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希腊诗人,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Odysseas Elytis,1911年11月2日-1996年3月18日),希腊最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出生于克里特岛。曾在大学学习法律。二战时期在希腊军队服役。1979年凭借作品《英雄挽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终身未婚。
人物生平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希腊诗人,生于坎地亚的海岛克利特,1914年随家人迁居雅典,并在那里永久定居。1930年在雅典大学
主要作品
1、 《方向》 (1940年)
2、 《初升太阳 》 (1943年)
3、《英雄挽歌》 (1946年)
4、 《理所当然》 (1959年)
5、 《六加一Remorses的天空》 (1960年)
6、 《光树和第十四丽人》 (1972年)
7、 《主权太阳》 (1972年)
8、《颤音爱情》 (1973)
9、 《会标》 (1973)
10、 《步诗》 (1974年)
11、《我看见卡》 (1974年)
12、 《画家Theophilos》 (1973)
13、 《第二次写作》 (1976年)
14、 《魔术队在Papadiamantis》 (1976年)
15、 《Signalbook》 (1977年)
16、 《玛利亚Nefeli》 (1978)
17、 《三个诗歌下的方便旗》 (1982年)
18、 《日记4月的一个隐形》 (1984年)
19、《小水手》 (1988年)
20、《他说:我的爱》 (1986年)
21、 《Krinagoras》 (1987年)
22、《挽歌的Oxopetras》 (1991)
创作风格
要简短地介绍一位不易了解的诗人,便应当首先建立他与这两种成分,即超现实主义和神话的关系。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我们可以引用他自己的话。他一方面说:“把超现实主义看做这个垂死的、至少在欧洲是垂死的世界上最后可用的氧气。”另一方面他又明确地表示:“从来不是个超现实主义流派的门徒。”他的确不是。埃利蒂斯同这个流派的基本诗作,同它的以其滔滔不绝的偶然联想进行的自动写作法不会有任何关系。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的探索引导他走向超现实主义的反面。即使它那些尚未证明过的组合词的肆意展现使他自己的写作法获得了解放,他也仍然是个严格讲究形式的人,一个用心创作的大师。
但是一种艺术形式返老还童时所发生的最好事情往往不是由于有个明确的计划,而是由于一种未曾预见到的交叉。对于希腊诗歌来说,与超现实主义相接触意味着一次繁荣,它使得我们可以称过去五十年为希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那众多的创造了这个伟大时代的杰出诗人中,无人能让我们比在埃利蒂斯身上更清楚地看到这个有力的交叉多么重要:那就是划时代的现代主义与祖传的神话之间的激动人心的遇合。
人物评价
1979年,奥德修斯·埃里蒂斯的作品《英雄挽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5 11:2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