办,历时4个月,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1231人的3000余首原创诗歌。10月22日,大赛颁奖典礼及诗歌朗诵会在沙市区岑河镇秋收农场岑参纪念馆举行。
2017年8月1日晚,岑河镇一年一度的“沙市区章台梅文化艺术节暨岑河镇岑参文化体育节篮球联赛”举行了开幕式,预计历时8天。12月16日上午,沙市区岑参文化研讨会在千年古镇岑河镇举行,以“岑参与岑河”为研讨会主题。会上,岑参书画院负责人汇报了《岑参与岑河》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各位学者结合自身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切入,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岑参与岑河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挖掘了岑参文化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后世研究
史料索引
作品研究
注释、校勘、研究岑参诗文编集的论著主要如下表:
(表格参考资料:)
生平研究
研究岑参生平的论著主要如下表:
(表格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7: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