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拼音:fèn)为汉语一级通用
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鸟自衣下飞出而翱翔于田野之上。“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引申为尽全力去做某事,特指用力举起,还引申为振作。
字源演变
会意字。“奋”字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图1,字形由“衣”“隹(zhuī)”“田”三部分组成,“衣”为衣服之象,“
隹”为禽鸟,“田”为田地,三者结合起来表示:有人抓住一只鸟,把它藏在衣服里,但鸟儿向往自由,挣扎着想要飞到田地里。换言之,金文“奋”字中的部件“衣”为鸟奋飞的起点,而部件“田”则为鸟奋飞的目的地。“奋”本义为“鸟振翅高飞”。
也有人认为,金文“奋”字外部的“衣”是“行”的讹变,“行”在古文字中往往是表示行动的构件,所以这个构件是表示振动翅膀的运动意符。因此,“奋”的本义是“鸟振翅高飞”。
战国时,“奋”字变化有三种:第一支“衣”讹变作“大”,有时旁边加几点,如图5、6,以秦简文字为代表,后来发展为主流方向。第二支,“衣”被“隹”隔作上下两部分,如图2、3,“田”或由下位移于左位(图4)。第三支省去构件“衣”,增加构件“攴”(图7);或略去构件“隹”(图8),构件“衣”不被隔开地保存于上位,如图9。小篆(图10)传承第一种结构,厘定作“从奞在田上”,属于理据重构,与古初构意不尽相合。
隶变时(图11-16),主要是在前两种结构基础上进行,最后还是以《说文》为代表的主流结构取得优势,楷书据此作奮,简化作奋,采用的是“取其轮廓”简化法:省去中间的“隹”,保留上下两端的“大”和“田”。“奋”始见于清代刊行的《岭南逸史》,现为通用的简化字。
鸟飞必须振动翅膀,所以振翅而飞就叫“奋翅”“奋飞”。人举起手臂好像鸟振动翅膀,所以举手高喊就叫“奋臂高呼”,提起笔来很快地写字叫做“奋笔疾书”。
由于振翅而飞表示的是一种由静止到飞动的突然转变,给人一种鼓动振作的感觉,所以“奋”字又有鼓动、振作的意思。鼓起勇气叫“奋勇”,勇往直前而且不顾自身安危叫“奋不顾身”,精神振作、情绪激昂叫“振奋”“发奋”或“奋发”。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奞部】方問切(fèn)
翬(huī)也。从奞在田上。《詩》曰:“不能奮飛。”
说文解字注
“翬也” 注:叠韵。羽部曰:“翬,大飛也。”雉雞羊絶有力皆曰奮。
“从奞在田上”注:田,猶野也。方問切,十三部。
“《詩》曰:‘不能奮飛、’ ”注:《邶風》文。毛云:“奮翼。”即許云:“張毛羽自奮奞”也。
广韵
方問切,去問幫 ‖ 奮聲文1部(fèn)
奮,揚也。鳥張毛羽奮奞也。又姓,《左傳》楚有司馬奮揚。
康熙字典
【补遗】【丑集】【大部】奋;部外笔画:5
《篇海類編》古朗切,剛上聲。鹽澤也。
又音本。
【丑集下】【大部】 奮;部外笔画:13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方問切,音僨。《説文》:翬也。《爾雅·釋鳥》:雉,絕有力奮。羊,絕有力奮。螽醜奮。鳥張羽奮奞也。《詩·邶風》:不能奮飛。《史記·樂書》:羽翮奮,角觡生。
又震動也。《易·豫·象》:雷出地奮。
又揚也。《禮·樂記》:奮至德之光。
又振去塵也。《禮·曲禮》:僕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
又姓。《左傳》:楚有司馬奮揚。
又叶普麫切,音片。孫楚《韓信贊》:秦失其鹿,英雄交戰。遂寤明主,超然虎奮。
从奞在田上。俗作𡚒,非。𡚒字原从奞从旧。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大”宽“田”窄,“大”罩住“田”。②“大”,横笔居上居中,撇笔、捺笔都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尖捺脚均过横中线。“田”,上宽下窄框内短竖在竖中线左侧,与“大”的撇捺相交点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社会影响
2018年12月20日,“奋”当选为2018年度国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