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隹(拼音:zhuī、cuī、wéi)是汉语三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鸟。许慎《说文解字》释“隹”为短尾鸟的总称,但实际上古文字中的“隹”和“鸟”区别不大,看不出尾巴谁长谁短。商周时期常借“隹”为句首语气词“唯”。
文字源流
象形字。商代甲骨文(图1-6)的“隹”是一只鸟的象形,头、尾、身、羽俱全,头的朝向、羽毛的多少、爪的有无、笔画的繁简皆不固定。西周至春秋,字形渐趋固定,一般头朝左,左面不再出现其他笔画,右面的羽毛多数作四支,由组成鸟腹的一个竖笔贯通。战国时虽然出现了新的繁化与简化,但都是在西周、春秋以来大体一致的字形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没有造成大的混乱。《说文解字》小篆(图23)基本上同于前代较为规整简约的字形,隶变后楷书作隹,成为记号字。
依《说文》,“隹”本义是短尾鸟或短尾鸟的总名,读zhuī。而从隹的鸟有的却不是短尾,例如“雉”。图A和图B是“鸟”的甲骨文,与“隹”的甲骨文对比,其实是看不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的。甚至有学者认为“隹”和“鸟”就是同一个字。甲骨文中,与鸟有关的字大多从“隹”,从“鸟”的屈指可数。只是后来“隹”被借用作发语词“唯、惟、维”,周代往后,从鸟的字才多了起来。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隹部】职追切(zhuī)
鸟之短尾緫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
说文解字注
“鸟之短尾緫名也”注:短尾名隹,别於长尾名鸟。云緫名者,取数多也。亦鸟名。翩翩者鵻,夫不也,本又作隹。
“象形”注:职追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广韵》职追切。《集韵》《韵会》《正韵》朱惟切,并音锥。《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
又《尔雅·释鸟》隹其鳺鴀。注:今鸠。疏:鵻,一名鳺鴀。诗曰:翩翩者骓。毛传,鵻,夫不也。春秋传云:祝鸠氏司徒。祝鸠即鵻。
又《集韵》遵绥切,嘴平声。与崔同。崔崔,高大也。亦作嗺、崒、𨻵。
又《集韵》祖诔切,音粹。与嶊同。山貌。《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隹。郭注:大风之所扇动也。刘注:山林之偎僻角尖处,风所不到也。
又《集韵》诸鬼切。山貌。《庄子·齐物论》畏隹注:李轨读。
又《集韵》祖猥切,嘴上声。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17:48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